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P33

  ..續本文上一頁谛境,發四弘誓,即名菩薩,修行六度。初阿僧祇劫,事行雖強,理觀尚弱,准望聲聞,在外凡位。第二阿僧祇劫,谛解漸明,在暖位。第叁阿僧祇劫,谛解轉明,在頂位。六度既滿,更住百劫,修相好因,在下忍位。次入補處,生兜率天,乃至入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動時,是中忍位。次一剎那,入上忍。次一剎那,入世第一,發真無漏叁十四心,頓斷見思,正習無余;坐木菩提樹下,以生草爲座,成劣應身,(如釋迦丈六,彌勒十六丈等。)受梵王請,叁轉*輪,度叁根性;緣盡入滅,與阿羅漢、辟支佛,究竟同證偏真法性,無複身智依正可得。

  

  (七)藏教的修證果位

  

  此教具叁乘法:聲聞觀四谛,以苦谛爲初門,最利者叁生,最鈍者六十劫,得證四果。辟支觀十二因緣,以集谛爲初門,最利者四生,最鈍者百劫,不立分果,出有佛世名緣覺,出無佛世名獨覺。菩薩弘誓六度,以道谛爲初門,伏惑利生,必經叁大阿僧祇劫,頓悟成佛。然此叁人,修行證果雖則不同,而同斷見思,同出叁界,同證偏真,只行叁百由旬,入化城耳。

  

  (八)藏教的十法成乘

  

  十法成乘者:一觀正因緣境,破邪因緣、無因緣二種顛倒。二真正發心,不要名利,惟求涅槃。(二乘志出苦輪,菩薩兼憫一切。)叁遵修止觀,謂五停名止,四念名觀。四遍破見愛煩惱。五識道滅、還滅、六度,是通,苦集流轉六蔽,是塞。六調適叁十七品,入叁脫門。七若根鈍不入,應修對治事禅等。八正助合行,或有薄益,須識次位,凡聖不濫。九安忍內外諸障。十不于似道而生法愛。是爲要意,利人節節得入,鈍者具十法方悟。

  

  四、通教

  

  通教,鈍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後別圓,故名爲通。又從當教得名,謂叁人同以無言說道,體法入空,故名爲通。此無別部,但方等、般若中,有明叁乘共行者,即屬此教。诠無生四谛,(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生相。)亦诠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癡如虛空,乃至老死如虛空;無明如幻化,不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亦诠理六度行,(一一叁輪體空。)亦诠幻有空二谛,(幻有爲俗,幻有即空爲真。)亦诠兩種含中二谛,(一者幻有爲俗,幻有即空不空,共爲真;是通含別二谛,故受別接。二者幻有爲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爲真;是通含圓二谛,故受圓接。)亦诠別入通叁谛,(有漏是俗,無漏是真,非有漏非無漏是中。)亦诠圓入通叁谛。(二谛同前,點非漏非無漏,具一切法,與前中異。)開示界內利根衆生,令修體空觀,(陰、界、入,皆如幻化,當體不可得。)出分段生死,證真谛涅槃。正化菩薩,傍化二乘。

  

  五、通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亦于當教,自論六即。

  

  (一)通教的理即

  

  理即者,無生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此四句推檢,通、別、圓叁教,皆用作下手工夫。但先解不但中者,即成圓教初門;先聞但中理者,即成別教初門;未聞中道體者,止成通教法門。)

  

  解苦無苦而有真谛,苦尚即真,況集、滅、道。

  

  (二)通教的名字即

  

  名字即者,幻化也,知一切法,當體全空,非滅故空,生死涅槃,同于夢境。

  

  (叁)通教的觀行即

  

  觀行即者,一幹慧地也。未有理水,故得此名。即叁乘外凡位,與藏教五停、別相、總相念齊。

  

  (四)通教的相似即

  

  相似即者,二性地也,相似得法性理水,伏見思惑,即叁乘內凡位,與藏教四加行齊。(藏通指真谛爲法性,與別圓不同。)

  

  (五)通教的分證即

  

  分證即者,從八人地至菩薩地,有七位也。叁八人地者,入無間叁昧,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四見地者,八智具足,頓斷叁界見惑,發真無漏,見真谛理,即叁乘見道位,與藏須陀洹齊。五薄地者,叁乘斷欲界六品思惑,煩惱漸薄,與藏斯陀含齊。六離欲地者,叁乘斷欲界思惑盡,與藏阿那含齊。七已辦地者,叁乘斷叁界正使盡,如燒木成炭,與藏阿羅漢齊,聲聞乘人止此。八支佛地者,中乘根利,兼侵習氣,如燒木成灰,與藏辟支佛齊。九菩薩地者,大乘根性,最勝最利,斷盡正使,與二乘同,不住涅槃,扶習潤生,道觀雙流,遊戲神通,成熟衆生,淨佛國土。此與藏教菩薩不同,藏教爲化二乘,假說菩薩,伏惑不斷,正被此教所破,豈有毒器堪貯醍醐?

  

  (六)通教的究竟即

  

  究竟即者,第十佛地也。機緣若熟,以一念相應慧,斷余殘習,坐七寶菩提樹下,以天衣爲座,現帶劣勝應身,(分段生身故劣,如須彌山故勝。)

  

  爲叁乘根性,轉無生四谛*輪,緣盡入滅。正習俱除,如劫火所燒,炭灰俱盡。與藏教佛果齊。

  

  (七)通教的修證果位

  

  此教亦具叁乘根性,同以滅谛爲初門,然鈍根二乘,但見于空,不見不空,仍與叁藏同歸灰斷,故名通前;利根叁乘,不但見空,兼見不空,不空即是中道,則被別圓來接,故名通後。

  

  中道又分爲二:一者但中,唯有理性,不具諸法,見但中者,接入別教。二者圓中,此理圓妙,具一切法,見圓中者,接入圓教。就此被接,又約叁位:一者上根,八人、見地被接;二者中根,薄地、離欲地被接;叁者下根,已辦地、支佛地被接。就此叁位被接,又各有按位、勝進二義:若按位接,或同別十向,或同圓十信;若勝進接,或登別初地,或登圓初住;既被接已,實是別圓二教菩薩,于當教中,仍存第九菩薩地名,至機緣熟,示現成佛,乃是別地圓住,來示世間最高大身,非由通教教道得成佛也。通教尚無實成佛義,況藏教哉?藏教佛果,亦皆別地、圓住、所現劣應身耳。

  

  (八)通教的十法成乘

  

  十法成乘者,一明觀境,六道陰入,能觀所觀,皆如幻化。二明發心,二乘緣真自行,菩薩體幻兼人,與樂拔苦,譬于鏡像。叁安心如空之止觀。四以幻化慧,破幻化見思。五雖知苦、集、流轉、六蔽等,皆如幻化,亦以幻化道滅,還滅六度等通之。六以不可得心,修叁十七道品。七體叁藏法,無常苦空,如幻而治,八識幹慧等如幻次位,而不謬濫。九安忍幹慧位,內外諸障,而入性地。十不著性地相似法愛,而入八人見地證真。利鈍分別如前說。

  

  六、別教

  

  別教,謂教、理、智、斷、行、位、因、果,(教則獨被菩薩,理則隔曆叁谛,智則叁智次第,斷則叁惑前後,行則五行差別,位則位不相收,因則一因

  出,不即二邊,果則一果不融,諸位差別。)別前藏通二教,別後圓教,故名別也。此教诠無量四谛,(苦有無量相,十法界不同故;集有無量相,五住煩惱不同故;道有無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滅有無量相,諸波羅蜜不同故。)亦诠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枝末無明爲分段生因,根本無明爲變易生因。)亦诠不思議六度十度,(于第六般若中,複開方便、願、力、智四種權智,共成十度。一一度中,攝一切法、生一切法、成一切法,浩若恒沙。)亦诠顯中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爲俗;不有不空,爲真。)亦诠圓入別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爲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爲真。)亦诠別叁谛,(開俗爲兩谛,對真爲中,中理而已。)亦诠圓入別叁谛。(二谛同前,點真中道,具足佛法。)開示界外鈍根菩薩,令修次第叁觀,(先空、次假、後中。)出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證中道無住涅槃。

  

  七、別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亦于當教,自論六即。

  

  (一)別教的理即

  

  理即者,但中也。真如法性,隨緣不變,在生死而不染,證涅槃而非淨,

  超二邊,不即諸法。故依圓教,判曰但中。

  

  (二)別教的名字即

  

  名字即者,解義也。仰信真如法性,凡不能減,聖不能增,但由客塵覆蔽,而不證得,須先藉緣修,助發真修,方可克證。

  

  (叁)別教的觀行即

  

  觀行即者,外凡十信位也。一信心、二念心、叁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護法心、九戒心、十願心。既先仰信中道,且用生滅因緣觀,伏叁界見思煩惱,故名伏忍,與通幹慧、性地齊。

  

  (四)別教的相似即

  

  相似即者,內凡叁十心叁賢位也。

  

  初十住者,一發心住,斷叁界見惑,與通見地齊。二治地住。叁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斷叁界思惑盡,與通已辦地齊。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斷界內塵沙,與通佛地齊。此十住名習種性,(研習空觀。)用從假入空觀,見真谛,開慧眼,成一切智,行叁百由旬,證位不退。

  

  次十行者,一歡喜行。二饒益行。叁無瞋恨行。四無盡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此十行名性種性,(分別假性。)用從空入假觀,遍學四教四門,斷界外塵沙,見俗谛,開法眼,成道種智。

  

  次十回向者,一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二不壞回向。叁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無縛解脫回向。十法界無量回向。此十向名道種性,(中道能通。)習中觀,伏無明,行四百由旬,居方便有余土,證行不退。

  

  (五)別教的分證即

  

  分證即佛者,十地聖種性,(證入聖地。)及等覺性(去佛一等)也。初歡喜地,名見道位,以中道觀,見第一義谛,開佛眼,成一切種智,行五百由旬,初入實報無障礙土,初到寶所,證念不退,得無功用道,隨可化機緣,能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衆生。二離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各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更破一品無明,入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亦名一生補處,亦名有上士。

  

  (六)別教的究竟即

  

  究竟即佛者,妙…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