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P27

  ..續本文上一頁七道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入叁解脫門,證中無漏。七用前藏通法門,助開實相。八善知信、住、行、向、地、等、妙,七位差別,終不謂我叨極

  

  上聖。九離違順強軟二賊,策十信位,入于十住。十離相似法愛,策叁十心,令入十地。

  

  語譯

  

  所謂別教的十法成乘,即是十乘觀法,與藏通二教,名同實異。

  

  1.觀境,是緣于登初地的中道之境,爲所觀境。這是第一義觀境,其于信、住、行、向位中,習中觀,伏無明,都是中道觀的方便,稱爲緣修位;登初地後,用中道第一義谛,破一品無明,是爲真修位,故以

  出空有二邊的中道第一義谛,爲其所觀境。

  

  2.真正發心,是以緣無量四谛,普爲法界衆生,興起四弘誓願。

  

  3.善巧安心止觀,不但修止、不味著禅定,應亦修觀;然亦不但修觀,否則心易浮動,故宜雙修止觀,不相舍離,名爲定愛慧策。

  

  4.破法遍,即是遍破見思、塵沙、無明的叁惑。

  

  5.識通塞,以空、假、中的次第叁觀爲通,以見思、塵沙、無明的叁惑爲塞,位位相傳,輾轉檢點計核,不得稍有疏忽。

  

  6.道品調適,《摩诃止觀》卷七上有引「大集雲:叁十七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句,故于別教菩薩,亦修叁十七道品作爲調適,以之入空、無相、無作的叁解脫門,證中道無漏的實相。

  

  7.對治助開,如果已修叁十七道品,仍不能證得中道無漏,便得用藏通二教的種種事相法門,助開叁解脫門,以證中道實相第一義谛。

  

  8.知位次,如能善知菩薩修證的道品行位次第,共有七等,那就怎麼也不致于以凡濫聖,亂說我已超凡入聖甚至已登佛位了。

  

  9.能安忍,既知位次,又須遠離違者強及順者軟的二類心賊;對諸逆境及順境,均不起瞋愛之心,方能由十信位而進入十住位。

  

  10.離法愛,不于相似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起法愛心,離此法愛,策勵從叁賢位的叁十心,進入十地。

  

  注釋

  

  「叁十七道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因爲《大智度論》卷十九說:「問曰:叁十七品是聲聞辟支佛道,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诃薩道,何以故于菩薩道中說聲聞法?答曰:菩薩摩诃薩應學一切善法、一切道。」也說四念處、八正道,都是大乘菩薩法。故到別教菩薩,乃至圓教菩薩,依舊得用藏通二教的事相法門,例如用五停心、四念處、乃至叁十七道品等,來對治助開。至于「寶炬陀羅尼」,《科釋》引用湛然的《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四之二以圓(教)無作道品釋之,乃雲:「具足佛法名之爲寶,遍照法界名之爲炬,總持一切名陀羅尼。」

  

  八、圓教

  

  原文

  

  圓教,謂圓妙、圓融、圓足、圓頓,故名圓教。所謂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衆生。

  

  此教诠無作四谛,亦诠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亦诠稱性六度十度,亦诠不思議二谛,亦诠圓妙叁谛,開示界外利根菩薩,令修一心叁觀,圓超二種生死,圓證叁德涅槃。

  

  〔旭師自注雲〕:(

  

  (1)圓妙:叁谛圓融,不可思議。

  

  (2)圓融:叁一相即,無有缺減。

  

  (3)圓足:圓見事理,一念具足。

  

  (4)圓頓:體非漸成。

  

  (5)圓伏:圓伏五住。

  

  (6)圓信:圓常正信。

  

  (7)圓斷:一斷一切斷。

  

  (8)圓行:一行一切行。

  

  (9)圓位:一位一切位。

  

  (10)圓自在莊嚴:一心叁谛爲所莊嚴,一心叁觀爲能莊嚴。

  

  (11)圓建立衆生:四悉普益。

  

  (12)無作四谛:陰入皆如,無苦可舍;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

  

  (13)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無明、愛、取,煩惱即菩提,菩提通達,無複煩惱,即究竟淨了因佛性也。行、有,業即解脫,解脫自在緣因佛性也。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苦即法身,法身無苦無樂是大樂,

  

  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也。故大經雲十二因緣,名爲佛性。

  

  (14)稱性六度十度:施爲法界,一切法趣施,是趣不過等。

  

  (15)不思議二谛:幻有、幻有即空,皆爲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爲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如如意珠,珠以譬真,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真俗耳。

  

  (16)圓妙叁谛:非惟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叁谛圓融,一叁叁一,如止觀說。

  

  (17)一心叁觀:照性成修,稱性圓妙,不縱不橫,不前不後,亦不一時。)

  

  語譯

  

  聖嚴識:圓教的圓義,源出于晉譯六十卷本的《華嚴經》卷五十五所說:「爾時如來,知諸衆生應受化者,而爲演說圓滿因緣修多羅。」又雲:「顯現自在力,演說圓滿經。」天臺家依之判圓爲化法四教的第四最上教法,華嚴宗判圓爲五教的第五最上教法。就天臺家言,圓融及圓滿是圓體;圓頓是圓位;叁谛相即

  

  的實相不可思議是圓妙。若依《四教義》卷十一所說,出于圓教之法,共有八種,稱爲八圓,那就是教圓、理圓、智圓、斷圓、行圓、位圓、因圓、果圓。此與《教觀綱宗》所說的略有出入。現在參考《天臺宗綱要》及《科釋》二書,整合《教觀綱宗》原文及旭師的自注,語譯介紹如下:

  

  所謂圓教,是叁谛圓融,不可思議,稱爲圓妙;叁一相即,無有缺減,稱爲圓融;圓見事理,一念具足,稱爲圓足;體非漸成,稱爲圓頓,因此而名爲圓教。

  

  所謂圓伏五住,名爲圓伏;圓常正信,名爲圓信;一斷一切斷,名爲圓斷;一行一切行,名爲圓行;一位一切位,名爲圓位;一心叁谛爲所莊嚴,一心叁觀爲能莊嚴,名爲圓自在莊嚴;以四悉檀,普遍利益一切衆生,名爲圓建立衆生。

  

  此圓教,诠釋無作四谛,那就是因爲五陰和十二入皆是真如,故亦無苦可舍;無明和塵勞的煩惱,即是菩提,故亦無集可斷;邊見及邪見,都即是正直的中道,故亦無道谛可修;生死即是涅槃,故亦無滅谛可證。

  

  此圓教亦诠釋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那就是由于無明、愛、取等叁支,是煩惱道,就是菩提,而菩提是通達的般若,煩惱便不存在,那就是究竟清淨的了

  

  因佛性。行、有二支,是業道,業即解脫,便是解脫自在真我的緣因佛性。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等的七支,是苦道,苦即法身,法身是無苦無樂的大樂,也是不生不死的真常,那就是正因佛性,所以《大涅槃經》有雲:「十二因緣,名爲佛性。」在此項下,是以十二因緣配釋果位的般若、解脫、法身的涅槃叁德,以及常、樂、我、淨的涅槃四德,也配釋因位的了因、緣因、正因的叁因佛性,因此而名爲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

  

  此圓教亦诠釋稱性六度及十度。有別于藏教明事六度,通教明理六度,別教明不思議六度及十度。圓教則名爲稱法界性而行的六度十度,六度十度的每一度中,各各全是法界,具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如以布施度而言,稱法界性而行布施:施爲法界,一切法趣施,是趣不過,是假義;施尚不可得,是空義;何況當有趣及有非趣,是中義。以此類推六度十度,亦皆稱法界性而行六度十度:六度十度爲法界,一切法趣六度十度,是趣不過,是假義;六度十度尚不可得,是空義;何況當有趣及有非趣,是中義。

  

  圓教亦诠釋不思議二谛。此不同于藏教明實有二谛,通教明幻有、空二谛,

  

  通含別和通含圓之二谛;別教明顯中二谛,圓入別二谛。圓教的不思議二谛,是說二谛皆具諸法。俗谛是六凡法界的幻有,以及出世間諸法的幻有即空。真谛是一切法趣有趣空,以及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真即是俗,俗即是真,真俗相即;如如意寶珠,珠是真,用是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世間及出世間法,叁千性相皆是俗谛;而其叁千性相,無非實相的真谛。真谛的理性,具足叁千性相,名爲理具;俗谛的事相,顯示叁千性相,名爲事造。由于俗谛即是真谛,所以事造叁千即是理具叁千;由于真谛即是俗谛,所以理具叁千即是事造叁千。理具與事造的兩重叁千,同居一念,便是天臺家的一念叁千。

  

  圓教亦诠釋圓妙叁谛。此亦不同于藏教的但明二谛不論叁谛;不同于通教的明別入通叁谛及圓入通叁谛;不同于別教的明別叁谛及圓入別叁谛。圓教所诠的圓妙叁谛,是說非但中道實相,具足佛法實相,就是俗谛及真谛,亦皆具足佛法實相,如《四教儀集解》卷下所說:「叁谛圓融,不可思議,名爲圓妙。」也就是俗、真、中的叁谛相即:一即叁、叁即一的實相不思議,稱爲圓妙叁谛。

  

  此圓教是爲開示界外的利根菩薩,故也不同于別教是爲開示界外的鈍根菩

  

  薩。圓教令界外利根,修一心叁觀,即是圓人于因地依性德而起修德。在吾人的現前介爾一念六識妄心之中,體具叁千諸法,即空、即假、即中的圓妙叁谛。也就是一切衆生的每一念中,本來具足叁谛,稱爲性德,一心叁觀,稱爲修德。依此圓妙叁谛的性德,而起一心叁觀的修德,名爲依性起修;修德功深,性德便顯。所謂一心叁觀,便是照性德而成修德,依這種稱性的圓妙叁谛,而修一心叁觀,而成涅槃叁德。叁谛相即,就如梵字的伊()字叁點,不縱不橫、不前不後,亦不一時。依圓妙叁谛的性德,修一心叁觀的修德,便能圓超分段及變易的二種生死;便能圓證法身、般若、解脫的涅槃叁德,圓妙叁谛是因,涅槃叁德是果;叁谛如伊字叁點,而此涅槃叁德,亦如伊字叁點,不縱不橫、不前不後,亦不一時。此便大異于別教所說:法身本來具足,般若漸次修成,解脫最後始滿了。

  

  注釋

  

  1.「叁谛圓融」:是說,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統一切法。圓具

  

  叁谛是在叁谛的任一谛中,均具足叁谛;圓融叁谛,是在叁谛的任何一谛,皆遍于叁谛。…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