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P26

  ..续本文上一页能生佛果为种。即是修习中道第一义观,此位已与圆教的十信位齐,伏无明惑,居方便有余土;化他行满,无有退转,故证行不退。若依《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别教十回向位,犹如全程五百由旬,到此则等于已行四百由旬。

  

  注释

  

  1.「三十心」:依《四教仪》所说,这是《华严经》所明四十一位之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合称三贤位。《菩萨璎珞本业经》则明五十二位,是在三贤位前加十信位。在十地位后、妙觉位前,加等觉位。

  

  2.「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等:这是《璎珞经》卷上以六种性配四十二位,即是十住习种性,十行性种性,十回向道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五十二位中的第一科十信位,尚属外凡位,故不入种性之流;三贤已是内凡位,便分属三个种性;十地及等觉,是圣流之因,故属两个种性,妙觉是圣位之果,故为最高种性。

  

  别教五十二位凡圣因果种性,请见附图十(第三八七页)

  

  五、别教的分证即

  

  原文

  

  分证即佛者,十地圣种性。

  

  〔旭师自注云〕:(证入圣地。)

  

  及等觉性也。

  

  〔旭师自注云〕:(去佛一等。)

  

  初欢喜地,名见道位,以中道观,见第一义谛,开佛眼,成一切种智,行五百由旬,初入实报无障碍土,初到宝所,证念不退,得无功用道,随可化机缘,能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众生。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

  

  十法云地。各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更破一品无明,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亦名一生补处,亦名有上士。

  

  语译

  

  所谓别教的分证即佛,即是证入十个圣地的圣种性,菩萨历经观行位、相似位,修空假二观,为方便道,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初破一分无明惑,初证一分中道理,便是分证即佛位。此位又分二位,即是十地圣种性,以及距离妙觉佛位尚有一等的等觉性。在这之前,但称为即,不名即佛,到了别教的分证,方称即佛。其原因则请参阅后面圆教的六即文(第二九九页)。

  

  十地的位次名称是:

  

  1.欢喜地:这是别教菩萨经过三贤位之后破一分无明,即入见道位,是以中道观,见第一义谛,舍凡入圣,平等双照有无二边。开佛眼,成就一切种智,如《法华经‧化城喻品》的行了全程五百由旬,初入实报无障碍土,初到宝藏之所,

  

  证到三不退中的念不退,得到无功用道,随顺可化的众生根机,能于百界作佛,亦以八相成道身,利益众生。

  

  此下的九地,参考《天台宗纲要》及《科释》,介绍如次:

  

  2.离垢地:以中道观,不落二边,以无相而入众生界,终日度众生,不见有众生可度,与众生同处,犹如虚空。

  

  3.发光地:以中道智光,慧照无碍,入上信忍,修习诸佛道法,净极而明生。

  

  4.焰慧地:顺于无生法忍,观一切法,观慧发焰,比前更极明净。

  

  5.难胜地:顺无生忍,观于三界,无明皆空,不但方便土尘沙已尽,即实报土与分证寂光土之无明,亦已分尽,

  

  6.现前地:为上品柔顺忍,诸法无生,观于三世,寂灭境相,常时现前。

  

  7.远行地:观诸烦恼,不有不无,当体无生,是以任运常向上地,念念寂灭。

  

  8.不动地:修无生忍,以中道观,舍三界有为动作之地,不再被三界的动作所动。

  

  9.善慧地:以上品无生忍,于一一世界,学佛化度,无明将尽,智慧转增,念

  

  念觉无生之理,即以此理,觉悟众生。

  

  10.法云地:以此地证寂灭理,受佛职位,既同于不妄不变之真如,亦等于交彻融摄之法界,唯以妙法慈云,覆涅槃之海。

  

  以上十地,每地各断一品无明,各证一分中道。此后更断一品无明,即入等觉位,是于第十地的后心用观,又断一品无明,入等觉位;此等觉位,对于法云地而言,已经是佛,若从妙觉位看,此位名为金刚心菩萨;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故名等觉;犹有最后一品无明,故对变易生死而言,亦名一生补处菩萨,过此一生,即补妙觉之处;由于等觉菩萨尚有一品无明未断,故亦名为有上士。妙觉的佛位,即名无上士。

  

  注释

  

  1.「上信忍」、「顺无生忍」、「无生忍」:三贤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伏忍,初欢喜地为下品信忍,第二离垢地为中品信忍,第三发光地为上品信忍。第四焰慧地为下品柔顺忍,第五难胜地为中品柔顺忍,第六现前地为上品柔

  

  顺忍;顺于无生法忍之理,故名顺无生忍。第七远行地为下品无生忍,第八不动地为中品无生忍,第九善慧地为上品无生忍。

  

  2.「三种不退」:依天台家言,(1)别教初住至第七住,为位不退,断见思二惑,超越三界分段生死。(2)由别教第八住至十回向终,为行不退,破尘沙惑,于利他行,不再退失。(3)由别教初地开始,为念不退,分断无明之惑,于中道正念,不再退失。

  

  若以之配于圆教,则(1)初信至第七信,为位不退。(2)第八信至第十信,为行不退。(3)初住已上,为念不退。

  

  若据唯识家言,入十住位是位不退,入初地位是行不退,入第八地是念不退。

  

  3.「中道观」:是天台学派的三观之一,所谓三观,即是空观、假观、中道第一义谛观。智顗的《维摩经玄疏》卷二说:「三观之名,出《璎珞经》。」《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的〈贤圣学观品〉有云:「初地已上,有三观心,入一切地。三观者,从假名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方便道,因是二空

  

  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进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诃萨圣种性。」

  

  4.「三眼」、「三智」、「三惑」、「三土」、「三观」:通常所谓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及天眼是凡夫所具;别教三贤位的十住位,用从假入空观,开慧眼,断见思惑,见空谛(偏真)真理,得一切智,生凡圣同居土。别教十行位,用从空入假观,开法眼,断界外尘沙,见假(俗)谛理,得道种智,居方便有余土。别教从初地开始,用中道第一义谛观,开佛眼,分断无明,见中谛理,得一切种智,居实报无障碍土。

  

  5.「百界」:即一百个佛国土,亦即一百个大千世界。

  

  6.「金刚心」:依据《大智度论》卷四十五所说,是譬喻此心,「一切结使烦恼所不能动,譬如金刚山,不为风所倾摇。」然依天台家所见的金刚心,乃为观心最明利,是菩萨的最后心,也即是等觉位,此心分为前中后三个段落,金刚后心,便是无间道,剎那即登妙觉的佛位。《四教义》卷十云:「即是边际智满,入重玄门,若望法云名之为佛,望妙觉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三魔已

  

  尽,余有一品死魔在,断无明习也。」《四教仪》亦云:「更断一品无明,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亦名一生补处。」《教观纲宗》所用者,与《四教仪》同。

  

  7.「一生补处」:依据《菩萨本业经‧十地品》,是以十地住的第十地住,称为补处。《阿

  佛国经》卷上,是以住于兜率天的最后生菩萨,名为一生补处。因此,当来下生人间成佛的弥勒菩萨,是此界的一生补处。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一生补处,都是指的等觉位菩萨。

  

  六、别教的究竟即

  

  原文

  

  究竟即佛者,妙觉性也。

  

  〔旭师自注云〕:(妙极觉满。)

  

  从金刚后心,更破一品无明,入妙觉位,坐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

  

  〔旭师自注云〕:(量同尘剎,相好剎尘。)

  

  为钝根菩萨,转无量四谛*轮。

  

  语译

  

  所谓别教的究竟即佛,就是妙极觉满的妙觉性,也就是佛果位。这是从等觉位的金刚后心,再破最后一品无明,便进入妙觉位,坐在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的大宝华王座上,现圆满报身;此佛身量高大、周遍,量等尘剎国土,相好之多亦等剎尘之数。此身是为界外钝根菩萨,转无量四谛*轮。

  

  注释

  

  1.「一品无明」:无明共有四十二品,别教但破前十二品,即是从初欢喜地至妙觉地,然其仅与圆教五十二位的第二行位齐,故以圆教菩萨而言,尚有三十品待破。若细分之,十地菩萨的每一地,各各皆有下中上三品,十地之中,即有三十品无明。共计四十二位,每位三品,全部则有一百二十六品无明。

  

  2.「莲华藏世界」:即是华藏世界海,表十方法界,悉在其中。

  

  3.「钝根菩萨」:由于其迷于中道第一义谛力较重故,必须次第修证,始能迂回通向宝所,对圆人而言,名为钝根。

  

  七、别教的修证果位

  

  原文

  

  此教名为独菩萨法,以界外道谛为初门。

  

  〔旭师自注云〕:(藏通道谛,即界外集;藏通灭谛,即界外苦,故以界外道谛治之。)

  

  无复二乘而能接通。通教三乘,既被接后,皆名菩萨,不复名二乘也。

  

  语译

  

  此别教,名为唯独属于菩萨法门,在四圣谛中,是以界外道谛为初门。藏教以苦谛为初门,通教以灭谛为初门,圆教将以界外灭谛为初门。此别教以界外道

  

  谛为初门的原因,是为对治藏通二教的界内道灭二谛。藏通二教的界内道谛,正是别教的界外集谛,藏通二教的界内灭谛,正是别教的界外苦谛。别教既是界外大教,故已无复二乘;既无二乘,当然亦无通教三乘。通教三乘,既已被接入别教和圆教,应皆名为菩萨,故也失去二乘之名了。

  

  八、别教的十法成乘

  

  原文

  

  十法成乘者,一缘于登地中道之境,而为所观,

  出空有之表。二真正发心,普为法界。三安心止观,定爱慧策。四次第遍破三惑。五识次第三观为通,见思、尘沙、无明为塞,传传检校,是塞令通。六调适三十…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