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P21

  ..续本文上一页于实有色心之外。

  

  6.「两种含中二谛」:《释义》第二十二条对此的诠释是说,所谓两种含中二谛,便是通含别、通含圆的两种俗真二谛。(1)所谓通教含别教,即以幻有为俗谛,仍如前注所说;幻有即空、不空为真谛,而此即空、不空之理,即是真如,其实体不空,故此即空、不空,能为众生的迷悟所依,因此,在真谛之中,便含有别教的中道理体,所以名为通含别之二谛。(2)所谓通教含圆教,亦以幻有为俗谛,乃如前注所说;幻有即空为真谛,而此即空之理,即是如来藏,亦名为空如来藏,亦名不空如来藏;名空之时,此空即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此空;言不空之时,此不空亦即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此不空。如是则于真谛之中,含有圆教的圆空圆中道理,故名为通含圆之二谛。

  

  7.「别入通三谛」:前注的两种含中,是以通教含有别教、通教含有圆教。此注要说明由别教入于通教,下一注是说明由圆教入于通教。依据《释义》第二十三条,对此略解云:通教只云有漏是俗谛,无漏是真谛,今立非有漏非无漏句,以显中道,则成为三谛了。此乃由于前面的以通含别之二谛,便形成这个以别入通的三谛。

  

  8.「圆入通三谛」:这是由圆教的三谛,入于通教,即成以圆入通的三谛。《释义》第二十四条,对此略云:通教的俗真二谛,仍如本节第五注所说;今立非有漏非无漏句,以显中道,一切法皆趣非有漏非无漏,则此非有漏非无漏亦具一切法,所以成为圆教的中谛。此乃由于前面的以通含圆的二谛,加入圆教的中谛,便成以圆入通的三谛。

  

  五、通教的六即及其修证

  

  原文

  

  亦于当教,自论六即。

  

  语译

  

  以上说明通教的范围及其层次地位,现在亦须就通教本身,申论六即菩提。

  

  一、通教的理即

  

  原文

  

  理即者,无生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旭师自注云〕(此四句推检,通别圆三教,皆用作下手工夫。但先解不但中者,即成圆教初门;先闻但中理者,即成别教初门;未闻中道体者,止成通教法门。)

  

  解苦无苦而有真谛,苦尚即真,况集灭道。

  

  语译

  

  所谓通教的理即菩提,即是无生之义。例如《中观论》卷一〈观因缘品〉的偈颂所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若以此四句偈来推论检点,对于通、别、圆的三教,皆可用作下手观行的工夫。不过,若先理解即空即假即中之不但中者,便成圆教之初门。若先听闻空假之外有不二但中理者,即可成为别教之初门;若根本未闻中道体者,只能成就通教法门。

  

  由于理解四谛中的苦谛即是无苦,便有真谛,苦谛尚且即是真谛,更何况其余的集、灭、道三谛,岂不全是真谛了。

  

  注释

  

  1.「无生」:即是无生四谛,此于前面注「无生四谛」条下,已有诠释,且在旭师的《释义》第十九条中,亦已引用了《中观论‧观因缘品》四句偈子的内容,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自他共生、不是无因生。此处则正式将该偈的原文,照录出来。

  

  2.「诸法不自生」四句:如上所说,这四句偈颂出于龙树的《中观论》,若仅此四句,尚不能充分表达无生之意,此四句偈的主旨在于运用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来说明诸法皆依因缘起灭,无自性、无他性、无自他共性,至于无因,是破斥执第一因为神我的常见外道。所以进一步更说四句:「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诸法是从缘起生,即非无因而生;诸法是互为因缘,故无第一因的自性;诸法虽从缘起生,自性亦不在于缘中。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对此第一偈的理解是,从自、他、共、无因的四门中,求生不可得,就知道「一切自性有」的观点,是「不生」的。可知此偈目的是在破自性有的常见外道。

  

  天台家则以此偈中的「无生」一词,用来诠释《大涅槃经‧圣行品》所说四种四谛中的「无生四谛」,是可以通的,但不一定是龙树的原意。因为《涅槃经》是属于如来藏系思想,《中论》是中观系思想。不过天台学派既可引《中论‧观四谛品》偈的因缘生法是空、是假名的中道,解为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谛观,当然也可以引用〈观因缘品〉的偈颂来诠释表达《涅槃经》的无生四谛义。

  

  对此《中论》的四句偈颂,旭师的《释义》第二十五条,也有详细的申论。他说,四句偈颂之中所说自、他、共、离的四性推检,即通用于化法的四教,但就无生一词而言,则仅在后三教。若就诸法一词而言,于藏通二教,是指六凡;于别圆二教,是指十界。

  

  藏教明六凡法界的诸法,是自种有故不从他生,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此四句出于《集论》)。则显缘起正理,故不堕自、他、共、无因的四种执着。

  

  通教明六凡诸法,如幻、如梦、如水中月、如空中花,非有似有,有即非有,不可说从自、他、共、离而生。且如妄情所计,三界有为生法,虽有万品差异悬殊,简略言之,「心境」二字,便收无不尽了。

  

  先约「心」法推检四性:若说自生者,等于说是从心生心,便应有二个心;又于心不对境之时,心亦应常生,而实不生,故非自生。若说从他生者,等于说是从境生心,便与我无涉;解脱的圣者也会对境,亦应生分别执着心了,事实不然。若说是自他共生者,那就要问:究系心和境的二者均有生性,才名共生?还是心和境二者均无生性,才名共生呢?又若说是无因生者,既不因心,又不因境,心境都尚无,如何能生心呢?然亦不应该从虚空中突然生出心识来,故决不是无因生的。总之,以上四种生相,从逻辑上都是说不通的。

  

  次约「境」法推检四性:若说是自生者,从境生境,应有二境;若真的如此,心不缘时,境亦应常现,而实不现。若说是从他生者,从心生境,境还是属于心,何得名为境呢?犹如心念兔角,兔应生角,而兔实不生角。若说是从自他共生者,已如前项二心所破,二境亦不成立。若说无因生者,则亦应于日正当中之时,忽然见到明月在天了。

  

  是以若心若境,具如梦幻,求其生性,了不可得,当体无生。此无生之理,乃为今古不变的常理。

  

  别教明四圣六凡十界的诸法,亦是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则显不思议缘起之正理。此皆以真如为迷悟依,藏识为持种依,以先知有真如及藏识,而用四性推检,即入无生门,便是别教的功夫。

  

  圆教亦明十界的诸法:诸法非法性所生,故非自生;非无明所生,故非他生;非法性与无明合生,故非共生;非离法性及无明而别有诸法,故非无因而生。随一一法,体即法界,当体无生;无生而生,三千宛然,生即无生,三千无性;非生非无生,唯一实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因缘即中,双照空假。此是圆教的初门无生,一门一切门,即是圆妙无工夫之工夫了。

  

  在此条《释义》的别教明十界诸法的文字中,旭师依地论师的见解「真如为迷悟依」,又引《摄大乘论》的见解「藏识为持种依」,这是性相融合论的思想特色。《摩诃止观》卷五上,亦引此文。又由于用无生四谛诠释通教的常理,而理即菩提,便是无生的当体,所以对之着墨较多。

  

  3.「解苦无苦而有真谛」:《释义》第二十六条,对此亦有诠释,他说三界的果报,即是名为苦谛的苦苦、行苦、坏苦三类苦果,若能解之,则诸苦如空华,并无苦的逼迫之相,唯是真空的法性而已。而真谛即虚妄的三界有漏苦果,犹如空处即在华处,并无二处。不过于此真谛而假立苦集灭道的四名,其实此四者即是真谛,真理不在事相之外,此乃是通教所诠之理。

  

  二、通教的名字即

  

  原文

  

  名字即者,幻化也,知一切法,当体全空,非灭故空,生死涅槃,同于梦境。

  

  语译

  

  所谓通教的名字即菩提,便是「幻化」二字了。因解幻化,故知一切诸法,当体全空;此等诸法,非同三藏教的灭色心而后归空,而是如《心经》所说的「色即是空」乃至受、想、行、识即空。是故得知,生死及涅槃,无非如同昨夜的梦境而已。

  

  注释

  

  「幻化」的「一切法」:通教人已解一切诸法,皆是如幻如化,既从缘生,便是非有而有;既由缘灭,便是有即非有。此所谓一切法,若依通教菩萨的理即而言,是指三界内的六凡法界,一切色心、依正、因果有漏诸法,若依通教的名字即而言,亦可包罗于界内修成的出世间涅槃无漏法。

  

  三、通教的观行即

  

  原文

  

  观行即者,一干慧地也。未有理水,故得此名。即三乘外凡位,与藏教五停、别相、总相念齐。

  

  语译

  

  所谓通教的观行即菩提者,即是通教的行位,属于三乘共十地的第一干慧地,以其尚在外凡之三贤位,尚未得到与暖法相似的真理之水,故得此干慧之名。此位与前面三藏教的五停心、四念处的别相念及总相念位平齐。

  

  注释

  

  「干慧地」与「三乘共十地」:十地的行位,共有三类。

  

  1.是《般若经》及《大智度论》卷七十五所说的,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共十地,天台宗即以之为通教的地位。

  

  2.是《华严经》及《仁王般若经》等,所说大乘菩萨的十地,天台宗即以之为别教及圆教之地位。

  

  3.是《大乘同性经》卷下所明的声闻、缘觉、菩萨、佛位的四乘各说十地。

  

  此处的第一干慧地,因其犹在外凡位,尚未得到与法性理水相应的智慧,故名干慧,这是尚未能用法性理水滋润的有漏智慧。

  

  第二是性地,至此便入内凡位,即是藏教的四善根位,于此位中,伏见思二惑,得以朦胧望见法性之空理,故名为性地;于通教便是相似即位。

  

  第三是八人地,此处的人…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