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P24

  ..续本文上一页,十法界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

  

  (3)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枝末无明为分段生因,根本无明为变易生因。

  

  (4)不思议六度十度:于第六般若中,复开方便、愿、力、智四种权智,共成十度。一一度中,摄一切法、生一切法、成一切法,浩若恒沙。

  

  (5)显中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为真。

  

  (6)圆入别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为真。

  

  (7)别三谛:开俗为两谛,对真为中,中理而已。

  

  (8)圆入别三谛:二谛同前,点真中道,具足佛法。

  

  (9)次第三观:先空、次假、后中。)

  

  语译

  

  圣严识:现将上段原文及旭师的自注与《释义》,整合着语译如下:

  

  所谓别教,是在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的八个项目上,有别于此前的藏教及通教,也有别于此后的圆教,所以名为别教。

  

  1.别教的能诠之教,独被菩萨,不通于二乘,故有别于藏通二教;但亦不是圆教的一乘教法,故也有别于圆教。

  

  2.别教的所诠之理,是真、俗、中的三谛,隔历不融,次第而证,故有别于藏通二教的不讲三谛;也有别于圆教讲的称性圆解,圆融三谛。

  

  3.别教所证之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是次第而证,故有别于藏通二教的但有一切智和少分的道种智,而无一切种智;也有别于圆教的三智一心中得,不历次第。

  

  4.别教所断之三惑,见思、尘沙、无明,也是次第而断,故有别于藏通二教的但断见思惑以及少分的尘沙惑,而又未闻无明惑;也有别于圆教的不断而断、圆断三惑。

  

  5.别教所修之五行,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是次第而修,故有别于藏通二教的但有圣行和少分梵行,而无其他三行;也有别于圆教的一行一切行,圆修五行。

  

  6.别教所证的位次,是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合称三贤)、十地(名为十圣)等,有别于藏教的七方便、四果、缘觉、菩萨的三乘位次;亦有别于通教的三乘共十地位次;也有别于圆教的一位一切位,随举一位,即圆具诸位。故称别教的位次与圆教相比,是隔别「不相收」的。

  

  7.别教的因依,是以正因佛性的一因,而迥然超出于生死涅槃的二边之外,故有别于藏通二教之尚不知有正因佛性;也有别于圆教具足三因佛性之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

  

  8.别教的果证,是指妙觉位的一个极果,不与他位相融,因其位位都不相即,直到妙觉极果,方证法身,不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的道理,故有别于藏通二教的不知法身;也有别于圆教的同时具足法、报、化三身,而且一身即是一切身。

  

  在此别教之中,诠释七个项目:

  

  1.诠释无量四谛:即是说,四谛中的苦谛有无量相,因为十法界的众生受苦各各不相同故;集谛亦有无量相,因为五住烦恼的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等,各各不同故;道谛亦有无量相,因为有恒河沙数的无量法门故;灭谛亦有无量相,因为法门无量,其对治的效果,度脱的众生,灭诸烦恼的波罗蜜门,亦是无量。

  

  2.诠释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是释前四住地的枝末无明为分段生死之因,第五住地的根本无明为变易生死之因。

  

  3.亦诠释不思议六度及十度: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所谓十度,是于第六度的般若之中,又开出方便、愿、力、智的四种。所谓不思议,是说在一一度中,皆摄一切法,皆生一切法,皆成一切法,浩瀚如恒河沙数。

  

  4.亦诠释显中之二谛:是说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为真,故名显中二谛。此与通教的两种含中二谛不同,别教将通教的二谛,束为俗谛,则十

  

  法界皆为俗谛所摄;别教以不有不空为真,则中道为十法界的迷悟所依,才算是真,这是明言中道为真,故称为「显中」。

  

  5.亦诠释圆入别之二谛:圆入别,即是别教被圆教所接。是以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谛;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名为真谛。因为别教以真谛显中,中是不有不空的法性而已,现在此处说的法性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不有不空,则于不有不空之外,更无一法可得。

  

  6.亦诠释别三谛:由于显中之二谛,合有及空,名为俗谛,不有不空,名为真谛。今将此中的俗谛分为二,便是以有为俗谛,以空为真谛;再取真谛之不有不空,名为中谛。便成为别教的三谛。其实此所谓的二谛和三谛,但有开合的差别,并无义理的增减。

  

  7.亦诠释圆入别三谛:圆入别,即别教被圆教所接。二谛义同前项显中之二谛,点出真谛为中道。有即是俗,空即是真,不改别教义;不空不有,名为中谛,中谛若具一切法,便成圆教的中谛了。

  

  别教是为开示界外的钝根菩萨,令之修行,先空、次假、后中的次第三观,

  

  令之出离分段及变易的二种生死,证得中道的无住涅槃。

  

  注释

  

  1.「行则五行差别」:五行出于《涅槃经》卷十一:(1)圣行是菩萨行的戒定慧三学。(2)梵行是以清净心运慈悲行,为众生拔苦与乐。(3)天行是四天之中的义天(见《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二),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4)婴儿行是譬喻人天小乘之行,菩萨以慈悲心,示现人天小乘的小善行。(5)病行是菩萨以大慈悲心,随和一切众生,同有烦恼、同有病苦。

  

  此五行在天台学派的诠释,后后胜于前前:(1)戒定慧三学的圣行,是别教菩萨的十住位,乃为入空行。(2)慈悲喜舍的梵行,是别教菩萨的十行及十向位,乃为入假行。(3)依理成行的天行,是别教菩萨的初地已上位,乃为中道行。(4)从天行之体而起化他之用,示同小善,名婴儿行,是别教菩萨的大慈之用。(5)示同烦恼病苦的病行,是别教菩萨的大悲之用。

  

  藏通二教,但有五行中的圣行及少分的梵行,故有异于别教的五行次第行,

  

  圆教是五行互摄,一行一切行,故亦不同于别教。故将别教称为五行差别。

  

  2.「五住烦恼」:又名五住地惑、亦名五住地烦恼。由根本烦恼能生起枝末烦恼者,故名为住地。那就是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此五住烦恼,若配以根本及枝末烦恼,则前四住地为枝末烦恼,第五无明住地是根本烦恼。若以枝末烦恼配见思二惑,则第一见一处住地是见惑,第二三四的欲爱、色爱、有爱的三个住地是思惑。若以三界配以五住地惑,则第一见一处住地为三界,欲爱住地为欲界,色爱住地为色界,有爱住地为无色界,无明住地为三界。可列一表。请见附图九(第三八六页〉

  

  依《胜鬘经》说,烦恼有二种,即是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五住烦恼的前四种,皆为住地,因为一切的起烦恼,都是依此四种住地而起,起者,剎那心与剎那相应故,与心不相应的,便是无始无明住地。一切烦恼依四住地起,然在四住地之前,更有法起四住地故,那就名为无始无明住地。

  

  天台学家将《胜鬘经》五住地中的第一住地列为见惑,二三四的三个住地列为三界思惑;束此四个住地,列为界内的见思二惑,二乘人断之即得出离三界。

  

  第五无明住地为界外惑,就之别立四十二品,经四十二位断尽,便离分段与变易二种生死,得证大涅槃。

  

  3.「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有关四种十二因缘,已在通教章的注释「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条下,有较详细的介绍(第二一五页)。《法华玄义》卷二下有明四种十二因缘,亦请参阅。

  

  旭师的《释义》第三十一条,对于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有如下的诠释:见思惑的枝末无明,为分段生死之因,已如藏教章中之解释;根本无明者,乃为不了心外无法,那便是厌苦、断集、证灭、修道,迷于中道的真实义谛,因而发起界外的偏真无漏之行也。由此引生方便土中,变易生死的识种;复缘界外无漏正受,而起涅槃法爱,深生取着,润彼变易生死的识种,令生「有」芽,招感方便土中不思议变易生死。

  

  又以不了心外无法,而诃弃真空,别修万行,亦是迷于中道真实义谛,所以发起界外的入假神通行也。由此引生实报土中变易生死的识种,复缘界外的胜妙境界,而起神通法爱,深生取着,润彼变易生死的识种,令生「有」业之芽,招

  

  感实报土中不思议变易生死,直至佛果,则十二品无明尽灭,方得永断二种生死。

  

  4.「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又名二种死,依据《胜鬘经‧一乘章》有云:「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以此可知,分段生死是界内的众生有漏之身,不思议变易生死是界外的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人的意生身。唯有无明断尽的无上佛果位,才得二死永断。

  

  七、别教的六即及其修证

  

  原文

  

  亦于当教,自论六即。

  

  语译

  

  以上说明别教的范围及其层次地位,现在亦须就别教本身,申论六即菩提。

  

  一、别教的理即

  

  原文

  

  理即者,但中也。真如法性,随缘不变,在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

  超二边,不即诸法。故依圆教,判曰但中。

  

  语译

  

  所谓别教的理即菩提,就是但中的理体佛性。它也就是《起信论》所说随缘不变的真如法性,在生死之中不受染污,证涅槃时亦非另有什么可以清净之物。它迥然超越于染净的二边,也并不即是一切诸法。故依圆教的立场,将之判为但中。

  

  注释

  

  「但中」:藏教是偏真之理,通教未闻中道理体,别教是但中之理,圆教是圆中之理。别教的但中佛…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