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種化法。
頓教相,局惟在圓,通則前之叁教,亦自各有頓義,如善來得阿羅漢等;漸教相,局在藏通別叁,通則圓教亦有漸義,如觀行、相似、分證、究竟等。
秘密教,互不相知,故無可傳;秘密咒,約四悉檀,故有可傳。
不定教,不定益,並入前四時中,故無別部可指。
語譯
頓教部的教法。唯用化法四教中的圓教及別教;漸教部的教法,則具足運用化法四教的藏、通、別、圓的全部;顯露的不定教,既然遍于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的四時,當亦還是要具足運用化法四教之藏、通、別、圓的全部;秘密不定教,既亦遍于四時,當亦還是要具足運用化法四教的全部了。
頓教相的修證。若就局限而言,當然惟在化法四教的第四圓教;若就共通而言,則于化法四教的藏、通、別前叁教中,亦自各有其頓教相的內涵,例如《阿含經》中有不少「善來比丘」,都是頓證阿羅漢果的。
漸教相的修證,若就局限而言,當然是在化法四教中的藏、通、別叁教;若就共通而言,則在圓教之中,亦有其漸教的內涵,例如圓教的修證,亦有天臺家所說六即佛之中的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等。
秘密教的教法及修證,既然是彼此之間,互不相知,故也沒有教部及教相可得傳聞;秘密咒的教法及修證,是約四悉檀爲規範,所以有可傳聞的。
不定教及不定益,既然並入于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的前四時中,故亦沒有其他的教部教相可指了。
注釋
1.「教部」與「教相」:教部,是將教法相同的經典,歸類在一起,形成各種不同的部別,如:頓教部、漸教部。教相,《妙玄》卷一上雲: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別同異也。例如于不同經典中,凡屬頓大的教法,皆名頓教相;次第修習的教法,皆名漸教相。化儀的頓、漸、秘密、不定四教,原則上均有教部及教相,唯以秘密教互不相知,秘密咒依四悉檀,不定教及不定益,並入于前四時中,可各隨其時教而分屬于不同的教部及教相,故不予論列。
2.「秘密」與「不定」:依《教觀綱宗釋義》第八條的說明,此處的秘密與不定,具體地說,應雲「秘密不定,顯露不定」,因爲是一音演說法,隨類異聞異解。若就互相知道而言,稱爲顯露不定;若就互不相知而言,稱爲秘密不定,故亦無可傳。可傳的便屬顯露不定。或有同聽如來一座說法,兩人所聞所解各不相同;若彼此相互知道,則爲顯露不定,若不相知,便是秘密不定。或有彼人知此人,此人不知彼人;或有此人知彼人,彼人不知此人。則約不知的人而言是秘密,約知的人而言是不定。
3.「善來得阿羅漢」:依據義淨的《南海寄歸傳》卷叁的記載:「西方寺衆,多爲製法,凡見新來,無論客舊及弟子門人舊人,即須迎前,唱莎揭哆(Susv
gata),譯曰善來。, 」這是說,印度寺院的比丘們,對于來訪或來同住的客人,不論舊雨新知,每次初見時,規定都得唱言「善來」,以表示歡迎。
對于俗人前來欲隨佛出家者,根據此人的願力和已熟的根器,釋尊往往會以神力,只唱說一句「善來比丘」,此人立時頭發自落,袈裟披身,頓成沙門,頓證四果,爲阿羅漢。例如《增一阿含經》卷十五等、《四分律》卷叁十叁等的叁藏聖典之中,有不少與此類善來比丘相關的記錄。
4.「四悉檀」:悉檀是梵文Siddh
nta的音譯,意譯爲「成」,以此四法成就衆生之佛道,名爲四悉檀。《大智度論》卷一所介紹的四種悉檀是,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爲人悉檀,叁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南嶽慧思禅師解釋,悉爲普遍義,檀爲施義,佛以此四法普施衆生,故名四悉檀;天臺智者,亦隨南
嶽的解釋,並將四悉檀用于解釋《法華經》文句,所謂四大釋例的第一因緣釋中。
悉檀,又有譯作悉昙、悉談,亦有意譯爲「成就」。傳說悉昙章,本是梵天所製。另有一個梵字Siddhi音譯悉地,也有成就之義,並于密部的《大日經疏》卷十二有雲:「悉地是真言妙果,爲此果故而修因行,故此中成就者,是作業成就。」因此可知,悉檀一詞,也通用于顯密諸教了。
六、化儀四教的教觀
原文
約化儀教,複立叁觀。謂頓觀、漸觀、不定觀。蓋秘密教,既不可傳,故不可約之立觀;設欲立觀,亦止是頓、漸、不定,叁法皆秘密耳。
今此叁觀,名與教同,旨乃大異。何以言之?頓教指華嚴經,義則兼別;頓觀唯約圓人,初心便觀諸法實相,如摩诃止觀所明是也。漸教指阿含、方等、般若,義兼四教,複未開顯;漸觀亦唯約圓人,解雖已圓,行須次第,如釋禅波羅蜜法門所明是也。不定教指前四時,亦兼四教,仍未會合;不定觀,亦唯約圓人,解已先圓,隨于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如六妙門所明是也。
〔旭師自注雲〕:(此本在高麗國,神洲失傳。)
問:但說圓頓止觀即足,何意複說漸及不定?
答:根性各別,若但說頓,收機不盡。
問:既稱漸及不定,何故惟約圓人?
答: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又未開圓解,不應辄論修證,縱令修證,未免日劫相倍。
語譯
就頓、漸、不定、秘密的化儀四教而言,也立叁種觀法,那便是頓觀、漸觀、不定觀。至于秘密教呢?由于其既是不可傳,故亦不能據以立觀;假如要爲秘密教立觀,亦只是頓、漸、不定的叁種觀法,不過都屬于秘密的性質而已。
現在這叁種觀法,名字雖與叁種化儀教相同,旨趣則大不相同。爲甚麼呢?因爲化儀的頓教,是指《華嚴經》,其內涵則亦兼有化法的別教。1.頓觀,則唯就圓教根機的人而說,他們一開始發起大菩提心,便觀諸法實相,此如《摩诃止觀》所講的那樣。化儀的漸教,是指的阿含、方等、般若諸經,其內涵雖已具備化法的藏、通、別、圓四教,但是還沒有到《法華經》的開權顯實程度。2.漸觀,則也唯就圓教根機的人而說,不過理解的程度雖已圓了,修行尚須次第漸觀,此如《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所講的那樣。化儀的不定教,是指五時中的前四時,華嚴、阿含、方等、般若諸經,亦兼化法的藏、通、別、圓四教,不過仍未到《法華經》的會合叁乘歸一佛乘之程度。3.不定觀,亦唯就圓教根機的人而說,他們的理解程度先已圓了,然後隨著不同的修行法門,或超或次,皆得悟入,此如《六妙法門》所講的那樣。
〔旭師自注雲〕:此《六妙門》存于高麗國,中國則失傳了。
問:看來,只要說了圓頓止觀,就已足夠,爲何又要說漸觀及不定觀呢?
答:由于衆生的根性各有不同,如果僅說頓教法門,便無法將各種根機的衆生全部收攝度化了。
問:文中既有法門稱爲漸觀及不定觀,爲何又只就圓教根機的人說呢?
答:因爲,以圓教根機的人,接受任何法門,無不成爲圓法;又由于他們在未開圓解之前,不應該立即從事圓教的修證,縱然讓他們修證,也難免會落于日劫相倍的誤差了。
注釋
1.「叁觀」:有天臺家的叁觀、華嚴宗的叁觀、慈恩宗的叁觀、南山律宗的叁觀,而以天臺叁觀最受漢傳佛教徒們之所熟知,那是指叁谛叁觀,又名一心叁觀。是以空觀觀諸法之空谛,假觀觀諸法之假谛,中觀觀諸法亦非空亦非假,名爲雙非之中,觀諸法亦空亦假,名爲雙照之中觀。
此處所舉,有別于一心叁觀而涵蓋一心叁觀。此所謂頓、漸、不定之叁觀,則系配合天臺智者大師的叁部書:(1)《摩诃止觀》所明,是一心叁觀的圓頓止觀;(2)《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所明,是漸次止觀;(3)《六妙法門》所明,是不定止觀。此叁種止觀之中,圓頓止觀是從實踐觀心的最高境界爲著眼;漸次止觀是由基礎而至高深、以至究竟的修證爲宗旨;不定止觀是將頓漸各種法門,前後交換,任取一法門,隨意自在運用,並非在頓漸兩種止觀之外,另有別的法門,如《六妙法門》雲:「以衆生機悟不同故,有增減之數分別利物。」故有次第相生的六妙門、隨便宜而不簡次第的六妙門、還有隨對治諸障的六妙門,因此而說:「或(修)超(越叁昧),或(修九)次(第禅定)等,皆得悟入」了。
《教觀綱宗》的這段文字,雖然簡短,確以叁觀蓋羅天臺宗的叁種止觀,旭師雖稱《六妙法門》「在高麗國,神洲失傳」(現今則已存于《大正藏經》),因其內容就是《摩诃止觀》及《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兩書各十卷所說的內容,只是可以便宜運用,所以無妨旭師對于天臺止觀的認知。
有關天臺的叁種止觀,最好自閱叁書原著,否則亦宜閱讀日本天臺學者關口真大博士的論文〈天臺止觀的構成和特色〉,其中文譯本現收于張曼濤主編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十八冊。特別是中國禅宗的修學者,也當了解此叁種天臺止觀,庶不至于動辄就說大悟徹底,誤入邪見迷思以及魔境鬼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還大言不慚地宣稱:「自修、自悟、自作證」,究竟是修什麼法門?悟什麼境界?證什麼果位?如果熟讀了天臺的叁種止觀,就不致以凡濫聖了。
因爲天臺宗的頓觀,是由圓人,依圓解,而觀諸法實相的不思議境,《摩诃止觀》雲:「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叁觀。」但在《摩诃止觀》的第一至第四卷,先明六個項目:大意、釋名、體相、攝法、偏圓、方便,接下來由第五卷起,才是「正修」,共有十項,在此十項的第一項是觀陰入界境,即含十乘觀法,其第一觀,即是觀不思議境,向後尚有真正發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識通塞、道品調適、對治助開、知次位、能安忍、離法愛等九觀。正修的十乘觀法觀陰入界境之後,尚有觀煩惱境、觀病…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