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別五時論
一、認識五時的通別
法華玄義雲:夫五味半滿,論別,別有齊限,論通,通于初後。章安尊者雲:人言第二時,十二年中說叁乘別教,若爾,過十二年,有宜聞四谛、十二因緣、六度,豈可不說?若說,則叁乘不止在十二年中,若不說,則一段在後宜聞者,佛豈可不化也。定無此理!經言:爲聲聞說四谛,乃至說六度。不止十二年。蓋一代中,隨宜聞者,即說耳。如四阿含、五部律,是爲聲聞說,乃訖于聖滅,即是其事。何得言小乘悉十二年中也。人言第叁時叁十年中說空宗般若、維摩、思益,依何經文知叁十年也?大智度論雲:須菩提于法華中,聞說舉手低頭,皆得作佛,是以今問退義,若爾,大品與法華,前後何定也。
論曰: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絕不寓目,尚自訛傳「阿含十二方等八」之妄說,爲害甚大,故先申通論,次申別論。
二、何謂通五時
先明通五時者:自有一類大機,即于此土,見華藏界,舍那身土,常住不滅,則華嚴通後際也;只今華嚴入法界品,亦斷不在叁七日中。複有一類小機,始從鹿苑,終至鶴林,唯聞阿含、毗尼、對法,則叁藏通于前後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癡人何尚執迷!複有一類小機,宜聞彈斥褒歎,而生恥慕,佛即爲說方等法門,豈得局在十二年後,僅八年中!且如方等陀羅尼經,說在法華經後,則方等亦通前後明矣。複有叁乘,須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會歸摩诃衍道,佛即爲說般若,故雲:從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間,常說般若,則般若亦通前後明矣。複有根熟衆生,佛即爲其開權顯實,開迹顯本,決無留待四十年後之理,但佛以神力,令根未熟者不聞,故智者大師雲:「法華約顯露邊,不見在前,秘密邊論,理無障礙。」且如經雲:「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如是法者,豈非妙法?又梵網經雲:「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剛華光王座」等,豈非亦是開迹顯本耶?複有衆生,應見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故曰:「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議。」且大般涅槃經,追敘阿阇世王忏悔等緣,並非一日一夜中事也。
叁、何謂別五時
次明別五時者,乃約一類最鈍聲聞,具經五番陶鑄,方得入實。所謂初于華嚴,不見不聞,全生如乳。(華嚴前八會中,永無聲聞,故雲不見不聞。至第九會入法界品,在祇園中,方有聲聞,爾時已證聖果,尚于菩薩境界,如啞如聾。驗知爾前縱聞華嚴,亦決無益。然舍利弗等,由聞藏教,方證聖果,方預入法界會,則知入法界品,斷不說在阿含前矣。人胡略不思察,妄謂華嚴局在叁七日內耶?)
次于阿含,聞因緣生滅法,轉凡成聖,如轉乳成酪。(酪即熟乳漿也。)
次聞方等,彈偏斥小,歎大褒圓,遂乃恥小慕大,自悲敗種。雖複具聞四教,然但密得通益,如轉酪成生酥。
次聞般若,會一切法,皆摩诃衍,轉教菩薩,領知一切佛法寶藏。雖帶通別,正明圓教,然但密得別益,如轉生酥成熟酥。
次聞法華,開權顯實,方得圓教實益。如轉熟酥而成醍醐。
然只此別五時法,亦不拘定年月日時,但隨所應聞,即便得聞。如來說法,神力自在,一音異解,豈容思議?又有根稍利者,不必具曆五味,或但經四番、叁番、二番陶鑄,便得入實。若于阿含、方等、般若,隨一悟入者,即是秘密、不定二種化儀所攝。複有衆生,未堪聞法華者,或自甘退席,或移置他方,此則更待涅槃捃拾,或待滅後余佛,事非一概。熟玩法華玄義、文句,群疑自釋。
化儀四教說
一、頓教
頓有二義:一頓教部,謂初成道,爲大根人之所頓說,唯局華嚴。(凡一代中,直說界外大法,不與叁乘共者,如梵網、圓覺等經,並宜收入此部,是謂以別定通,攝通入別也。)
二頓教相,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及性修不二、生佛體同等義,則方等、般若諸經,悉皆有之。
二、漸教
漸亦二義:一漸教部,謂惟局阿含爲漸初。(凡一代中,所說生滅四谛、十二緣生、事六度等,叁乘權法,並宜收入此部。)方等爲漸中。(凡一代中,所說彈偏斥小、歎大褒圓等經,及余四時所不攝者,並宜攝入此部,如增上緣,名義寬故。)般若爲漸後。(凡一代中,所說若共不共,諸般若教,並宜攝入此部。)
二漸教相,謂曆劫修行,斷惑證位次第,則華嚴亦複有之;法華會漸歸頓,不同華嚴初說,故非頓。不同阿含、方等、般若,隔曆未融,故非漸,然仍雙照頓漸兩相。
叁、秘密教
秘密亦有二義:一秘密教,謂于前四時中,或爲彼人說頓,爲此人說漸等,彼此互不相知,各自得益。(法華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故非秘密。)
二秘密咒,謂一切陀羅尼章句,即五時教中,皆悉有之。
四、不定教
不定亦有二義:一不定教,謂于前四時中,或爲彼人說頓,爲此人說漸,彼此互知,各別得益;即是宜聞頓者聞頓,宜聞漸者聞漸也。(法華決定說大乘,故非不定教相。)二不定益,謂前四時中,或聞頓教得漸益,或聞漸教得頓益,即是以頓助漸、以漸助頓也。(隨聞法華一句一偈,皆得受記作佛,故非不定益也。)
五、化儀四教的教部教相
頓教部,止用圓別二種化法;漸教部,具用四種化法;顯露不定既遍四時,亦還用四種化法;秘密不定亦遍四時,亦還用四種化法。
頓教相,局惟在圓,通則前之叁教,亦自各有頓義,如善來得阿羅漢等;漸教相,局在藏通別叁,通則圓教亦有漸義,如觀行、相似、分證、究竟等。
秘密教,互不相知,故無可傳;秘密咒,約四悉檀,故有可傳。
不定教,不定益,並入前四時中,故無別部可指。
六、化儀四教的教觀
約化儀教,複立叁觀。謂頓觀、漸觀、不定觀。蓋秘密教,既不可傳,故不可約之立觀;設欲立觀,亦止是頓、漸、不定,叁法皆秘密耳。
今此叁觀,名與教同,旨乃大異。何以言之?頓教指華嚴經,義則兼別;頓觀唯約圓人,初心便觀諸法實相,如摩诃止觀所明是也。漸教指阿含、方等、般若,義兼四教,複未開顯;漸觀亦唯約圓人,解雖已圓,行須次第,如釋禅波羅蜜法門所明是也。不定教指前四時,亦兼四教,仍未會合;不定觀,亦唯約圓人,解已先圓,隨于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如六妙門所明是也。(此本在高麗國,神洲失傳。)
問:但說圓頓止觀即足,何意複說漸及不定?
答:根性各別,若但說頓,收機不盡。
問:既稱漸及不定,何故惟約圓人?
答: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又未開圓解,不應辄論修證,縱令修證,未免日劫相倍。
化法四教說
一、爲何有化法四教
法尚無一,雲何有四?乃如來利他妙智,因衆生病而設藥也,見思病重,爲說叁藏教,見思病輕,爲說通教,無明病重,爲說別教,無明病輕,爲說圓教。
二、叁藏教
叁藏教,四阿含爲經藏,毗尼爲律藏,阿毗昙爲論藏。此教诠生滅四谛,(苦則生、異、滅叁相遷移,集則貪、瞋、癡、等分,四心流動,道則對治易奪,滅則滅有還無。)亦诠思議生滅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亦诠事六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亦诠實有二谛。(陰、入、界等實法爲俗,實有滅乃爲真。)開示界內鈍根衆生,令修析空觀,(觀于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無我我所。)出分段生死,證偏真涅槃。正化二乘,傍化菩薩。
叁、叁藏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亦得約當教,自論六即。
(一)藏教的理即
理即者,偏真也。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因滅會真,滅非真谛,滅尚非真,況苦、集、道,真谛在因果事相之外。故依衍教,判曰偏真。
(二)藏教的名字即
名字即者,學名字也。知一切法,從因緣生,不從時、方、梵天、極微、四大等生,亦非無因緣自然而生。知因緣所生法,皆悉無常無我。
(叁)藏教的觀行即
觀行即者,一五停心,二別相念,叁總相念,外凡資糧位也。五停心者,一多貪衆生不淨觀,二多瞋衆生慈悲觀,叁多散衆生數息觀,四愚癡衆生因緣觀,五多障衆生念佛觀。以此五法爲方便,調停其心,令堪修念處,故名停心也。別相念者,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叁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對治依于五蘊所起四倒也。總相念者,觀身不淨,受、心、法,亦皆不淨;觀受是苦,心、法、身,亦皆苦;觀心無常,法、身、受,亦皆無常;觀法無我,身、受、心,亦皆無我也。
(四)藏教的相似即
相似即者,內凡加行位也,一暖,二頂,叁忍,四世第一。得色界有漏善根,能入見道。
(五)藏教的分證即
分證即者,前叁果有學位也。初須陀洹果,此雲預流,用八忍八智,頓斷叁界見惑,初預聖流,名見道位。二斯陀含果,此雲一來,斷欲界六品思惑,余叁品在,猶潤一生。叁阿那含果,此雲不還,斷欲界思惑盡,進斷上八地思,不複還來欲界,此二名修道位。
(六)藏教的究竟即
究竟即者,叁乘無學位也。一小乘第四阿羅漢果,此含叁義:一殺賊,二應供,叁無生。斷叁界見思俱盡,子縛已斷,果縛尚存,名有余涅槃;若灰身泯智,名無余涅槃。二中乘辟支佛果,此人根性稍利,逆順觀察十二因緣,斷見思惑,與羅漢同,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上。
叁大乘佛果,此人根性大利,從初發心,緣四…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