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性也,(妙極覺滿。)從金剛後心,更破一品無明,入妙覺位,坐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現圓滿報身,(量同塵剎,相好剎塵。)爲鈍根菩薩,轉無量四谛*輪。
(七)別教的修證果位
此教名爲獨菩薩法,以界外道谛爲初門。(藏通道谛,即界外集;藏通滅谛,即界外苦,故以界外道谛治之。)
無複二乘而能接通。通教叁乘,既被接後,皆名菩薩,不複名二乘也。
(八)別教的十法成乘
十法成乘者,一緣于登地中道之境,而爲所觀,
出空有之表。二真正發心,普爲法界。叁安心止觀,定愛慧策。四次第遍破叁惑。五識次第叁觀爲通,見思、塵沙、無明爲塞,傳傳檢校,是塞令通。六調適叁十七道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入叁解脫門,證中無漏。七用前藏通法門,助開實相。八善知信、住、行、向、地、等、妙,七位差別,終不謂我叨極上聖。九離違順強軟二賊,策十信位,入于十住。十離相似法愛,策叁十心,令入十地。
八、圓教
圓教,謂圓妙、(叁谛圓融,不可思議。)圓融、(叁一相即,無有缺減。)圓足、(圓見事理,一念具足。)圓頓,(體非漸成。)故名圓教。所謂圓伏、(圓伏五住。)圓信、(圓常正信。)圓斷、(一斷一切斷。)圓行、(一行一切行。)圓位、(一位一切位。)圓自在莊嚴、(一心叁谛爲所莊嚴,一心叁觀爲能莊嚴。)圓建立衆生。(四悉普益。)
此教诠無作四谛,(陰入皆如,無苦可舍;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亦诠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無明、愛、取,煩惱即是菩提,菩提通達,無複煩惱,即究竟淨了因佛性也。行、有,業即解脫,解脫自在緣因佛性也。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苦即法身,法身無苦無樂是大樂,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也。故大經雲十二因緣,名爲佛性。)亦诠稱性六度十度,(施爲法界,一切法趣施,是趣不過等。)亦诠不思議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爲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爲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如如意珠,珠以譬真,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真俗耳。)亦诠圓妙叁谛,(非惟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叁谛圓融,一叁叁一,如止觀說。)開示界外利根菩薩,令修一心叁觀,(照性成修,稱性圓妙,不縱不橫,不前不後,亦不一時。)圓超二種生死,圓證叁德涅槃。
九、圓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正約此教,方論六即。(前叁雖約當教,各論六即,鹹未究竟;以藏通極果,僅同此教相似即佛;別教妙覺,僅同此教分證即佛。又就彼當教,但有六義,未有即義,以未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故也。是故奪而言之,藏通極果、別十回向,皆名理即,以未解圓中故;登地同圓,方成分證。)
(一)圓教的理即
理即佛者,不思議理性也。如來之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拈一法,無非法界,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二)圓教的名字即
名字即佛者,聞解也。了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理具事造,兩重叁千,同在一念。如一念一切諸念,亦複如是。如心法,一切佛法、及衆生法,亦複如是。
(叁)圓教的觀行即
觀行即佛者,五品外凡位也。一隨喜,二讀誦,叁講說,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圓伏五住煩惱,與別十信齊,而複大勝。
(四)圓教的相似即
相似即佛者,十信內凡位也,(名與別十信同,而義大異。)初信,任運先斷見惑,證位不退,與別初住、通見地、藏初果齊。二心至七心,任運斷思惑盡,與別七住、通已辦、藏四果齊,而複大勝,故永嘉雲:「同除四住,此處爲齊;若伏無明,叁藏則劣也。」八心至十心,任運斷界內外塵沙,行四百由旬,證行不退,與別十向齊。
(五)圓教的分證即
分證即佛者,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聖位也;(名亦同別,而義大異。)
初住斷一分無明,證一分叁德:(正因理心發,名法身德;了因慧心發,名般若德;緣因善心發,名解脫德。)
一心叁觀,任運現前,具佛五眼,成一心叁智,行五百由旬,初到寶所,初居實報淨土,亦複分證常寂光淨土。證念不退,無功用道。現身百界,八相作佛,與別初地齊。
二住至十住,與別十地齊;初行與別等覺齊;二行與別妙覺齊;叁行已去,所有智斷,別教之人,不知名字。
(六)圓教的究竟即
究竟即佛者,妙覺極果,斷四十二品微細無明永盡,究竟登涅槃山頂,以虛空爲座,成清淨法身,(一一相好,等真法界。)居上上品常寂光淨土,亦名上上品實報無障礙淨土。性修不二,理事平等。
(七)圓教的修證果位
此教名最上佛法,亦名無分別法,以界外滅谛爲初門,當體即佛,而能接別、接通。接別者,上根十住被接,中根十行被接,下根十向被接。按位接,即成十信;勝進接,即登初住。接通已如通教中說。故曰:別教接賢不接聖,通教接聖不接賢。以別若登地,乃名爲聖,證道同圓,不複論接。通八人上,便名爲聖,方可受接,若幹慧、性地二賢,僅可稱轉入別圓,未得名接。若藏教,未入聖位,容有轉入通、別、圓義,已入聖後,保果不前,永無接義,直俟法華,方得會入圓耳。
(八)圓教的十法成乘
十法成乘者,一觀不思議境,(其車高廣。)二真正發菩提心。(又于其上,張設幰蓋。)叁善巧安心止觀。(車內安置丹枕。)四以圓叁觀破叁惑遍。(其疾如風。)五善識通塞。(如車外枕,亦作轸。)六調適無作道品、七科叁十七分。(有大白牛,肥壯多力等。)七以藏通別等事相法門,助開圓理。(又多仆從而侍衛之。)八知次位,令不生增上慢。九能安忍,策進五品,而入十信。十離法愛,策于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妙。(乘是寶乘,遊于四方,直至道場。)
上根觀境,即于境中,具足十法;中根從二,展轉至六,隨一一中,得具十法;下根須具用十也。
又複應知,說前叁教,爲防偏曲,文意所歸,正歸于此。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