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亦不同,如《维摩经》中的香积世界,已无二乘之名。(4)诸佛独居土,如《仁王般若经》卷上所说的「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现将《教观纲宗》所示的天台宗四种净土介绍一下。藏教的劣应身佛,居凡圣同居之秽土;通教的带劣(胜)应身佛,居凡圣同居的净土、亦居二乘三贤等所见的方便有余土;别教及圆教的圆满报身佛,他受用身居于实报无障碍土,自受用身居于常寂光土;清净法身佛则独居常寂光净土。
有关三身四土,请见附图十四(第三九○页)。
七、圆教的修证果位
原文
此教名最上佛法,亦名无分别法,以界外灭谛为初门,当体即佛,而能接别、接通。接别者,上根十住被接,中根十行被接,下根十向被接。按位接,即成十信;胜进接,即登初住。接通已如通教中说。故曰:别教接贤不接圣,通教接圣不接贤。以别登地,乃名为圣,证道同圆,不复论接。通八人上,便名为圣,方可受接,若干慧、性地二贤,仅可称转入别圆,未得名接。若藏教,未入圣位,容有转入通、别、圆义,已入圣后,保果不前,永无接义,直俟法华,方得会入圆耳。
语译
此圆教,又名为最上的佛法,亦名无分别法。于四种四谛中,诠无作四谛,故以界外灭谛为初门,所以是当体即佛,而能接别教之人入圆教,接通教之人入圆教。
所谓接别教,上根之人于别教的十住位被圆教所接入,中根之人于别教的十行位被圆教所接入,下根之人要到别教的十回向位始被圆教所接入。
如果是按位接,即成圆教的十信位;若是胜进接,即登圆教的初住位。
圆教接通教,已于通教章中说过了。
至于「别教接贤不接圣,通教接圣不接贤」这是说,圆教只接别教的贤位人不接别教的圣位人,圆教只接通教的圣位人不接通教的贤位人。
因为别教之人登了初地已名为圣,证道虽仅同于圆教的初住,已能断除一品无明,所以不必用圆教来接了。通教在三乘共十地中的第三八人地以上,已断三界见惑,已名为圣,证声闻初果,方够资格被圆教所接,比之于别教,只是初住,仍属三贤位的开始;三乘共十地的初干慧地、二性地,是通教的二贤位,仅可称为转入别教及圆教,不得名为被接入别教和圆教。
至于藏教之人,未入圣位者,容或也有转入通、别、圆三教之义;唯其既入二乘的圣位之后,就会永远保守着已得的二乘圣果,不想再向大乘的菩萨位前进,所以也没有被接之义了。这些人要等待到了法华会上,还有机会,会三乘归一乘,而进入圆教。
通教被接入别圆二教,别教被接入圆教。请见附图十五及十六(第三九一、三九二页)。
注释
「接」、「转」、「会」:圆教与通、别二教之间的关系,端在于修证行位的后后接入前前,唯有藏教不被别教及圆教所接入,亦容有藏教之人转入别圆二教,到了说《法华经》的大会中,前面三教,才可能一并会入圆教。
八、圆教的十法成乘
原文
十法成乘者,一观不思议境。二真正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观。四以圆三观破三惑遍。五善识通塞。六调适无作道品、七科三十七分。七以藏通别等事相法门,助开圆理。八知次位,令不生增上慢。九能安忍,策进五品而入十信。十离法爱,策于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妙。
〔旭师自注云〕:(
(1)观不思议境:其车高广。
(2)真正发菩提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
(3)善巧安心止观:车内安置丹枕。
(4)以圆三观破三惑遍:其疾如风。
(5)善识通塞:车外枕亦作轸。
(6)调适无作道品,七科三十七分:有大白牛,肥壮多力等。
(7)助开圆理: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8)策于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妙: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
上根观境,即于境中,具足十法;中根从二,展转至六,随一一中,得具十法;下根须具用十也。
又复应知,说前三教,为防偏曲,文意所归,正归于此。
语译
圣严识:前面的藏、通、别三教,虽亦明述十乘观法,而《摩诃止观》所说十法成乘,文意正在此圆教。此请参阅前三教各章的十法成乘原文及注释所明。德义的《教观纲宗赘言》卷下云:《教观纲宗》所明四教的十乘观法,但略点示,未具明其行相,行门始末,广在《摩诃止观》。学者们若能善读《摩诃止观》,而看此十法文字,则大有补益于下手修证了。
所谓圆教的十法成乘:
1.观不思议境,如《法华经‧譬喻品》所说的「其车高广」,《法华文句》卷五下云:「譬如来知见深远,横周法界之边际,竖彻三谛之源底」。
2.真正发菩提心,如《法华经‧譬喻品》所说的「又于其上,张设幰盖」,《法华文句》卷五下释云:「譬四无量,众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也。」
3.善巧安心止观,如《法华经‧譬喻品》所说的车内「安置丹枕」,《法华文句》卷五下释云:「譬一行三昧,息一切智、一切行也」,丹喻无分别法也。
4.以圆三观,破三惑遍,如《法华经‧譬喻品》云「其疾如风」。《法华文句》卷五下释云:「八正道中行,速疾到萨婆若(一切智)」。
5.善识通塞,如「车外枕,亦作轸」,此非经文,《法华文句》卷五云:「车若驾运,随所到处,须此支昂,譬即动而静,即静而动。」喻为若塞须破,若通须护,但除其病,不除其法。
6.调适无作道品,有七科计三十七菩提分。如〈譬喻品〉云「有大白牛,肥壮多力等」,原经文是「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四教仪集注》云,此喻以实相为车体,道品为白牛作前导。也就是以无作道品,牵引不思议观境之车。
7.对治助开,以藏、通、别等三教的事相法门,助开圆理,如〈譬喻品〉云:
「又多仆从,而侍卫之」,《法华文句》卷五下释云:「譬方便波罗蜜,能屈曲随人,给侍使令,(乃至)众魔外道、二乘小行,皆随方便智用。」《四教仪》则云「若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助,谓五停心及六度等。」
8.知次位,《四教仪》云:「谓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旭师的《释义》第三十九条有云:「倘不知次位,起增上慢,以凡滥圣,招过不轻,故须深自简察,为究竟耶?为分证耶?为相似耶?抑亦仅仅小轻安耶?既知次位,不起增上慢。」
9.能安忍,《释义》三十九条云:「有强软诸魔恼乱真修,须加安忍不动不退,策进五品(弟子位)而阶十信。」
10.离法爱,《释义》云:既阶十信,六根清净,得顺道法,易生法爱,须离法爱,而入分真的十住,乃至等觉、妙觉。犹如《法华经‧譬喻品》的偈颂云「乘是宝车,游于四方,……直至道场。」经文原句是「乘此宝乘,直至道场,以是因缘,十方谛求,更无余乘,除佛方便。」游四方之句,乃是出于《四教仪》,意谓游四十个位次。《释义》云:在六根清净的十信位之后,即入分真即佛位,「入分真已,分得大理、大誓愿、大庄严、大智断、大
知、大道、大用、大权实、大利益、大无住。」
以上圆教的十乘观法,若是上根人,观第一不思议境,即于此一境中,具足了十乘观法的全部。若是中根人,须从第二真正发菩提心,展转次第经历,至第六调适道品,始能随其任何一法,皆得全部的十法。若是下根人,须得次第具足使用十法。请见附图十七(第三九三页)
并且亦当知道:前面的藏、通、别三教,虽亦各明十乘观,那是为了防止偏曲,至于真正的文意指归,实归于此圆教。四教行位断证对照,请见附图十八(第三九四页)。西元二○○一年六月二十八日圣严成稿于纽约象冈道场
附录一
教观纲宗
˙说明:
1.本附录系圣严法师重分章节及重新标点。
2.内文细体小字为原著智旭大师自注。
教观纲宗
明‧蕅益智旭
五时八教
一、何谓八教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
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圆二种教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
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
二、何谓五时
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三方等时,对三藏教半字生灭门,说通别圆教满字不生不灭门,约化仪名渐中。四般若时,带通别二权理,正说圆教实理,约化仪名渐后。五法华涅槃时,法华开三藏通别之权,唯显圆教之实,深明如来设教之始终,具发如来本迹之广远,约化仪名会渐归顿,亦名非顿非渐。
涅槃重为未入实者,广谈常住;又为末世根钝,重扶三权。是以追说四教,追泯四教。约化仪亦名非顿非渐,而秘密、不定,二种化仪,遍于前之四时。唯法华是显露,故非秘密,是决定,故非不定。
然此五时,有别有通,故须以别定通、摄通入别,方使教观,咸悉不滥。今先示五时八教图,次申通别五时论。…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