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P26

  ..續本文上一頁能生佛果爲種。即是修習中道第一義觀,此位已與圓教的十信位齊,伏無明惑,居方便有余土;化他行滿,無有退轉,故證行不退。若依《法華經‧化城喻品》所說,別教十回向位,猶如全程五百由旬,到此則等于已行四百由旬。

  

  注釋

  

  1.「叁十心」:依《四教儀》所說,這是《華嚴經》所明四十一位之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合稱叁賢位。《菩薩璎珞本業經》則明五十二位,是在叁賢位前加十信位。在十地位後、妙覺位前,加等覺位。

  

  2.「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等:這是《璎珞經》卷上以六種性配四十二位,即是十住習種性,十行性種性,十回向道種性,十地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五十二位中的第一科十信位,尚屬外凡位,故不入種性之流;叁賢已是內凡位,便分屬叁個種性;十地及等覺,是聖流之因,故屬兩個種性,妙覺是聖位之果,故爲最高種性。

  

  別教五十二位凡聖因果種性,請見附圖十(第叁八七頁)

  

  五、別教的分證即

  

  原文

  

  分證即佛者,十地聖種性。

  

  〔旭師自注雲〕:(證入聖地。)

  

  及等覺性也。

  

  〔旭師自注雲〕:(去佛一等。)

  

  初歡喜地,名見道位,以中道觀,見第一義谛,開佛眼,成一切種智,行五百由旬,初入實報無障礙土,初到寶所,證念不退,得無功用道,隨可化機緣,能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衆生。二離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

  

  十法雲地。各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更破一品無明,入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亦名一生補處,亦名有上士。

  

  語譯

  

  所謂別教的分證即佛,即是證入十個聖地的聖種性,菩薩曆經觀行位、相似位,修空假二觀,爲方便道,入中道第一義谛觀,初破一分無明惑,初證一分中道理,便是分證即佛位。此位又分二位,即是十地聖種性,以及距離妙覺佛位尚有一等的等覺性。在這之前,但稱爲即,不名即佛,到了別教的分證,方稱即佛。其原因則請參閱後面圓教的六即文(第二九九頁)。

  

  十地的位次名稱是:

  

  1.歡喜地:這是別教菩薩經過叁賢位之後破一分無明,即入見道位,是以中道觀,見第一義谛,舍凡入聖,平等雙照有無二邊。開佛眼,成就一切種智,如《法華經‧化城喻品》的行了全程五百由旬,初入實報無障礙土,初到寶藏之所,

  

  證到叁不退中的念不退,得到無功用道,隨順可化的衆生根機,能于百界作佛,亦以八相成道身,利益衆生。

  

  此下的九地,參考《天臺宗綱要》及《科釋》,介紹如次:

  

  2.離垢地:以中道觀,不落二邊,以無相而入衆生界,終日度衆生,不見有衆生可度,與衆生同處,猶如虛空。

  

  3.發光地:以中道智光,慧照無礙,入上信忍,修習諸佛道法,淨極而明生。

  

  4.焰慧地:順于無生法忍,觀一切法,觀慧發焰,比前更極明淨。

  

  5.難勝地:順無生忍,觀于叁界,無明皆空,不但方便土塵沙已盡,即實報土與分證寂光土之無明,亦已分盡,

  

  6.現前地:爲上品柔順忍,諸法無生,觀于叁世,寂滅境相,常時現前。

  

  7.遠行地:觀諸煩惱,不有不無,當體無生,是以任運常向上地,念念寂滅。

  

  8.不動地:修無生忍,以中道觀,舍叁界有爲動作之地,不再被叁界的動作所動。

  

  9.善慧地:以上品無生忍,于一一世界,學佛化度,無明將盡,智慧轉增,念

  

  念覺無生之理,即以此理,覺悟衆生。

  

  10.法雲地:以此地證寂滅理,受佛職位,既同于不妄不變之真如,亦等于交徹融攝之法界,唯以妙法慈雲,覆涅槃之海。

  

  以上十地,每地各斷一品無明,各證一分中道。此後更斷一品無明,即入等覺位,是于第十地的後心用觀,又斷一品無明,入等覺位;此等覺位,對于法雲地而言,已經是佛,若從妙覺位看,此位名爲金剛心菩薩;望于妙覺,猶有一等,故名等覺;猶有最後一品無明,故對變易生死而言,亦名一生補處菩薩,過此一生,即補妙覺之處;由于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無明未斷,故亦名爲有上士。妙覺的佛位,即名無上士。

  

  注釋

  

  1.「上信忍」、「順無生忍」、「無生忍」:叁賢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爲伏忍,初歡喜地爲下品信忍,第二離垢地爲中品信忍,第叁發光地爲上品信忍。第四焰慧地爲下品柔順忍,第五難勝地爲中品柔順忍,第六現前地爲上品柔

  

  順忍;順于無生法忍之理,故名順無生忍。第七遠行地爲下品無生忍,第八不動地爲中品無生忍,第九善慧地爲上品無生忍。

  

  2.「叁種不退」:依天臺家言,(1)別教初住至第七住,爲位不退,斷見思二惑,超越叁界分段生死。(2)由別教第八住至十回向終,爲行不退,破塵沙惑,于利他行,不再退失。(3)由別教初地開始,爲念不退,分斷無明之惑,于中道正念,不再退失。

  

  若以之配于圓教,則(1)初信至第七信,爲位不退。(2)第八信至第十信,爲行不退。(3)初住已上,爲念不退。

  

  若據唯識家言,入十住位是位不退,入初地位是行不退,入第八地是念不退。

  

  3.「中道觀」:是天臺學派的叁觀之一,所謂叁觀,即是空觀、假觀、中道第一義谛觀。智顗的《維摩經玄疏》卷二說:「叁觀之名,出《璎珞經》。」《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的〈賢聖學觀品〉有雲:「初地已上,有叁觀心,入一切地。叁觀者,從假名入空,二谛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是二觀方便道,因是二空

  

  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谛觀,雙照二谛,心心寂滅,進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诃薩聖種性。」

  

  4.「叁眼」、「叁智」、「叁惑」、「叁土」、「叁觀」:通常所謂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及天眼是凡夫所具;別教叁賢位的十住位,用從假入空觀,開慧眼,斷見思惑,見空谛(偏真)真理,得一切智,生凡聖同居土。別教十行位,用從空入假觀,開法眼,斷界外塵沙,見假(俗)谛理,得道種智,居方便有余土。別教從初地開始,用中道第一義谛觀,開佛眼,分斷無明,見中谛理,得一切種智,居實報無障礙土。

  

  5.「百界」:即一百個佛國土,亦即一百個大千世界。

  

  6.「金剛心」:依據《大智度論》卷四十五所說,是譬喻此心,「一切結使煩惱所不能動,譬如金剛山,不爲風所傾搖。」然依天臺家所見的金剛心,乃爲觀心最明利,是菩薩的最後心,也即是等覺位,此心分爲前中後叁個段落,金剛後心,便是無間道,剎那即登妙覺的佛位。《四教義》卷十雲:「即是邊際智滿,入重玄門,若望法雲名之爲佛,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叁魔已

  

  盡,余有一品死魔在,斷無明習也。」《四教儀》亦雲:「更斷一品無明,入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亦名一生補處。」《教觀綱宗》所用者,與《四教儀》同。

  

  7.「一生補處」:依據《菩薩本業經‧十地品》,是以十地住的第十地住,稱爲補處。《阿

  佛國經》卷上,是以住于兜率天的最後生菩薩,名爲一生補處。因此,當來下生人間成佛的彌勒菩薩,是此界的一生補處。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一生補處,都是指的等覺位菩薩。

  

  六、別教的究竟即

  

  原文

  

  究竟即佛者,妙覺性也。

  

  〔旭師自注雲〕:(妙極覺滿。)

  

  從金剛後心,更破一品無明,入妙覺位,坐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現圓滿報身。

  

  〔旭師自注雲〕:(量同塵剎,相好剎塵。)

  

  爲鈍根菩薩,轉無量四谛*輪。

  

  語譯

  

  所謂別教的究竟即佛,就是妙極覺滿的妙覺性,也就是佛果位。這是從等覺位的金剛後心,再破最後一品無明,便進入妙覺位,坐在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的大寶華王座上,現圓滿報身;此佛身量高大、周遍,量等塵剎國土,相好之多亦等剎塵之數。此身是爲界外鈍根菩薩,轉無量四谛*輪。

  

  注釋

  

  1.「一品無明」:無明共有四十二品,別教但破前十二品,即是從初歡喜地至妙覺地,然其僅與圓教五十二位的第二行位齊,故以圓教菩薩而言,尚有叁十品待破。若細分之,十地菩薩的每一地,各各皆有下中上叁品,十地之中,即有叁十品無明。共計四十二位,每位叁品,全部則有一百二十六品無明。

  

  2.「蓮華藏世界」:即是華藏世界海,表十方法界,悉在其中。

  

  3.「鈍根菩薩」:由于其迷于中道第一義谛力較重故,必須次第修證,始能迂回通向寶所,對圓人而言,名爲鈍根。

  

  七、別教的修證果位

  

  原文

  

  此教名爲獨菩薩法,以界外道谛爲初門。

  

  〔旭師自注雲〕:(藏通道谛,即界外集;藏通滅谛,即界外苦,故以界外道谛治之。)

  

  無複二乘而能接通。通教叁乘,既被接後,皆名菩薩,不複名二乘也。

  

  語譯

  

  此別教,名爲唯獨屬于菩薩法門,在四聖谛中,是以界外道谛爲初門。藏教以苦谛爲初門,通教以滅谛爲初門,圓教將以界外滅谛爲初門。此別教以界外道

  

  谛爲初門的原因,是爲對治藏通二教的界內道滅二谛。藏通二教的界內道谛,正是別教的界外集谛,藏通二教的界內滅谛,正是別教的界外苦谛。別教既是界外大教,故已無複二乘;既無二乘,當然亦無通教叁乘。通教叁乘,既已被接入別教和圓教,應皆名爲菩薩,故也失去二乘之名了。

  

  八、別教的十法成乘

  

  原文

  

  十法成乘者,一緣于登地中道之境,而爲所觀,

  出空有之表。二真正發心,普爲法界。叁安心止觀,定愛慧策。四次第遍破叁惑。五識次第叁觀爲通,見思、塵沙、無明爲塞,傳傳檢校,是塞令通。六調適叁十…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