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P25

  ..續本文上一頁性,超越于真俗及空有之二邊,尚不是叁谛相即圓融的中道。唯有圓教的圓中佛性,與一切法圓融無礙,即一切法,無非中道佛性。

  

  二、別教的名字即

  

  原文

  

  名字即者,解義也。仰信真如法性,凡不能減,聖不能增,但由客塵覆蔽,而不證得,須先藉緣修,助發真修,方可克證。

  

  語譯

  

  所謂別教的名字即菩提,是已解但中義,得聞超越二邊,別有但中的佛性,

  

  即起信心,信仰自己本有隨生死染緣而不變的真如法性,那是在凡夫位時不可能減少,到聖者位時也不可能有什麼增加的。凡夫只是由于煩惱客塵將此真如法性覆蔽了,所以不能體證,必須藉緣,以先修空觀、假觀爲方便,進而真修中觀,滅除煩惱生死,方可親證但中的佛性,即是真如法性。

  

  注釋

  

  「真如法性」:真如的梵文是Bh

  ta-tathat

  ,有很多的同體異名,例如自性清淨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等。又被譯爲真如性,它是真實如常的一切諸法之體性;離虛妄故爲真實,常住而不改變故爲如實。故名之爲真如。

  

  主要有《起信論》與《唯識論》的兩種真如觀,《起信論》主張真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唯識論》主張真如不隨緣。天臺家及華嚴家采用《起信論》的觀點,所謂隨緣真如,便是真如隨無明之緣,起九法界之妄法,雖有隨緣之妄法而真性不變。依隨緣真如,故真如即萬法;依不變真如,故萬法即真如。這是如

  

  來藏系的思想特色之一。

  

  叁、別教的觀行即

  

  原文

  

  觀行即者,外凡十信位也。一信心、二念心、叁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護法心、九戒心、十願心。既先仰信中道,且用生滅因緣觀,伏叁界見思煩惱,故名伏忍,與通幹慧、性地齊。

  

  語譯

  

  所謂別教的觀行即菩提,便是外凡的十信位。所謂十信,是依《璎珞經》所說菩薩五十二位的最初十位,那就是在聽聞別教的但中佛性、無量四谛、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等的道理之時,隨順不疑,叫做信位;且以生滅因緣觀,伏叁界的

  

  見思煩惱,故名此十信爲伏忍;十信的行位,和藏教的七方便位、通教的第一幹慧地及第二性地齊。

  

  所謂十信位,現據靜權的《天臺宗綱要》,介紹如下:

  

  1.信心位:聞但中理等深信不疑。

  

  2.念心位:于但中理,憶念不忘。

  

  3.精進心位:爲要親證但中理,先修空觀,觀真谛理,一心精進。

  

  4.慧心位:運用智慧揀擇,離諸過失。

  

  5.定心位:湛然甯寂,心不動搖,與真谛相應。

  

  6.不退心位:定力日深,慧光日發,定慧互資,縱遇障難,心不退轉。

  

  7.回向心位:以此定慧,回向佛地。

  

  8.護法心位:兢兢自護,保持不失。

  

  9.戒心位:任運防止,一切過非。

  

  10.願心位:能夠住戒自在,複以本願,遊曆十方,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凡有所作,皆隨所願。

  

  注釋

  

  「伏忍」與「十信」:依《仁王般若經》卷上〈菩薩行品〉所說,共有五忍雲:「佛告(波斯匿)大王,諸菩薩摩诃薩,依五忍法以爲修行,所謂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皆上中下,于寂滅忍,而有上下。」又說:「善男子!初伏忍位,起習種性,修十住行;初發心相,有恒沙衆生,見佛法僧,發于十信,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願心、護法心、回向心。具此十心而能少分化諸衆生,超過二乘一切善地,是爲菩薩初長養心。」這是十信位與伏忍位的依據。此位雖僅與藏教叁賢四善根的七方便位齊,卻已超過藏教二乘的一切善地了。

  

  四、別教, 的相似即

  

  原文

  

  相似即者,內凡叁十心叁賢位也。

  

  初十住者,一發心住,斷叁界見惑,與通見地齊。二治地住。叁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斷叁界思惑盡,與通已辦地齊。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斷界內塵沙,與通佛地齊。此十住名習種性。

  

  〔旭師自注雲〕:(研習空觀。)

  

  用從假入空觀,見真谛,開慧眼,成一切智,行叁百由旬,證位不退。

  

  次十行者,一歡喜行。二饒益行。叁無瞋恨行。四無盡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此十行名性種性。

  

  〔旭師自注雲〕:(分別假性。)

  

  用從空入假觀,遍學四教四門,斷界外塵沙,見俗谛,開法眼,成道種智。

  

  次十回向者,一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二不壞回向。叁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無縛解脫回向。十法界無量回向。此十向名道種性。

  

  〔旭師自注雲〕:(中道能通。)

  

  習中觀,伏無明,行四百由旬,居方便有余土,證行不退。

  

  語譯

  

  聖嚴識:所謂別教的相似即菩提,便是內凡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叁十心

  

  位,亦名別教菩薩的叁賢位,不僅超過藏教的七方便位,也超過藏通二教的佛果位;是從通教叁乘共十地的第叁八人地開始,便進入別教的初住,已相當于藏教的初果。別教的七住,便是藏通二教的佛果位。別教的第八住以上,便非藏通二教所知了。

  

  現在參考《天臺宗綱要》及關口真大的《校訂天臺四教儀》所附第十圖,介紹叁十心如下:

  

  所謂十住,是以智慧之心,住真谛之理,共有十階:

  

  1.發心住,信心成滿,廣求智慧,創發大心,即斷叁界見惑,與藏教初果齊,與通教八人地及見地齊,也與圓教的初信位齊。

  

  2.治地住,隨空觀心,淨諸六度法門,煉治心地,與藏教二果、通教薄地齊,也與圓教的第二信位齊。

  

  3.修行住,巧觀空有,長養衆行,與藏教叁果、通教離欲地齊。

  

  4.生貴住,生于真谛實際之家,種性清淨,與藏教四果阿羅漢、通教已辦地齊。

  

  5.方便具足住,帶真隨俗,修習無量善根,與藏教辟支佛、通教支佛地齊。

  

  6.正心住,成就第六般若法門,與通教第九菩薩地齊。

  

  7.不退住,徹證無生,入于畢竟空界,與藏通二教的佛果位齊,也與圓教第七信位齊。《教觀綱宗》則說,于第七住斷叁界思惑盡,與通教已辦地齊。

  

  8.童真住,見空而不取證,悲智堅固,如人初生,天真純粹。

  

  9.法王子住,不住于空而能入假化物,當紹佛位。

  

  10.灌頂住,觀空無相,得無生心,以無生法水灌頂,如轉輪王太子,當紹王位,用寶瓶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頂。

  

  于第六正心住時,位與通教第九菩薩地齊,扶習潤生,利物行因,故即開始伏界內障礙菩薩道的塵沙惑;到了別教第七、八、九的叁個住位,便開始斷界內塵沙惑,伏界外塵沙惑,並且已與圓教的第八信位齊。

  

  此十住,名爲研習空觀的習種性位,用從假入空觀,假是凡俗的虛妄,空是審實,先照于假,後入于空,故謂用從假入空觀,即見真谛;便開慧眼,了知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之理;便成一切智,對于一切內法內名,一切外法外名,能知

  

  能解,但尚不能用諸佛道法,發起衆生善根。從此即證叁不退中的位不退。以《法華經‧化城喻品》所說須行五百由旬方至寶所而言,于此十住位,僅算已行叁百由旬。

  

  所謂十行位,行是進趣的意思,由此從空入假,觀無量四谛。現依《天臺宗綱要》,條解如下:

  

  1.歡喜行:初入法空,心生歡喜。

  

  2.饒益行:常化衆生,令得法益。

  

  3.無瞋恨行:常修忍辱,謙下恭敬。

  

  4.無盡行:發大勇猛,行大精進,令一切衆生,至究竟涅槃。

  

  5.離癡亂行:修定持心,不爲無明之所失亂。

  

  6.善現行:般若智照,念念現前。

  

  7.無著行:以人法二空爲方便,空諸執著。

  

  8.尊重行:依四弘誓,運大慈悲,所願如心,爲天人所敬。

  

  9.善法行:力行真性、觀照、資成之叁軌,說法授人,令人信解領受,叁輪清

  

  淨,善成軌則。

  

  10.真實行:真俗二谛,同時現前,空有雙非,顯但中理。

  

  這十行,名爲分別假性的性種性位,是能分別十法界的種種性、種種欲,無有錯謬。用從空入假觀,若住于空,便同二乘,于十行位中,觀空而不住于空,乃入于假,遍觀衆生之病,遍學四教一切法門之藥,應病給藥,令得服行。在十行中,斷界外塵沙,見俗谛理;開法眼而能明察生、住、異、滅,自、他、一、異等相,無不洞鑒。成道種智,則能分別一切假名,用諸佛道法,發起衆生善根。

  

  所謂十回向,回向者,有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理事融和,順入法界之意。今亦依《天臺宗綱要》,條解如下:

  

  1.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以無相心,于六道中,廣度衆生。

  

  2.不壞回向,念念不住空有二邊,歸向中道;二邊可壞,中道不壞。

  

  3.等一切佛回向,一切時中,依叁世佛法而行。

  

  4.至一切處回向,以大願力,入一切佛土,供養一切諸佛。

  

  5.無盡功德藏回向,以常住之法,授于衆生(人),常住之法,含藏一切大乘功德故。

  

  6.隨順平等善根回向,行中道之善法,不落于空有二邊。

  

  7.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觀諸衆生,或修善、或行惡,無有二相。

  

  8.真如相回向,以中道觀,隨順實相,出入同佛,即寂而照,常照有無。

  

  9.無縛解脫回向,以般若照叁世諸法,理智合一,故無能照所照。

  

  10.法界無量回向,覺一切法,中道無相,一名入法界無量回向。

  

  《教觀綱宗科釋》所解,亦與此同。

  

  此十回向位,名爲中道能通的道種性,正修中觀爲道,…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