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P27

  ..续本文上一页七道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入三解脱门,证中无漏。七用前藏通法门,助开实相。八善知信、住、行、向、地、等、妙,七位差别,终不谓我叨极

  

  上圣。九离违顺强软二贼,策十信位,入于十住。十离相似法爱,策三十心,令入十地。

  

  语译

  

  所谓别教的十法成乘,即是十乘观法,与藏通二教,名同实异。

  

  1.观境,是缘于登初地的中道之境,为所观境。这是第一义观境,其于信、住、行、向位中,习中观,伏无明,都是中道观的方便,称为缘修位;登初地后,用中道第一义谛,破一品无明,是为真修位,故以

  出空有二边的中道第一义谛,为其所观境。

  

  2.真正发心,是以缘无量四谛,普为法界众生,兴起四弘誓愿。

  

  3.善巧安心止观,不但修止、不味着禅定,应亦修观;然亦不但修观,否则心易浮动,故宜双修止观,不相舍离,名为定爱慧策。

  

  4.破法遍,即是遍破见思、尘沙、无明的三惑。

  

  5.识通塞,以空、假、中的次第三观为通,以见思、尘沙、无明的三惑为塞,位位相传,辗转检点计核,不得稍有疏忽。

  

  6.道品调适,《摩诃止观》卷七上有引「大集云:三十七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句,故于别教菩萨,亦修三十七道品作为调适,以之入空、无相、无作的三解脱门,证中道无漏的实相。

  

  7.对治助开,如果已修三十七道品,仍不能证得中道无漏,便得用藏通二教的种种事相法门,助开三解脱门,以证中道实相第一义谛。

  

  8.知位次,如能善知菩萨修证的道品行位次第,共有七等,那就怎么也不致于以凡滥圣,乱说我已超凡入圣甚至已登佛位了。

  

  9.能安忍,既知位次,又须远离违者强及顺者软的二类心贼;对诸逆境及顺境,均不起瞋爱之心,方能由十信位而进入十住位。

  

  10.离法爱,不于相似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起法爱心,离此法爱,策励从三贤位的三十心,进入十地。

  

  注释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因为《大智度论》卷十九说:「问曰:三十七品是声闻辟支佛道,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于菩萨道中说声闻法?答曰:菩萨摩诃萨应学一切善法、一切道。」也说四念处、八正道,都是大乘菩萨法。故到别教菩萨,乃至圆教菩萨,依旧得用藏通二教的事相法门,例如用五停心、四念处、乃至三十七道品等,来对治助开。至于「宝炬陀罗尼」,《科释》引用湛然的《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二以圆(教)无作道品释之,乃云:「具足佛法名之为宝,遍照法界名之为炬,总持一切名陀罗尼。」

  

  八、圆教

  

  原文

  

  圆教,谓圆妙、圆融、圆足、圆顿,故名圆教。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

  

  此教诠无作四谛,亦诠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亦诠称性六度十度,亦诠不思议二谛,亦诠圆妙三谛,开示界外利根菩萨,令修一心三观,圆超二种生死,圆证三德涅槃。

  

  〔旭师自注云〕:(

  

  (1)圆妙:三谛圆融,不可思议。

  

  (2)圆融:三一相即,无有缺减。

  

  (3)圆足:圆见事理,一念具足。

  

  (4)圆顿:体非渐成。

  

  (5)圆伏:圆伏五住。

  

  (6)圆信:圆常正信。

  

  (7)圆断:一断一切断。

  

  (8)圆行:一行一切行。

  

  (9)圆位:一位一切位。

  

  (10)圆自在庄严: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

  

  (11)圆建立众生:四悉普益。

  

  (12)无作四谛: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

  

  (13)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无明、爱、取,烦恼即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即究竟净了因佛性也。行、有,业即解脱,解脱自在缘因佛性也。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苦即法身,法身无苦无乐是大乐,

  

  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也。故大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

  

  (14)称性六度十度:施为法界,一切法趣施,是趣不过等。

  

  (15)不思议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如如意珠,珠以譬真,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真俗耳。

  

  (16)圆妙三谛:非惟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谛圆融,一三三一,如止观说。

  

  (17)一心三观:照性成修,称性圆妙,不纵不横,不前不后,亦不一时。)

  

  语译

  

  圣严识:圆教的圆义,源出于晋译六十卷本的《华严经》卷五十五所说:「尔时如来,知诸众生应受化者,而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云:「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天台家依之判圆为化法四教的第四最上教法,华严宗判圆为五教的第五最上教法。就天台家言,圆融及圆满是圆体;圆顿是圆位;三谛相即

  

  的实相不可思议是圆妙。若依《四教义》卷十一所说,出于圆教之法,共有八种,称为八圆,那就是教圆、理圆、智圆、断圆、行圆、位圆、因圆、果圆。此与《教观纲宗》所说的略有出入。现在参考《天台宗纲要》及《科释》二书,整合《教观纲宗》原文及旭师的自注,语译介绍如下:

  

  所谓圆教,是三谛圆融,不可思议,称为圆妙;三一相即,无有缺减,称为圆融;圆见事理,一念具足,称为圆足;体非渐成,称为圆顿,因此而名为圆教。

  

  所谓圆伏五住,名为圆伏;圆常正信,名为圆信;一断一切断,名为圆断;一行一切行,名为圆行;一位一切位,名为圆位;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名为圆自在庄严;以四悉檀,普遍利益一切众生,名为圆建立众生。

  

  此圆教,诠释无作四谛,那就是因为五阴和十二入皆是真如,故亦无苦可舍;无明和尘劳的烦恼,即是菩提,故亦无集可断;边见及邪见,都即是正直的中道,故亦无道谛可修;生死即是涅槃,故亦无灭谛可证。

  

  此圆教亦诠释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那就是由于无明、爱、取等三支,是烦恼道,就是菩提,而菩提是通达的般若,烦恼便不存在,那就是究竟清净的了

  

  因佛性。行、有二支,是业道,业即解脱,便是解脱自在真我的缘因佛性。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等的七支,是苦道,苦即法身,法身是无苦无乐的大乐,也是不生不死的真常,那就是正因佛性,所以《大涅槃经》有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在此项下,是以十二因缘配释果位的般若、解脱、法身的涅槃三德,以及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也配释因位的了因、缘因、正因的三因佛性,因此而名为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此圆教亦诠释称性六度及十度。有别于藏教明事六度,通教明理六度,别教明不思议六度及十度。圆教则名为称法界性而行的六度十度,六度十度的每一度中,各各全是法界,具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如以布施度而言,称法界性而行布施:施为法界,一切法趣施,是趣不过,是假义;施尚不可得,是空义;何况当有趣及有非趣,是中义。以此类推六度十度,亦皆称法界性而行六度十度:六度十度为法界,一切法趣六度十度,是趣不过,是假义;六度十度尚不可得,是空义;何况当有趣及有非趣,是中义。

  

  圆教亦诠释不思议二谛。此不同于藏教明实有二谛,通教明幻有、空二谛,

  

  通含别和通含圆之二谛;别教明显中二谛,圆入别二谛。圆教的不思议二谛,是说二谛皆具诸法。俗谛是六凡法界的幻有,以及出世间诸法的幻有即空。真谛是一切法趣有趣空,以及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真即是俗,俗即是真,真俗相即;如如意宝珠,珠是真,用是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世间及出世间法,三千性相皆是俗谛;而其三千性相,无非实相的真谛。真谛的理性,具足三千性相,名为理具;俗谛的事相,显示三千性相,名为事造。由于俗谛即是真谛,所以事造三千即是理具三千;由于真谛即是俗谛,所以理具三千即是事造三千。理具与事造的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便是天台家的一念三千。

  

  圆教亦诠释圆妙三谛。此亦不同于藏教的但明二谛不论三谛;不同于通教的明别入通三谛及圆入通三谛;不同于别教的明别三谛及圆入别三谛。圆教所诠的圆妙三谛,是说非但中道实相,具足佛法实相,就是俗谛及真谛,亦皆具足佛法实相,如《四教仪集解》卷下所说:「三谛圆融,不可思议,名为圆妙。」也就是俗、真、中的三谛相即:一即三、三即一的实相不思议,称为圆妙三谛。

  

  此圆教是为开示界外的利根菩萨,故也不同于别教是为开示界外的钝根菩

  

  萨。圆教令界外利根,修一心三观,即是圆人于因地依性德而起修德。在吾人的现前介尔一念六识妄心之中,体具三千诸法,即空、即假、即中的圆妙三谛。也就是一切众生的每一念中,本来具足三谛,称为性德,一心三观,称为修德。依此圆妙三谛的性德,而起一心三观的修德,名为依性起修;修德功深,性德便显。所谓一心三观,便是照性德而成修德,依这种称性的圆妙三谛,而修一心三观,而成涅槃三德。三谛相即,就如梵字的伊()字三点,不纵不横、不前不后,亦不一时。依圆妙三谛的性德,修一心三观的修德,便能圆超分段及变易的二种生死;便能圆证法身、般若、解脱的涅槃三德,圆妙三谛是因,涅槃三德是果;三谛如伊字三点,而此涅槃三德,亦如伊字三点,不纵不横、不前不后,亦不一时。此便大异于别教所说:法身本来具足,般若渐次修成,解脱最后始满了。

  

  注释

  

  1.「三谛圆融」:是说,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圆具

  

  三谛是在三谛的任一谛中,均具足三谛;圆融三谛,是在三谛的任何一谛,皆遍于三谛。…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