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P28

  ..續本文上一頁此即稱爲「叁一相即」。

  

  2.「圓見事理,一念具足」:所謂圓見事理,是說事造叁千及理具叁千,即于凡夫的現前一念妄心之中,本來圓滿具足,故稱爲圓足。至于一念叁千,是由十法界的每一法界,各各皆具足十法界,即成爲百法界;百法界的每一法界,各各皆具足十如是,即成爲百界千如;十如是之名,出于《法華經‧方便品》所說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以此千如是各各皆有叁世間的差別性相,所以成了一念具足叁千性相,簡稱一念叁千;所謂叁世間,便是《大智度論》卷七十所說的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國土世間。

  

  3.「體非漸成」:這是圓頓成就的圓位。若以叁谛爲立教之體,遍于一切,名爲「教體本周」;叁谛乃天然之性德,非造作所成,名爲「非漸次成」,故合稱爲「體非漸成」。

  

  4.「圓伏五住」:何謂五住煩惱?已在前面別教章的注釋中介紹過了。圓教根性的人,初聞圓教名字,即悟圓理,便能用一心叁觀,觀一境叁谛。境智相應,

  

  五住煩惱不伏而伏,名爲圓伏。

  

  5.「圓常正信」:既已圓伏五住煩惱,便于念念之中,得見圓融叁谛,而常生正信,《四教儀集解》卷下雲:「信一切法,即空假中,名爲圓信。」

  

  6.「一斷一切斷」:既信一境叁谛之理,從此進修,便能不斷而斷,斷五住惑,開佛知見,住大涅槃,故名爲圓斷。

  

  7.「一行一切行」:也是依一境叁谛而修,隨觀一境,皆即叁谛,隨修一行,即具一切諸行,不動不寂,念念與中道第一義谛相應,故名爲圓行。

  

  8.「一位一切位」:圓人證初住時,即具一切諸位之功德,乃由于圓位的位位之間,都是相融相攝,行布不礙圓融,故名爲圓位。

  

  9.「四悉普益」:于藏、通、別之叁教,雖亦論及以四悉檀利益衆生,唯其收機尚未普及。圓教人則自行既圓,利他亦普,故稱四悉普益。

  

  10.「一心叁觀」:即是于一心之中圓修空假中叁觀,又名圓融叁觀、不思議叁觀、不次第叁觀。唯是圓教利根菩薩所修,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亦于一觀之中,叁觀相即,互不妨礙。此原出于《大智度論》所說的叁智一

  

  心中得,再配以《中論‧觀四谛品》的「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ś

  nyat

  亦譯作無),亦爲是假名(Prajñapti),亦是中道(Madhyam

  -pratipad)義」的四句偈,便構成了天臺家的一心叁觀之說。具體的文獻是智顗的《摩诃止觀》卷五上有以下的一段說明:「若法性無明,合有一切法,陰、界、入等,即是俗谛;一切界、入,是一法界,即是真谛;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義谛。如是遍曆一切法,無非不思議叁谛雲雲。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爲假名假觀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說即是空』空觀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叁觀。」

  

  九、圓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原文

  

  正約此教,方論六即。

  

  〔旭師自注雲〕:(前叁雖約當教,各論六即,鹹未究竟;以藏通極果,僅同此教相似即佛;別教妙覺,僅同此教分證即佛。又就彼當教,但有六義,未有即義,以未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故也。是故奪而言之,藏通極果、別十回向,皆名理即,以未解圓中故;登地同圓,方成分證。)

  

  語譯

  

  真正的六即,其實是就圓教而說的。因爲此前的叁教,雖就其各自的當教,

  

  也各自都說了六即,然都未算究竟;藏通二教的最高佛果位,僅同于此圓教的相似即佛位;別教的妙覺佛果位,也僅同此圓教的分證即佛位。再說,就彼叁教自身而言,但有六的意思,尚未有即的意思,以其尚不知如《華嚴經‧夜摩天宮品》所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之故。今以圓教的究竟義而言,藏通二教的佛果位,以及別教的十回向位,皆算是理即佛,以彼等尚未了解圓滿中道是什麼哩!別教登了初地,才算是成了圓教的分證即佛。

  

  注釋

  

  德義的《教觀綱宗贅言》卷下雲:「六即義蘊大經,名出智者。止觀卷一引〈大涅槃經卷七〉如來性品雲:譬如貧人家有寶藏,而無知者,知識示之,即得知也。耘除草穢,漸漸得近,近已藏開,盡取用之。大師撮略而引,輔行委釋。義雖蘊經,諸師莫知,吾祖深悟圓宗,發明此義,故于〈摩诃〉止觀發大心中,約六即顯是。觀經疏中約六即釋佛。荊溪雲:此六即義,起自一家,深符圓旨。」

  

  又說智者立六即,有二義:1.爲顯圓,诠諸法事理不二,生佛同體,免生退

  

  屈,故名即字,雖全體是,其迷悟因果之相則各不同,免生增上慢,故名六字。2.爲革除文字法師及暗證禅師之蔽,世間暗證禅人,不事修行,唯雲即心是佛,不辨階位深淺,多濫上聖,爲救此蔽,故明六位。另有文字法師,唯守名相,不事實修,並以實證無份,爲此輩人,故名即字,曉以六而複即。

  

  一、圓教的理即

  

  原文

  

  理即佛者,不思議理性也。如來之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拈一法,無非法界,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語譯

  

  所謂圓教的理即佛,《摩诃止觀》卷一下,名六即佛爲六即菩提。理即便是

  

  不可思議的理性,一切衆生無不具足,就是尚未了知。其實那便是《起信論》所說的如來藏,亦即隨緣的真如。此理性的真如如來藏,隨緣之義,已在解釋別教章的理即項下,有所申論。彼處只說隨緣不變,圓教則更說不變隨緣,以表理性與事相,相融相即。由不可思議的理性來看,隨時所拈的任何一項法相,無非全體的一真法界,所以如《華嚴經》說的一樣:即此現前一念心、與諸佛心、及一切衆生心,叁者之間無有差別,現前一念的妄心即是不可思議的理性,諸佛之心即是不可思議的理性,一切衆生之心亦即是不可思議的理性,只是佛已圓悟此理性,衆生猶未悟得此理性。不過,無論迷悟,此理性是不會變動的,在凡夫位時不減分毫,到佛果位時不增分毫。

  

  注釋

  

  「如來之藏」:如來藏是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叁大系之一,與中觀、唯識,同爲近代佛教學者之間所重視和探討的大主題,日本東京大學的高崎直道博士,是如來藏的專家,我國印順法師雖以中觀爲其立場,但亦撰有《勝鬘經講記》、《大

  

  乘起信論講記》及《如來藏之研究》等書,印老舉出如來藏的主要經典有《如來藏經》、《大涅槃經》、《大法鼓經》、《勝鬘經》、《無上依經》、《不增不減經》、《密嚴經》等十六種,主要的論典則有《寶性論》、《佛性論》、《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等叁種。聖嚴亦有一冊《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

  

  至于如來藏的意涵,《勝鬘經‧法身章》說:「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這是以如來的法性身,稱爲如來藏。

  

  《如來藏經》也說:「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衆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但彼衆生,煩惱覆故。」並且舉了九個譬喻,強調「一切衆生,有如來藏。」所謂九喻是:1.未敷花內,無量化佛,結跏趺坐,2.蜜在岩中,3.粳米未離皮

  ,4.真金墮不淨處,5.貧家有珍寶藏,6.庵羅果內種子不壞,7.有人以弊物裹金像棄于曠野,8.貧賤醜女懷孕貴子,9.鑄師鑄造金像倒置地下,外雖焦黑,內像不變。

  

  如前注所引用的《大般涅槃經》卷七,則將如來藏與佛性、如來藏與常樂我淨涅槃四德之我德,賦予相同的意涵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爲無量煩惱所覆,是故衆生不能得見。

  

  善男子!如貧女人舍內,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語貧女人:我今雇汝,汝可爲我芸除草穢……是人即于其家掘出真金之藏……衆生佛性亦複如是,一切衆生不能得見,如彼寶藏,貧女不知。」這段經文,非常重要,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的思想,即出于此,佛性即是如來之藏,佛性思想的影響力,更大于如來藏。在如來藏系的諸宗之間,一般大衆,都信有佛性,但尚不太明白如來藏的意涵。

  

  在《勝鬘經》的〈空義隱覆真實章〉中,說明如來藏有空與不空二種:「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又于〈自性清淨章〉中說:「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又說:「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又于〈法身章〉中說,如來藏有在纏與出纏的二種。

  

  以此可知,《勝鬘經》所說的如來藏,有兩類不同性質的功能:空與不空,

  

  是跟理體及功德有關,如來藏的體性是空,如來藏的功德不空;空是空諸煩惱,不空是過于恒河沙數的不思議佛法。又說生死及法身,即依如來藏、即是如來藏,自性清淨而被生死所依;在纏如來藏即爲生死所依,出纏如來藏即是體性功德。此雖未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確已經有了隨緣的意涵。故到《大乘起信論》中,便說真如有「如實空、如實不空」的二義。若以《大乘起信論》的真如如來藏與《勝鬘經》所說的如來藏對照,請見附圖十一(第叁八八頁)。

  

  天臺宗屬于如來藏系統,唯于智者的撰述中,尚未引用《起信論》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句法,到《十不二門指要鈔》,始見此句子,《教觀綱宗》則亦采用。

  

  二、圓教的名字即

  

  原文

  

  名字…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