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超越于真俗及空有之二边,尚不是三谛相即圆融的中道。唯有圆教的圆中佛性,与一切法圆融无碍,即一切法,无非中道佛性。
二、别教的名字即
原文
名字即者,解义也。仰信真如法性,凡不能减,圣不能增,但由客尘覆蔽,而不证得,须先藉缘修,助发真修,方可克证。
语译
所谓别教的名字即菩提,是已解但中义,得闻超越二边,别有但中的佛性,
即起信心,信仰自己本有随生死染缘而不变的真如法性,那是在凡夫位时不可能减少,到圣者位时也不可能有什么增加的。凡夫只是由于烦恼客尘将此真如法性覆蔽了,所以不能体证,必须藉缘,以先修空观、假观为方便,进而真修中观,灭除烦恼生死,方可亲证但中的佛性,即是真如法性。
注释
「真如法性」:真如的梵文是Bh
ta-tathat
,有很多的同体异名,例如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又被译为真如性,它是真实如常的一切诸法之体性;离虚妄故为真实,常住而不改变故为如实。故名之为真如。
主要有《起信论》与《唯识论》的两种真如观,《起信论》主张真如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唯识论》主张真如不随缘。天台家及华严家采用《起信论》的观点,所谓随缘真如,便是真如随无明之缘,起九法界之妄法,虽有随缘之妄法而真性不变。依随缘真如,故真如即万法;依不变真如,故万法即真如。这是如
来藏系的思想特色之一。
三、别教的观行即
原文
观行即者,外凡十信位也。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法心、九戒心、十愿心。既先仰信中道,且用生灭因缘观,伏三界见思烦恼,故名伏忍,与通干慧、性地齐。
语译
所谓别教的观行即菩提,便是外凡的十信位。所谓十信,是依《璎珞经》所说菩萨五十二位的最初十位,那就是在听闻别教的但中佛性、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等的道理之时,随顺不疑,叫做信位;且以生灭因缘观,伏三界的
见思烦恼,故名此十信为伏忍;十信的行位,和藏教的七方便位、通教的第一干慧地及第二性地齐。
所谓十信位,现据静权的《天台宗纲要》,介绍如下:
1.信心位:闻但中理等深信不疑。
2.念心位:于但中理,忆念不忘。
3.精进心位:为要亲证但中理,先修空观,观真谛理,一心精进。
4.慧心位:运用智慧拣择,离诸过失。
5.定心位:湛然宁寂,心不动摇,与真谛相应。
6.不退心位:定力日深,慧光日发,定慧互资,纵遇障难,心不退转。
7.回向心位:以此定慧,回向佛地。
8.护法心位:兢兢自护,保持不失。
9.戒心位:任运防止,一切过非。
10.愿心位:能够住戒自在,复以本愿,游历十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凡有所作,皆随所愿。
注释
「伏忍」与「十信」:依《仁王般若经》卷上〈菩萨行品〉所说,共有五忍云:「佛告(波斯匿)大王,诸菩萨摩诃萨,依五忍法以为修行,所谓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皆上中下,于寂灭忍,而有上下。」又说:「善男子!初伏忍位,起习种性,修十住行;初发心相,有恒沙众生,见佛法僧,发于十信,所谓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愿心、护法心、回向心。具此十心而能少分化诸众生,超过二乘一切善地,是为菩萨初长养心。」这是十信位与伏忍位的依据。此位虽仅与藏教三贤四善根的七方便位齐,却已超过藏教二乘的一切善地了。
四、别教, 的相似即
原文
相似即者,内凡三十心三贤位也。
初十住者,一发心住,断三界见惑,与通见地齐。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断三界思惑尽,与通已办地齐。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断界内尘沙,与通佛地齐。此十住名习种性。
〔旭师自注云〕:(研习空观。)
用从假入空观,见真谛,开慧眼,成一切智,行三百由旬,证位不退。
次十行者,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瞋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着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此十行名性种性。
〔旭师自注云〕:(分别假性。)
用从空入假观,遍学四教四门,断界外尘沙,见俗谛,开法眼,成道种智。
次十回向者,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此十向名道种性。
〔旭师自注云〕:(中道能通。)
习中观,伏无明,行四百由旬,居方便有余土,证行不退。
语译
圣严识:所谓别教的相似即菩提,便是内凡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十心
位,亦名别教菩萨的三贤位,不仅超过藏教的七方便位,也超过藏通二教的佛果位;是从通教三乘共十地的第三八人地开始,便进入别教的初住,已相当于藏教的初果。别教的七住,便是藏通二教的佛果位。别教的第八住以上,便非藏通二教所知了。
现在参考《天台宗纲要》及关口真大的《校订天台四教仪》所附第十图,介绍三十心如下:
所谓十住,是以智慧之心,住真谛之理,共有十阶:
1.发心住,信心成满,广求智慧,创发大心,即断三界见惑,与藏教初果齐,与通教八人地及见地齐,也与圆教的初信位齐。
2.治地住,随空观心,净诸六度法门,炼治心地,与藏教二果、通教薄地齐,也与圆教的第二信位齐。
3.修行住,巧观空有,长养众行,与藏教三果、通教离欲地齐。
4.生贵住,生于真谛实际之家,种性清净,与藏教四果阿罗汉、通教已办地齐。
5.方便具足住,带真随俗,修习无量善根,与藏教辟支佛、通教支佛地齐。
6.正心住,成就第六般若法门,与通教第九菩萨地齐。
7.不退住,彻证无生,入于毕竟空界,与藏通二教的佛果位齐,也与圆教第七信位齐。《教观纲宗》则说,于第七住断三界思惑尽,与通教已办地齐。
8.童真住,见空而不取证,悲智坚固,如人初生,天真纯粹。
9.法王子住,不住于空而能入假化物,当绍佛位。
10.灌顶住,观空无相,得无生心,以无生法水灌顶,如转轮王太子,当绍王位,用宝瓶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顶。
于第六正心住时,位与通教第九菩萨地齐,扶习润生,利物行因,故即开始伏界内障碍菩萨道的尘沙惑;到了别教第七、八、九的三个住位,便开始断界内尘沙惑,伏界外尘沙惑,并且已与圆教的第八信位齐。
此十住,名为研习空观的习种性位,用从假入空观,假是凡俗的虚妄,空是审实,先照于假,后入于空,故谓用从假入空观,即见真谛;便开慧眼,了知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理;便成一切智,对于一切内法内名,一切外法外名,能知
能解,但尚不能用诸佛道法,发起众生善根。从此即证三不退中的位不退。以《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须行五百由旬方至宝所而言,于此十住位,仅算已行三百由旬。
所谓十行位,行是进趣的意思,由此从空入假,观无量四谛。现依《天台宗纲要》,条解如下:
1.欢喜行:初入法空,心生欢喜。
2.饶益行:常化众生,令得法益。
3.无瞋恨行:常修忍辱,谦下恭敬。
4.无尽行:发大勇猛,行大精进,令一切众生,至究竟涅槃。
5.离痴乱行:修定持心,不为无明之所失乱。
6.善现行:般若智照,念念现前。
7.无着行:以人法二空为方便,空诸执着。
8.尊重行:依四弘誓,运大慈悲,所愿如心,为天人所敬。
9.善法行:力行真性、观照、资成之三轨,说法授人,令人信解领受,三轮清
净,善成轨则。
10.真实行:真俗二谛,同时现前,空有双非,显但中理。
这十行,名为分别假性的性种性位,是能分别十法界的种种性、种种欲,无有错谬。用从空入假观,若住于空,便同二乘,于十行位中,观空而不住于空,乃入于假,遍观众生之病,遍学四教一切法门之药,应病给药,令得服行。在十行中,断界外尘沙,见俗谛理;开法眼而能明察生、住、异、灭,自、他、一、异等相,无不洞鉴。成道种智,则能分别一切假名,用诸佛道法,发起众生善根。
所谓十回向,回向者,有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理事融和,顺入法界之意。今亦依《天台宗纲要》,条解如下:
1.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以无相心,于六道中,广度众生。
2.不坏回向,念念不住空有二边,归向中道;二边可坏,中道不坏。
3.等一切佛回向,一切时中,依三世佛法而行。
4.至一切处回向,以大愿力,入一切佛土,供养一切诸佛。
5.无尽功德藏回向,以常住之法,授于众生(人),常住之法,含藏一切大乘功德故。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行中道之善法,不落于空有二边。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观诸众生,或修善、或行恶,无有二相。
8.真如相回向,以中道观,随顺实相,出入同佛,即寂而照,常照有无。
9.无缚解脱回向,以般若照三世诸法,理智合一,故无能照所照。
10.法界无量回向,觉一切法,中道无相,一名入法界无量回向。
《教观纲宗科释》所解,亦与此同。
此十回向位,名为中道能通的道种性,正修中观为道,…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