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及。
1.「带劣胜应身」、「七宝菩提树」、「天衣」:天台学派的化法四教,各有不同的佛身相好,也有四等不同的菩提树及金刚座。
(1)藏教的佛是「劣应身」,如释迦丈六身,弥勒十六丈等,在木树下的生草座上成佛。
(2)通教的佛,名为「带劣胜应身」,以其仍以分段生死身,应化救度界内众生,故名为劣,此身高大如须弥山,故名为胜,在七宝树下的天衣座上成佛。
(3)别教的佛,名为「圆满报身」,身量等同尘剎数世界之广大,相好等同剎土微尘数之众多,在莲华藏世界的七宝树下、大宝华王座上成佛。
(4)圆教的佛,名为「清净法身」,一一相好,均能等同一真法界,居上上品常寂光净土,登涅槃山顶,以虚空为座。
此可将化法四教的四种究竟即菩提之内容,前后对比着看。亦请参阅本书圆教究竟即佛项下的注2.「三身」条(第三二○页),另有详释。
依据静修的《教观纲宗科释》,对此段文义的解释说:「菩萨成佛时,诸天龙等,各以妙衣敷座。欲界天衣,从树边生,无缕、无纤、譬如薄冰,光耀明净,有种种色;色界天衣,纯金色光明。」又说:「树是木树,座仍生草,但机感不同,见为七宝及天衣也。」
2.「劫火所烧」:依据大小乘诸经论中所说的世间相,在时间的过程中,称为劫波(kalpa),以二十小劫为一中劫;以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称为一个大劫;当坏劫来临时,共有三灾,便是当火灾起时,一直烧到色界初禅天,水灾起时,一直淹到二禅天,当风灾起时,一直吹到三禅天。请参阅《长阿含经》卷二十一的《世记经‧三灾品》及《起世因本经》卷九〈住世品第十一〉等的三大灾,〈劫住品第十〉则有刀杖、饥馑、疾疫等三小灾。三界六道表请见附图八(第三八四页)
七、通教的修证果位
原文
此教亦具三乘根性,同以灭谛为初门。然钝根二乘,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仍与三藏同归灰断,故名通前;利根三乘,不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是中道,则被别圆来接,故名通后。
中道又分为二:一者但中,唯有理性,不具诸法,见但中者,接入别教。二者圆中,此理圆妙,具一切法,见圆中者,接入圆教。就此被接,又约三位:一者上根,八人、见地被接;二者中根,薄地、离欲地被接;三者下根,已办地、支佛地被接。就此三位被接,又各有按位、胜进二义:若按位接,或同别十向,或同圆十信;若胜进接,或登别初地,或登圆初住;既被接已,实是别圆二教菩萨,于当教中,仍存第九菩萨地名,至机缘熟,示现成佛,乃是别地圆住,来示世间最高大身,非由通教教道得成佛也。通教尚无实成佛义,况藏教哉?藏教佛果,亦皆别地、圆住、所现劣应身耳。
语译
此通教亦具有三乘根性的三类人,也都同以四圣谛的灭谛为观行的初门。不过钝根的二乘,但见于缘生性空,尚未见到空即不空,故仍与三藏教同归于灰身灭智的果位,所以名为通前的通教。
至于利根的三乘,不但见到缘生性空,也能见到空即不空,此所谓不空,便是中道,因而能被别教及圆教来接入,所以名为通后的通教。
所谓中道,又分两种:1.但中,唯有理性之体,不具诸法之相;若见但中者,便被接入别教。2.圆中,此理圆融,故亦具一切诸法之相;若见圆中者,便被接入圆教。
就此被接而言,又分三种位次:1.若是利根中的上根之人,于三乘共十地的第三八人地及第四见地中被接。2.若是利根中的中根之人,于第五薄地及第六离欲地中被接。3.若是利根中的下根之人,于第七已办地及第八支佛地中被接。
就此三种被接的位次,又各有按位及胜进的二义:1.若是按位接,有两种可能,其位次或有同于别教的十回向位,或有同于圆教的十信位。2.若是胜进接,也有两种可能,其位次或有登于别教的初地位,或有登于圆教的初住位。
既然已经被别圆二教所接,实即是别圆二教的菩萨,不过于通教三乘共十地的当教之中,仍存有其第九菩萨地之名称。直至机缘成熟,便示现成佛。那是以别教的初地菩萨以及圆教的初住菩萨身分,来示现世间的最高大身,并不是以通教的地位来示现成佛的。
因此可知,通教菩萨尚无实际成佛之义,何况藏教菩萨岂有真实成佛之义呢?所以,藏通二教的佛果,不是真实圆满的报身佛及法身佛,那都只是修到别教的初地菩萨及圆教的初住菩萨,所示现的劣应身佛而已。
注释
1.「通前」与「通后」:请参考通教章(第二○九页)。
2.「被接」:是被接入之意,乃天台学派的专用名词,是对化法四教中的通别二教之利根人,各有被其后的别圆二教所接入之意。因此而有三种被接:(1)是别接通,又名别入通,是指通教的利根人,若见但中之理,即被别教接入。(2)是圆接通,是指通教的利根人,若见不但中之理,即被圆教接入。(3)是圆接别,又名圆入别,是指别教的利根人,若见不但中之理,即被接入圆教。由于藏教皆属钝根人,但见俗真二谛,不见不空的中道,故不被接入别圆二教。
《摩诃止观》卷六下有云:「佛满字(大乘教)门,通通、通别,钝根止能通通,不能通别,故此(通)教得有别接之义。利者被接,更用中道;不被接者,不须(空假中的)第三(中)观。」这是说,满字门的大乘教,既通于通教,也通于别教,若系钝根人,只能通于通教,不能通于别教。此通教中利根者,被接后再用中道观;如果不被别教接入的钝根人,就无须用到中道观了。
有关别入通、圆入通、圆入别的三种被接,请参阅《法华玄义》卷二下。
通教三乘共十地的人,从何地开始被别圆二教接入?天台家中也有不同的看法。依高丽谛观的《四教仪》说:「若上根,三地、四地被接,中根之人,五地、六地,下根之人,七地、八地。所接之教,真似不同,若似位被接,别十回向、圆十信位;若真位受接,别初地、圆初住。」旭师的《教观纲宗》所说,全同于此。唯于天台六祖荆溪湛然的《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之四则云:「始从四地,终至九地,咸受接名。三根不同,故位不等。四地为上,六七为中,八九为下。」他未取第三的八人地,亦漏列第五薄地。谛观是高丽人,于唐末五代吴越王时来华,留下了他的不朽之着《四教仪》,他的时代晚于湛然(西元七一一-七八二年)约一百多年,作为台宗传灯录的《佛祖统纪》卷十,于净光旁出世家的谛观法师条下,对他也有评述说:「此书(《四教仪》)即荆溪《八教大意》(实系章安撰),观师略加修治,易以今名,没前人之功,深所不可。」于此可知,谛观与湛然的天台思想,的确是略有出入的。
八、通教的十法成乘
原文
十法成乘者,一明观境,六道阴入,能观所观,皆如幻化。二明发心,二乘缘真自行,菩萨体幻兼人,与乐拔苦,譬于镜像。三安心如空之止观。四以幻化慧,破幻化见思。五虽知苦、集、流转、六蔽等,皆如幻化,亦以幻化道灭,还灭六度等通之。六以不可得心,修三十七道品。七体三藏法,无常苦空,如幻而治,八识干慧等如幻次位,而不谬滥。九安忍干慧位,内外诸障,而入性地。十不着性地相似法爱,而入八人见地证真。利钝分别如前说。
语译
圣严识:十乘观法,名目虽同于三藏教,内容则完全不同,此可对比着读。
通教的十法成乘者:
1.明所观的境界,是六道众生的五阴及十二入,结果,能观之心及所观之境,皆是如幻如化。
2.明真正发心,通教三乘中的二乘人,缘无生四谛的真谛而修行;菩萨乘人,体达诸法如幻如化,亦兼教人体法如幻,乃是与众生乐、拔众生苦。又知一切诸法,譬如镜中之像,非有而有,即有非有。
3.善巧安心于如空的止观,通教是用如空如幻之止观,对治如空如幻之昏散,生如空幻的智慧,破如空幻的烦恼。
4.以幻化的智慧,破幻化的见思二惑。
5.虽然知道,苦集二谛的生死流转,以及见于《大智度论》卷三十三的悭贪、破戒、瞋恚、懈怠、散乱、愚痴等六蔽,都是如幻如化。但亦以幻化的道灭二谛,促成生死的还灭;并用如幻如化的六度等法门,来打通如幻如化的六蔽心。
6.以如幻如化的能修之不可得心,来修如幻如化的三十七道品,能修所修虽皆是空,仍须精进修行道品,否则便堕于大邪见中,必入于恶道。
7.体认三藏教法的无常、苦、空,也是如幻的,就用如幻的智慧,来对治三藏教的执着诸法定是无常、苦、空。助其开通三解脱门。
8.识知三乘共十地的干慧地等次第果位,也是如幻而又不会谬误,不会以凡滥圣。
9.能安忍于内外诸种障缘,便可从第一干慧地进入第二性地。
10.不着相似法爱,这是由于性地也还是相似即位,于此不应生爱着心,方能入第三八人地之后,才得第四见道地,是分证即位,得证真谛。至于钝根二乘及利根三乘,被接与不被接,已如前节中所明,利人节节得入,钝者具十法方悟。
六、别教
原文
别教,谓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藏通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也。此教诠无量四谛,亦诠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亦诠不思议六度十度,亦诠显中二谛,亦诠圆入别二谛,亦诠别三谛,亦诠圆入别三谛。开示界外钝根菩萨,令修次第三观,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中道无住涅槃。
〔旭师自注云〕:(
(1)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教则独被菩萨,理则隔历三谛,智则三智次第,断则三惑前后,行则五行差别,位则位不相收,因则一因迥出,不即二边,果
则一果不融,诸位差别。
(2)无量四谛:苦有无量相…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