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佛者,聞解也。了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理具事造,兩重叁
千,同在一念。如一念一切諸念,亦複如是。如心法,一切佛法、及衆生法,亦複如是。
語譯
所謂圓教的名字即佛,是指聞解一切衆生皆有不思議的理性,因而了知如《摩诃止觀》卷一上所說:「系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及佛界,衆生界亦然。」亦即了知,理具叁千的性相及事造叁千的性相,同在現前一念的妄心之中;一念如此,具足兩重叁千,一切諸念,亦複如此,念念具足理具事造的兩重叁千。現前一念的心法,是如此的具足理具事造兩重叁千,一切諸佛之法以及一切衆生之法,亦複如是,同樣具足理具事造的兩重叁千。若于聞佛說法,能作如此了解者,便得稱爲名字即佛。
注釋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教觀綱宗贅言》卷下雲:「一色一香,文出大品。」這是說明,衆生的心法,即是中道實相的第一義谛,若能理解到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便可領受個中的道理。
事實上心法如此,色法也是如此。在前面所說的叁世間中,五陰世間及衆生世間,是色與心的結合體。國土世間,又名器世間的山河大地,包括一花一葉、一沙一塵,用眼根及鼻根接觸這個國土世間,便各各都是一色一香了。既然兩重叁千,都在現前一念中,叁世間也都在現前一念中,叁世間的國土世間,當然也在現前一念中,國土世間的任何一物的一色一香,無不都在現前一念中。
既知現前一念即是理具事造兩重叁千的中道第一義谛,一色一香當亦無一不是中道第一義谛了。
叁、圓教的觀行即
原文
觀行即佛者,五品外凡位也。一隨喜,二讀誦,叁講說,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圓伏五住煩惱,與別十信齊,而複大勝。
語譯
所謂圓教的觀行即佛,雖然是即佛,仍須修行,此在圓教是外凡的五品弟子位,是圓教八位的第一位。所謂五品,見于《法華經》卷五〈分別功德品〉,那便是:1.隨喜品,聞實相法,信解隨喜。2.讀誦品,更要讀誦《法華經》,以助觀解。3.講說品,又名說法品,說自內解,導利他人。4.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以助觀心。5.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自行化他,觀行轉勝。在此觀行即佛位中,便能圓伏五住煩惱,不伏而伏。此位是與別教的十信位齊,唯于別教的十信位
中,僅伏見思二惑,與藏教的世第一位齊,圓教的五品弟子位,則能不伏而伏,圓伏五住煩惱,見思二惑僅是五住之中的前四住地,即是枝末煩惱,圓教五品弟子位的觀行位中,已能圓伏枝末煩惱,以及第五無明住地的根本煩惱,所以較之別教的十信位,殊勝得多了。
注釋
「五品外凡位」:亦名五品弟子位,即是圓教的觀行即佛位。天臺宗所說的「即佛」,之所以要分爲六等,是在表明「即佛」並不等于不用修行就一步成佛,只是說每一個位次,都融通佛的位次,每一個位次的所修功德,都是成佛的功德。因此在《四教儀》的〈五品弟子〉位項下要說:「今雖然即佛,此是理即,亦是素法身,無其莊嚴,何關修證者也。我等愚輩,纔聞即空,便廢修行,不知即之所由。」《贅言》卷下引《止觀》卷一下雲:「若但聞名口說,如蟲食木,偶得成字,是蟲不知是字非字,既不通達,甯是菩提?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是名觀行即。」故其雖爲圓人已聞圓理,仍得從五品
弟子位起修。
五品屬于外凡,圓教的行位,有六即、八位、凡聖之別,請見附圖十二(第叁八八頁)。
六即中的理即佛,如金在
,如貧女懷孕貴子,尚未起用,亦未自知。名字即佛,則已聞得並且了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之理,唯其尚待解後起修。觀行即佛名爲五品弟子位,便是聞知圓理而起圓修隨喜、讀誦、講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因此圓伏五住煩惱,始得進入圓教八個行位的第一位。由于尚屬外凡,未及師位,故名五品弟子位。
四、圓教的相似即
原文
相似即佛者,十信內凡位也。
〔旭師自注雲〕:(名與別十信同,而義大異。)
初信,任運先斷見惑,證位不退,與別初住、通見地、藏初果齊。二心至七心,任運斷思惑盡,與別七住、通已辦、藏四果齊,而複大勝,故永嘉雲:「同除四住,此處爲齊;若伏無明,叁藏則劣也。」八心至十心,任運斷界內外塵沙,行四百由旬,證行不退,與別十向齊。
語譯
所謂圓教的相似即佛,《摩诃止觀》卷一下雲:「逾觀逾明,逾止逾寂,如勤射
的,名相似觀慧。」便是實大乘圓教的十信內凡位。別教的十信,是外凡位,圓教的十信是從別教的初住至十回向的叁十心,即是別教叁賢位,包括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故其內含與別教大異。何況別教的十信位,僅伏見思二惑,圓教的十信位,不唯已斷盡叁界的見思二惑,也斷塵沙惑,並伏無明惑。
圓教初信位,任運自然,先斷見惑,證位不退,相當別教的初住位、通教第
四見地,與藏教的初果齊。
從第二信位至第七信位,任運自然,斷盡思惑,即與別教第七住、通教第七已辦地、藏教四果齊。而以圓教界內,位位圓伏圓斷叁惑,比起前面的叁教,僅斷見思、習氣,未及塵沙、無明,所以圓教大勝藏、通、別的叁教。
玄覺禅師的《永嘉集》所雲:「同除四住」,即在圓教的十信位中,藏、通、別、圓的化法四教,便共同斷除五住地煩惱中的前四住地,尚有第五無明住地,要待到了圓教等覺位時斷除方盡。若以圓教圓伏無明惑而言,藏教四果、通教已辦地、別教七住,就遠遠不及圓教七信位了。
在圓教十信的第八信至第十信位,任運自然,斷除界內及界外的塵沙惑。以《法華經‧化城喻品》所說,行五百由旬到達藏寶處所而言,圓教十信位,已行四百由旬。證行不退,與別教的十回向位齊。
注釋
1.「二心至七心」:依《教觀綱宗》所說,于此圓教十信位的第二心至第七心
之間,斷盡思惑,故與別教的七住,通教的已辦地、藏教的四果阿羅漢位齊。若依關口真大博士《校訂天臺四教儀》附錄「四教行位斷證對照圖」所明,圓教第二信,是與別教的二住、通教的薄地、藏教的二果齊;乃至圓教的七信,是與別教的七住、通教的佛地、藏教的佛位齊。《教觀綱宗》所說通教的已辦地及藏教四果阿羅漢,是關口真大所說與圓教的四信、別教的四住齊。此兩者以何爲正確,有待研究,可以檢索《法華玄義》卷四下至卷五上的〈位妙〉章。
2.「同除四住,此處爲齊」四句:此源出于《法華玄義》卷五上的〈位妙〉章中,原文爲:「若叁藏佛位,斷見思盡,望六根清淨位,有齊有劣:同除四住,此處爲齊,若伏無明,叁藏則劣。佛尚爲劣,二乘可知。」這是說,在叁藏教的佛位,已斷盡見思二惑,若對圓教的菩薩而言,尚是相等于《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說的六根清淨位,也就是相似即佛位。以叁藏教的佛,比起圓教十信內凡的相似即佛之間,雖有相齊之處,也有劣于圓教十信位之處。若就同除見思二惑,即是五住地煩惱之中的前四住地煩惱: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所以是相齊的;若就圓教在相似即佛的十信位中,已能圓伏第五住地
的無明而言,叁藏教的佛位,便劣于圓教的十信位了。何況藏教的佛位,僅與圓教的第七信位平齊;又何況二乘聲聞及辟支佛,更不及藏教的佛了。
既知《教觀綱宗》此處所用的「同除四住,此處爲齊,若伏無明,叁藏則劣」四句話,原來見于智顗的《法華玄義》,爲何旭師要說:「永嘉雲」呢?這裏面有一則曆史故事:據《四教儀集注》的傳說,在唐末五代之際,天臺學的文獻已經湮沒,因南唐王錢弘俶,讀玄覺禅師的《永嘉集》,至此四句,不解其義,便問天臺德韶國師,師指示此爲天臺學中用語,應當去問螺溪義寂法師,義寂便奏聞于錢氏說,海東的高麗盛行天臺學,遂派人前往高麗求取,即得彼邦的谛觀法師,攜帶著天臺教部來華,並且留下了一部千古不朽的名著《天臺四教儀》。
也許是由于在《永嘉集》中用了「同除四住」等四句話,帶來了天臺學在中國複興的機運;同時也暗示禅宗六祖的傳人玄覺禅師既引用天臺教觀,後世禅宗人士,豈可拒絕天臺而雲宗門不談教家事呢?所以旭師也就用了「永嘉雲」而未說「妙玄雲」了。此四句話,見于《永嘉集》的〈叁乘漸次第七〉章,內容幾乎與《法華玄義》完全一致,僅有數字出入而已,因其于中國天臺學的弘傳史上,
居有關鍵性的地位,特此抄錄下來:「然叁藏之佛,望六根清淨位,有齊有劣;同除四住,此處爲齊,若伏無明,叁藏則劣。佛尚爲劣,二乘可知。」比起《法華玄義》的原文,只有「若叁藏佛位,斷見思盡」之二句有點不同而已。
有關「同除四住,此處爲齊」,請見附圖十叁(第叁八九頁)。
五、圓教的分證即
原文
分證即佛者,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聖位也。
〔旭師自注雲〕:(名亦同別,而義大異。)
初住斷一分無明,證一分叁德。
〔旭師自注雲〕:(正因理心發,名法身德;了因慧心發,名般若德;緣因善心
發,名解脫德。)
一心叁觀,任運現前,具佛五眼,成一心叁智,行五百由旬,初到寶所,初居實報淨土,亦複分證常寂光淨土。證念不退,無功用道。現身百界,八相作佛,與別初地齊。
二住至十住,與別十地齊;初行與別等覺齊;二行與別妙覺齊;叁行已去,所有智斷,別教之人,不知名字。
語譯
所謂圓教的分證即佛,其範圍含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一共四十一個位次,名稱雖與別教的相同,意…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