..續本文上一頁與忍同義,故又名藏教見道位的八忍地,即是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謂之四法忍;忍可印證色界及無色界的四谛,謂之四類忍,以此八忍正斷叁界之見惑,便是見道八忍七智的第十五心位;于通教便是分證即位七個層次中之初階。
第四是見地,爲第十六心見道的道類智位,于藏教便入初果預流的須陀洹位,于此位上斷叁界之見惑,得見上下八谛之理,故名爲見地;于通教則系分證即七位中的第二階。
第五是薄地,爲欲界思惑九品中斷前六品之位,于藏教便是二果斯陀含的一來位,因于欲界九品思惑中僅余後叁品了,故名之爲(煩惱已)薄地;于通教則爲分證即七位中的第叁階。
第六是離欲地,爲斷盡欲界九品思惑的不還位,于藏教是叁果阿那含位;于通教則是分證即七位中的第四階。
第七是已辦地,爲斷盡叁界見思二惑的無學位,于藏教是第四阿羅漢果位;于通教則是分證即七位中的第五階。
第八是支佛地,此是二乘聖者中的緣覺位,不僅斷盡叁界見思二惑,也侵除二惑之習氣,入于空觀。侵除不等于斷除,斷除要待至佛地,緣覺位侵除習氣,猶如燒炭成灰,佛果位斷盡習氣,則如複吹其灰令之散盡無余;此在通教則爲分證即七位中的第六階。
第九是菩薩地,是菩薩于叁阿僧祇劫,修行六度萬行,直至圓滿之位;于通教則爲分證即七位中的第七最高一階了。
第十是佛地, ,是爲菩薩的最後身,斷除一切殘余的見思習氣,于七寶樹下,以天衣爲座,成佛乃至入滅之位;比起藏教的佛,是在木菩提樹下,以草爲座,殊勝一層,所以是通教的究竟即佛位。
通教的叁乘共十地圖,請見附圖七(第叁八二頁)
四、通教的相似即
原文
相似即者,二性地也,相似得法性理水,伏見思惑,即叁乘內凡位,與藏教四加行齊。
〔旭師自注雲〕:(藏通指真谛爲法性,與別圓不同。)
語譯
所謂通教的相似即菩提,便是叁乘共十地中的第二性地,因于此位,相似得到法性的理水,而伏見思二惑,故已進入叁乘的內凡位,若與叁藏教的行位相望,則跟四加行位、或名四善根位平齊。
〔旭師自注雲〕:藏通二教是以真谛爲法性,與別圓二教之以中谛爲法性不同。
注釋
1.「法性理水」:由于藏通二教,將真谛稱爲法性,乃與別圓二教不同。此處所雲相似得法性理水,便是相似見法性之理,尚未斷惑,故猶未能真得法性理水的滋潤。
五、通教的分證即
原文
分證即者,從八人地至菩薩地,有七位也。叁八人地者,入無間叁昧,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四見地者,八智具足,頓斷叁界見惑,發真無漏,見真谛理,即叁乘見道位,與藏須陀洹齊。五薄地者,叁乘斷欲界六品思惑,煩惱漸薄,與藏斯陀含齊。六離欲地者,叁乘斷欲界思惑盡,與藏阿那含齊。七已辦地者,叁乘斷叁界正使盡,如燒木成炭,與藏阿羅漢齊,聲聞乘人止此。八支佛地者,中乘根利,兼侵習氣,如燒木成灰,與藏辟支佛齊。九菩薩地者,大乘根性,最勝最利,斷盡正使,與二乘同,不住涅槃,扶習潤生,道觀雙流,遊戲神通,成熟衆生,淨佛國土。此與藏教菩薩不同,藏教爲化二乘,假說菩薩,伏惑不斷,正被此教所破,豈有毒器堪貯醍醐?
語譯
所謂通教的分證即菩提,便是從叁乘共十地的第叁位八人地至菩薩地,總計七個位次,均屬通教分證即的階段:
1.在第叁八人地中,入第十五心的無間叁昧,十六心的八忍八智之中,已具八忍七智,僅少一分,于無間道的剎那之間,便至第十六心的見道位。
2.在第四見地中,八忍八智的十六心全部具足,頓斷叁界的見惑,發起真的無漏智慧,見真谛之理。比較相似即中的「相似得法性理水」,此處應是真得法性理水。即是通教叁乘人的見道位,與藏教初果須陀洹位齊。
3.在第五薄地中,通教叁乘人,斷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煩惱漸薄,故名薄地,此與藏教二果斯陀含位齊。
4.在第六離欲地中,叁乘人斷盡欲界九品思惑,此與藏教的叁果阿那含位齊。
5.在第七已辦地中,叁乘人斷盡叁界八十八個見惑、八十一品思惑的正使,猶如燒木成炭,余習尚在,此與藏教的四果阿羅漢位齊;聲聞乘人,至此已到最高位置。
6.在第八辟支佛地中,比之聲聞是叁乘的初乘鈍根,此乃是叁乘的中乘利根之人,除了已斷盡叁界正使,也兼侵除習氣,猶如燒木成灰,此與藏教的辟支佛位齊。
7.在第九菩薩地中,是叁乘中的大乘根性,故以叁乘而言,菩薩乘的衆生,乃是最優勝、最敏利了;亦與二乘相同,斷盡叁界見思二惑的正使。至于異于二乘之處者,乃是他們不住二乘的涅槃,扶習潤生,化道與空觀,帶空出假,雙流並行,遊戲神通,成熟衆生,莊嚴佛國淨土。此與藏教所說的菩薩,並不相同;依《法華經》說,藏教的菩薩是指釋尊未成佛前的身分,雖是久遠之前早已成佛,爲化二乘,迹示菩薩,故雲「假說菩薩,伏惑不斷。」不是真的說通教大乘伏惑不斷。因爲通教大乘,地地皆斷叁界見思二惑,雖皆與二乘人的果位相望相齊,而諸大乘菩薩,在叁阿僧祇劫中,勤修六度萬行,如果真的是「伏惑不斷」,豈不是像在有毒的容器之中貯存醍醐,使得最上品的飲料,也都含毒性了?
注釋
1.「八人地至菩薩地」:在此叁乘共十地之中的七個行位,斷惑證真的次第,與叁乘果位的相望相齊,尤其是所謂正使的品級,以及習氣的等別,請與前面「藏教的分證即」(第一七八頁)和此後「別圓二教的分證即」(第二七四、叁一五頁)項下各條注釋,對比著閱讀,就可一目了然于天臺學中四教互攝的關系位置了。至于叁乘共十地,則請回顧參閱「通教觀行即」(第二二六頁)下的注釋。
2.「扶習潤生」:這是天臺學派顯示叁乘通教共十地中第九地菩薩所修之相。通教菩薩至第七已辦地,已斷盡見思二惑,理應出離叁界,不再于叁界受生,然以菩薩立弘誓願,生于叁界救度衆生,爲了成就衆生,必須扶習潤生。至于藏教之菩薩,尚未斷盡見思惑,故仍有生于叁界之因;別圓二教的菩薩,已證得中道法身,以中道法身爲應化之本,隨衆生機緣而起應化身,示現于叁界。故于化法四教之中,唯有叁乘通教共十地中的第九菩薩地之菩薩,才須以誓願力扶習潤生,故又名爲「誓扶習生」,文出《大品般若》。
可知通教的菩薩,不是真的有惑未斷,而是「假說」,而是「扶習」,所以《大智度論》卷二十七有雲:「聲聞法中,佛以方便力,故現受人法,有生老病寒熱饑渴等。無人生而無煩惱者,是故佛亦應隨人法有煩惱,于樹王下,外先破魔軍,內滅結使賊,破外內賊故,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人皆信受,是人能爲是事,我等亦當學習是事。」這是佛以方便力,示現人法有煩惱的最後身菩薩,但其實際,決不是如此,因此《大智度論》同卷便說:「聲聞人言,菩薩不斷結使,乃至坐道場然後斷,是爲大錯!」這是破斥聲聞人說叁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萬行的菩薩,未斷見思二惑,直到六年苦行,在菩提樹下成道之時,才斷盡煩惱結使,絕對是大錯誤。
「扶習潤生」之說,是天臺學派的見解,但也有《大品般若》及《大智度論》爲其背景。此于天臺的許多著作例如《法華玄義》卷四下、《維摩經玄疏》卷叁、《四教義》卷八、《八教大意》、《四教儀》等均有論列。旭師的《釋義》第二十七條,也有诠釋雲:別教及圓教,證中道之理,故以中道的法身爲應化之本身,譬如月映萬川,不須假借惑業,即可于叁界受生。依藏教說,惑是實有的,所以菩薩不可斷惑,若惑已斷,便不能于叁阿僧祇劫,來此叁界受生而行菩薩道
了。依通教說,因爲惑是幻有,所以菩薩體悟是幻而斷正使,正使既斷,便可入于涅槃,但由于本發弘誓願力,所以不取涅槃,乃以神通力,扶起叁界的思惑余習,資于故業種子(唯識的種子識)而得受生。此所謂思惑余習,非貪似貪、非慢似慢、非癡似癡的現象。
3.「遊戲神通」:見于《大智度論》卷叁十八、九十四以及《維摩經嘉祥疏》等,是指大乘菩薩自在度化衆生的無量方便行,以化衆生作爲自娛,稱爲遊戲;外道及二乘人,亦可能有神通,唯皆非無礙自在,也不是以度化來自娛,所以不得稱爲遊戲神通。
4.「淨佛國土」:六度萬行,皆是菩薩道,皆是菩薩成佛時的因行,成佛之時一切衆生來生其國,所以菩薩行便是莊嚴此一菩薩未來成佛時的佛國淨土。
六、通教的究竟即
原文
究竟即者,第十佛地也。機緣若熟,以一念相應慧,斷余殘習,坐七寶菩提樹下,以天衣爲座,現帶劣勝應身。
〔旭師自注雲〕:(分段生身故劣,如須彌山故勝。)
爲叁乘根性,轉無生四谛*輪,緣盡入滅。正習俱除,如劫火所燒,炭灰俱盡。與藏教佛果齊。
語譯
所謂通教的究竟即菩提,便是叁乘共十地的最高第十位的佛地。若遇受度的衆生,機緣成熟時,菩薩便在七寶所成的菩提樹下,以天衣爲座,一念相應慧,與無生四谛之理相應,斷盡一切煩惱正使及其殘余的微細習氣,現帶劣勝應身的如來身相。
〔旭師自注雲〕:因爲是分段生死的身相,所以是劣,又因爲身大如須彌山,所以是勝。
爲叁乘根性的衆生,轉無生四谛*輪,直至一生的化緣事盡,便入涅槃。由其正使及余習一起斷盡,此猶如于劫盡之時,劫火焚燒,木盡、炭盡、灰亦全盡。此與藏教的佛果位齊,故名叁乘共十地。
注釋
聖嚴識:此所異于藏教者,藏教唯局聲聞及緣覺之二乘,通教則向下通于藏教的二乘,向上亦通于別圓的大乘,所以通教稱爲叁乘共十地,又由于通教菩薩,扶習潤生,遊戲神通,則爲藏教之所不…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