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P30

  ..續本文上一頁涵的內容則截然不同。

  

  圓教的初住位,已與別教的初地齊,斷一分無明,見一分佛性,初開寶藏而顯真如,證一分涅槃的叁德,因爲法身、般若、解脫,各具常、樂、我、淨,所以名之爲叁德。在往昔名爲正因佛性,至今初發心住時,理心開發,即成法身

  

  德;在昔名爲了因佛性,至今初發心住時,慧心開發,即成般若德;在昔名爲緣因佛性,至此初發心住時,善心開發,即成解脫德。

  

  至初住時,得無功用心;一心叁觀,任運現前。因與別教初地齊,所以也具足佛的五眼。叁智一心中得,故成一心叁智。行五百由旬,初到藏寶之所,初證一分叁德之故。初居實報莊嚴淨土,亦複分證常寂光淨土。證念不退,證無功用道,現身百界,八相作佛。

  

  圓教二住至十住,與別教十地齊;圓教初行與別教等覺齊;圓教二行與別教妙覺齊;圓教叁行以上,所有的觀智及斷惑,對于別教之人來說,他們便不知其名字了。

  

  注釋

  

  1.「一心叁智」:叁智即是:(1)一切智,是知一切法之總相的聲聞智及緣覺智。(2)道種智,是知一切法之種種差別道法的菩薩智。(3)一切種智,是通達一切諸法的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圓明佛智。原出于《大品般若經》卷一所說的

  

  菩薩摩诃薩習行般若波羅蜜,具足聲聞緣覺菩薩之叁智,《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雲:「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

  

  天臺家將此叁智,配以空假中叁谛的觀智,既有一心叁觀,便有一心叁智。如《摩诃止觀》卷叁上及《法華玄義》卷叁下,智顗依叁觀義,立叁智爲兩種:(1)別相叁智,就別教菩薩而言,觀因緣假,修別相叁觀,次第成就一切智、道種智,乃至修中道觀,見佛性,成一切種智。(2)一心叁智,就圓教菩薩而言,融叁谛一境,即叁觀一心,故所發叁智,亦于一心中證得。

  

  2.「無功用道」:天臺的圓教初住位,即得無功用道,與別教初地齊,已斷一分(品)無明,已居實報淨土故。依據《佛性論》卷四則說:「前七地已還,故無相,無功用道者,即八地以上;無相者,即真如境;無功用者,即自然升進道。」八地說出無功用,八地以前之菩薩,于真如境未得自在故,八地以上則以純無漏道任運續起故。至于無功用的意思,據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四雲:「作意名功用,緣叁世起,謂我已作、正作、當作。離如此作意,名無功用。」

  

  六、圓教的究竟即

  

  原文

  

  究竟即佛者,妙覺極果,斷四十二品微細無明永盡,究竟登涅槃山頂,以虛空爲座,成清淨法身。

  

  〔旭師自注雲〕:(一一相好,等真法界。)

  

  居上上品常寂光淨土,亦名上上品實報無障礙淨土。性修不二,理事平等。

  

  語譯

  

  所謂圓教的究竟即佛,《觀無量壽佛經疏》雲:「究竟佛者……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邊際智滿。」便是無上士的妙覺佛果位,已斷盡四十二品微細無明,究竟登上了涅槃山頂。以虛空爲寶座,已成清淨法身,法身無身,以遍在遍不在的一真法界爲身,故其一一相好,也等同一真法界。居住于上上品的常寂光淨土,亦名上上品實報無障礙淨土。性德與修德,圓融不二,理具與事造,平等無差別。

  

  注釋

  

  1.「涅槃山頂」:對于渡過兩種生死之河,稱爲登上涅槃山頂,《涅槃經》卷十九有:「佛日將沒大涅槃山」之句。《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有雲:「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的願文。由于藏、通、別、圓的四種佛果位,皆有涅槃之名,而層次卻有不同。叁藏教的劣應身佛,是證灰身泯智的偏真涅槃;通教的帶劣勝應身佛,是證真谛涅槃;別教的圓滿報身佛,是證的無住涅槃;唯圓教的清淨法身佛,是圓證叁德涅槃,故被形容爲「登涅槃山頂」。

  

  2.「叁身」:佛有叁種身,居四種淨土,這雖是一般的常識,但在各經論中,亦各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所謂佛的叁身,即是法身Dharma-k

  ya,報身Saṃbhoga-k

  ya,應身Nirm

  ṇa-k

  ya,又被稱爲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法佛、報佛、應化佛,真身、報身、應身,自性身、滿資用身、化身,正法佛、修成佛、應化佛,或名佛所見身、菩薩所見身,二乘及凡夫所見身等。

  

  重要的依據,試舉四例:

  

  (1)《十地經論》卷叁雲:「一切佛者有叁種佛:一應身佛,二報身佛,叁法身佛。」

  

  (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雲:「佛有叁種:一者法身佛,二者報佛,叁者化佛,又釋迦牟尼名爲佛者,此是化佛。」

  

  (3)梁譯《攝大乘論》卷下有雲:「由佛叁身,應知智差別:一自性身,二受用身,叁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者,是諸如來法身,于一切法,自在依止故;受用身者,諸佛種種土,及大人集轉依止所顯現,此以法身爲依止,諸佛土清淨大乘法,受樂受用因故;變化身者,以法身爲依止,從住兜率陀天及退,受生、受學、受欲塵、出家往外道所修苦行、得無上菩提、轉*輪、大般涅槃等,事所顯現故。」並說法身有五相:

  轉依爲相,

  白淨法爲相,

  無二爲相,

  常住爲相,

  不可思議爲相。

  

  (4)吉藏的《法華玄論》卷九則雲:「今依法華論(妙法蓮華經優婆提舍),具明叁身,可有叁義:一者法身,無始終,即是無叁世義。二者修因得果,以爲報佛,此有始無終義;以修因滿,初證法身,故名爲始,證法身已後,無複生滅,所以無終。叁化身,有始有終,就化身中,自開二身:化菩薩,名舍那,如化千世界麻數菩薩,無凡夫二乘等衆是也;次化二乘,名釋迦,如生王宮、伽耶成佛是也。」又雲:「從初證法身已來,垂迹化物,竟王宮之前,名過去世;托生王宮,乃至雙林滅度,謂現在世;自爾已後,爲未來世。此皆是迹身有叁世,本身無叁世義由來。」

  

  由以上所舉資料可知,對于法身的定義,頗爲一致,對報身及化身的解釋,即有異義。有說地上菩薩所見的是報身佛,二乘及凡夫所見的是應化身佛。有說報身是依止法身,又被大人集轉依止,是受樂受用身,在人間八相成道的是變化身。又有人說,化身是迹身,法身是本身,報身及變化身皆依止法身,而化身又開出教化菩薩的佛身及教化二乘凡夫的佛身;此則與報身爲初地以上菩薩所見者,看法有出入。

  

  至于天臺宗的叁身說,依《教觀綱宗》所示,是以叁身配四教而顯現出來的,已如通教究竟即項下的注1.(第二叁九頁)中略述,今再列舉如下:

  

  (1)叁藏教,成劣應身,在木菩提樹下,以生草爲座。爲度叁乘根性的人。

  

  (2)通教,成帶劣勝應身,在七寶菩提樹下,以天衣爲座。爲度叁乘根性的人。

  

  (3)別教,成圓滿報身,在蓮華藏世界的七寶菩提樹下,以大寶華王爲座,爲度界外鈍根菩薩。

  

  (4)圓教,成清淨法身,居上上品常寂光淨土,又名上上品實報無障礙淨土,性修不二,理事平等,爲度界外利根菩薩。

  

  此中的藏通二教,都是應化身,唯其藏教的稱爲劣應身,通教的稱爲帶劣勝應身,亦名勝應身。法身即是自性身,本來無定相,亦無指方立向的淨土,所以稱爲常寂光淨土;可是圓教也要度界外利根菩薩,所以又將法身所居者,另名上上品實報無障礙淨土。

  

  依據關口真大《四教儀》附錄的第十六圖表所示,法身佛唯屬圓教,報身佛爲通教及別教得見;報身佛又分爲自受用及他受用的二部分,他受用身即是勝應身,乃爲通、別、圓叁教所共見。圓人所見者,不是法身,仍屬報身。這似乎就解決了法報二身不分的困難。

  

  3.「四土」:四土即四種淨土,主要是天臺智顗的分類法。而在經中所見,淨土原爲大乘佛法的共識。《大智度論》卷九十叁說,阿羅漢人,既盡叁界有漏,故不複生叁界,出過叁界,即生淨土。淨影寺慧遠撰的《大乘義章》卷十九,舉出許多從經中所見淨土的異名,例如佛地、佛界、佛國,佛土、淨剎、淨界、淨國、淨土等。最有代表性的經典則有《彌陀叁部經》、《阿

  佛國經》、《維摩經》的〈佛國品〉等。

  

  天臺智顗所撰的《觀無量壽佛經疏》及智顗說、湛然所節略的《維摩經略疏》卷一,深入的討論淨土,並將經論中所說的淨土思想,整合而組織成爲四種淨土。《觀無量壽佛經疏》說:「四種淨土,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也。」又于《維摩經略疏》卷一中說:「明佛國者,諸佛利物,差別之相,無量無邊,今略爲四:一染淨國,凡聖共居;二有余,方便人住;叁果報,純法身居……;四常寂光,即妙覺所居也。」

  

  其中的凡聖同居土,是凡夫及聖人共居的界內土,而此又有凡居及聖居之二種。凡居亦有四惡趣衆生所居土及人天善趣所居土之別。聖居亦有實聖和權聖之二種,實聖是聲聞的第四果、辟支佛、通教第六地以上、別教第十住地以上所居,此等之人,既斷界內見思二惑,猶有果報身在,故仍住于界內。權聖是方便有余土的叁乘人,以及法身的菩薩、妙覺的如來,爲利益有緣衆生,生此界內。

  

  方便有余土中也分淨土及穢土,淨土如阿彌陀佛的西方安養世界,穢土如我們所居的這個娑婆世界。爲何名爲方便土或名有余土?因爲是阿羅漢、辟支佛、地前之菩薩所居土,這些人由于是修方便道,而斷除四住地煩惱,故名方便土,又以這些人雖舍分段生死而受法性身,猶未舍離變易生死,故名其所居爲有余土。

  

  吉藏的《大乘玄論》卷五,則繼智顗之後,將四種淨土的名稱加以修改:(1)凡聖同住土,例如當來彌勒下生人間成佛時的此界,以及現今阿彌陀佛正在說法的西方淨土。(2)大小同住土,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舍叁界分段生死,生界外淨土。(3)獨菩薩所住土,菩薩道已過二乘,所居之土…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