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P31

  ..續本文上一頁自亦不同,如《維摩經》中的香積世界,已無二乘之名。(4)諸佛獨居土,如《仁王般若經》卷上所說的「叁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

  

  現將《教觀綱宗》所示的天臺宗四種淨土介紹一下。藏教的劣應身佛,居凡聖同居之穢土;通教的帶劣(勝)應身佛,居凡聖同居的淨土、亦居二乘叁賢等所見的方便有余土;別教及圓教的圓滿報身佛,他受用身居于實報無障礙土,自受用身居于常寂光土;清淨法身佛則獨居常寂光淨土。

  

  有關叁身四土,請見附圖十四(第叁九○頁)。

  

  七、圓教的修證果位

  

  原文

  

  此教名最上佛法,亦名無分別法,以界外滅谛爲初門,當體即佛,而能接別、接通。接別者,上根十住被接,中根十行被接,下根十向被接。按位接,即成十信;勝進接,即登初住。接通已如通教中說。故曰:別教接賢不接聖,通教接聖不接賢。以別登地,乃名爲聖,證道同圓,不複論接。通八人上,便名爲聖,方可受接,若幹慧、性地二賢,僅可稱轉入別圓,未得名接。若藏教,未入聖位,容有轉入通、別、圓義,已入聖後,保果不前,永無接義,直俟法華,方得會入圓耳。

  

  語譯

  

  此圓教,又名爲最上的佛法,亦名無分別法。于四種四谛中,诠無作四谛,故以界外滅谛爲初門,所以是當體即佛,而能接別教之人入圓教,接通教之人入圓教。

  

  所謂接別教,上根之人于別教的十住位被圓教所接入,中根之人于別教的十行位被圓教所接入,下根之人要到別教的十回向位始被圓教所接入。

  

  如果是按位接,即成圓教的十信位;若是勝進接,即登圓教的初住位。

  

  圓教接通教,已于通教章中說過了。

  

  至于「別教接賢不接聖,通教接聖不接賢」這是說,圓教只接別教的賢位人不接別教的聖位人,圓教只接通教的聖位人不接通教的賢位人。

  

  因爲別教之人登了初地已名爲聖,證道雖僅同于圓教的初住,已能斷除一品無明,所以不必用圓教來接了。通教在叁乘共十地中的第叁八人地以上,已斷叁界見惑,已名爲聖,證聲聞初果,方夠資格被圓教所接,比之于別教,只是初住,仍屬叁賢位的開始;叁乘共十地的初幹慧地、二性地,是通教的二賢位,僅可稱爲轉入別教及圓教,不得名爲被接入別教和圓教。

  

  至于藏教之人,未入聖位者,容或也有轉入通、別、圓叁教之義;唯其既入二乘的聖位之後,就會永遠保守著已得的二乘聖果,不想再向大乘的菩薩位前進,所以也沒有被接之義了。這些人要等待到了法華會上,還有機會,會叁乘歸一乘,而進入圓教。

  

  通教被接入別圓二教,別教被接入圓教。請見附圖十五及十六(第叁九一、叁九二頁)。

  

  注釋

  

  「接」、「轉」、「會」:圓教與通、別二教之間的關系,端在于修證行位的後後接入前前,唯有藏教不被別教及圓教所接入,亦容有藏教之人轉入別圓二教,到了說《法華經》的大會中,前面叁教,才可能一並會入圓教。

  

  八、圓教的十法成乘

  

  原文

  

  十法成乘者,一觀不思議境。二真正發菩提心。叁善巧安心止觀。四以圓叁觀破叁惑遍。五善識通塞。六調適無作道品、七科叁十七分。七以藏通別等事相法門,助開圓理。八知次位,令不生增上慢。九能安忍,策進五品而入十信。十離法愛,策于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妙。

  

  〔旭師自注雲〕:(

  

  (1)觀不思議境:其車高廣。

  

  (2)真正發菩提心:又于其上,張設幰蓋。

  

  (3)善巧安心止觀:車內安置丹枕。

  

  (4)以圓叁觀破叁惑遍:其疾如風。

  

  (5)善識通塞:車外枕亦作轸。

  

  (6)調適無作道品,七科叁十七分:有大白牛,肥壯多力等。

  

  (7)助開圓理:又多仆從,而侍衛之。

  

  (8)策于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妙:乘是寶乘,遊于四方,直至道場。)

  

  上根觀境,即于境中,具足十法;中根從二,展轉至六,隨一一中,得具十法;下根須具用十也。

  

  又複應知,說前叁教,爲防偏曲,文意所歸,正歸于此。

  

  語譯

  

  聖嚴識:前面的藏、通、別叁教,雖亦明述十乘觀法,而《摩诃止觀》所說十法成乘,文意正在此圓教。此請參閱前叁教各章的十法成乘原文及注釋所明。德義的《教觀綱宗贅言》卷下雲:《教觀綱宗》所明四教的十乘觀法,但略點示,未具明其行相,行門始末,廣在《摩诃止觀》。學者們若能善讀《摩诃止觀》,而看此十法文字,則大有補益于下手修證了。

  

  所謂圓教的十法成乘:

  

  1.觀不思議境,如《法華經‧譬喻品》所說的「其車高廣」,《法華文句》卷五下雲:「譬如來知見深遠,橫周法界之邊際,豎徹叁谛之源底」。

  

  2.真正發菩提心,如《法華經‧譬喻品》所說的「又于其上,張設幰蓋」,《法華文句》卷五下釋雲:「譬四無量,衆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也。」

  

  3.善巧安心止觀,如《法華經‧譬喻品》所說的車內「安置丹枕」,《法華文句》卷五下釋雲:「譬一行叁昧,息一切智、一切行也」,丹喻無分別法也。

  

  4.以圓叁觀,破叁惑遍,如《法華經‧譬喻品》雲「其疾如風」。《法華文句》卷五下釋雲:「八正道中行,速疾到薩婆若(一切智)」。

  

  5.善識通塞,如「車外枕,亦作轸」,此非經文,《法華文句》卷五雲:「車若駕運,隨所到處,須此支昂,譬即動而靜,即靜而動。」喻爲若塞須破,若通須護,但除其病,不除其法。

  

  6.調適無作道品,有七科計叁十七菩提分。如〈譬喻品〉雲「有大白牛,肥壯多力等」,原經文是「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四教儀集注》雲,此喻以實相爲車體,道品爲白牛作前導。也就是以無作道品,牽引不思議觀境之車。

  

  7.對治助開,以藏、通、別等叁教的事相法門,助開圓理,如〈譬喻品〉雲:

  

  「又多仆從,而侍衛之」,《法華文句》卷五下釋雲:「譬方便波羅蜜,能屈曲隨人,給侍使令,(乃至)衆魔外道、二乘小行,皆隨方便智用。」《四教儀》則雲「若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助,謂五停心及六度等。」

  

  8.知次位,《四教儀》雲:「謂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旭師的《釋義》第叁十九條有雲:「倘不知次位,起增上慢,以凡濫聖,招過不輕,故須深自簡察,爲究竟耶?爲分證耶?爲相似耶?抑亦僅僅小輕安耶?既知次位,不起增上慢。」

  

  9.能安忍,《釋義》叁十九條雲:「有強軟諸魔惱亂真修,須加安忍不動不退,策進五品(弟子位)而階十信。」

  

  10.離法愛,《釋義》雲:既階十信,六根清淨,得順道法,易生法愛,須離法愛,而入分真的十住,乃至等覺、妙覺。猶如《法華經‧譬喻品》的偈頌雲「乘是寶車,遊于四方,……直至道場。」經文原句是「乘此寶乘,直至道場,以是因緣,十方谛求,更無余乘,除佛方便。」遊四方之句,乃是出于《四教儀》,意謂遊四十個位次。《釋義》雲:在六根清淨的十信位之後,即入分真即佛位,「入分真已,分得大理、大誓願、大莊嚴、大智斷、大

  知、大道、大用、大權實、大利益、大無住。」

  

  以上圓教的十乘觀法,若是上根人,觀第一不思議境,即于此一境中,具足了十乘觀法的全部。若是中根人,須從第二真正發菩提心,展轉次第經曆,至第六調適道品,始能隨其任何一法,皆得全部的十法。若是下根人,須得次第具足使用十法。請見附圖十七(第叁九叁頁)

  

  並且亦當知道:前面的藏、通、別叁教,雖亦各明十乘觀,那是爲了防止偏曲,至于真正的文意指歸,實歸于此圓教。四教行位斷證對照,請見附圖十八(第叁九四頁)。西元二○○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聖嚴成稿于紐約象岡道場

  

  

  

   附錄一

  

  教觀綱宗

  

  ˙說明:

  

  1.本附錄系聖嚴法師重分章節及重新標點。

  

  2.內文細體小字爲原著智旭大師自注。

  

  教觀綱宗

  

  明‧蕅益智旭

  

  五時八教

  

  一、何謂八教

  

  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然統論時教,大綱有八,依教設觀,數亦略同。

  

  八教者,一頓、二漸、叁秘密、四不定,名爲化儀四教,如世藥方;五叁藏、六通、七別、八圓,名爲化法四教,如世藥味。

  

  當知頓等所用,總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爲觀,通以體空爲觀,別以次第爲觀,圓以一心爲觀。四觀各用十法成乘,能運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種教觀,運至真谛涅槃,別、圓二種教觀,運至中谛大般涅槃。

  

  藏、通、別叁,皆名爲權,唯圓教觀,乃名真實。就圓觀中,複有叁類:一頓、二漸、叁不定也。爲實施權,則權含于實;開權顯實,則實融于權。良由衆生根性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

  

  二、何謂五時

  

  且約一代,略判五時:一華嚴時,正說圓教,兼說別教,約化儀名頓。二阿含時,但說叁藏教,約化儀名漸初。叁方等時,對叁藏教半字生滅門,說通別圓教滿字不生不滅門,約化儀名漸中。四般若時,帶通別二權理,正說圓教實理,約化儀名漸後。五法華涅槃時,法華開叁藏通別之權,唯顯圓教之實,深明如來設教之始終,具發如來本迹之廣遠,約化儀名會漸歸頓,亦名非頓非漸。

  

  涅槃重爲未入實者,廣談常住;又爲末世根鈍,重扶叁權。是以追說四教,追泯四教。約化儀亦名非頓非漸,而秘密、不定,二種化儀,遍于前之四時。唯法華是顯露,故非秘密,是決定,故非不定。

  

  然此五時,有別有通,故須以別定通、攝通入別,方使教觀,鹹悉不濫。今先示五時八教圖,次申通別五時論。…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