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P2

  ..續本文上一頁《教觀綱宗》是介紹天臺學,甯可說他是以介紹天臺教觀來讓讀者認識整體佛法的綱骨。也可以說,《教觀綱宗》是明末時代的新天臺學,是中國天臺學派的最後一部名著,旭師自己爲之撰寫《釋義》一卷計四十條目,之後迄今仍被傳誦講解,注釋傳世者有默庵的《釋義記》、谛閑的《講錄》、靜修的《科釋》;在日本的注釋更多,自十八世紀以降,有行謙的《釋義講錄》、慧雲的《釋義則解》、德義的《贅言》、守脫大寶的《釋義會本講錄》、高覺的《略解》等。可知旭師的《教觀綱宗》及其《釋義》兩書,一直都受到中日兩國天臺學者的研究與弘傳。

  

  依據當代臺灣的天臺學者慧嶽法師在《教觀綱宗釋義記》、《講錄》、《科釋》叁書合刊的概說中,言及旭師此書的特色,是不偏執五時的定說;針對化儀四教,也具頓、漸、不定的叁觀;化法四教也各立六即;且將四谛、十二因緣、六度,各各配置于藏、通、別、圓四教的位次。這些便是天臺教學史上的新境界。

  

  二、大乘佛教的教判源流

  

  要明天臺教觀,宜知教相判攝,因爲當在佛教思想史、佛教聖典成立史的學術觀點尚未出現之前,古代的佛教學者們,面對著數量龐雜、層次衆多的經典內容及其性質,必須有其合理而完整的解釋,否則,同屬于佛陀所說的經典,豈會有高下出入而不一致的許多層次。天臺宗智者大師(五叁八-五九七年)的五時八教判,華嚴宗法藏大師(六四叁-七一二年)的五教十宗判,乃是中國佛教思想史上最著成就的例子。

  

  迄于一九二一年,太虛大師沿用《起信論》、《楞嚴經》所說真如如來藏的中國佛學,成立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的大乘叁系說,而以法界圓覺宗爲最高,主張八宗皆圓,倡導大乘平等。到一九四一年,他的學生印順法師,沿用《阿含經》、《中觀論》,回歸緣起性空的印度佛學,成立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真常唯心論的大乘叁系說。

  

  此師生二人,都是近代中國佛教思想史的巨人,所標示的兩種大乘叁系說,粗看似相近,其實大大的不同。太虛是以中國佛學爲本位,並且肯定真如如來藏的最高地位,印順則以印度佛學爲本位,並且貶抑真如如來藏,肯定以緣起性空爲佛教的根本思想。

  

  在根本佛教的時代,並無教判的需要,到了初期大乘佛教以來的聖典中,爲了處理小乘教及大乘次第教和圓頓教的問題,便有了教判。

  

  教判的原始資料,可從下列諸經得到訊息:1.《法華經》以叁草二木,喻凡聖五乘,歸一佛乘。2.《楞伽經》的頓與漸。3.《華嚴經》的日出先照諸大山王的大菩薩衆,次照緣覺、聲聞,次照決定善根衆生,然後普照一切衆生,乃至邪定等各種根性。4.《涅槃經》的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之五味,喻五個時段的教法。5.《解深密經》的有、空、中道等叁時。

  

  大乘論典及論師之中,則有:1.《大智度論》的「叁藏、摩诃衍、顯露、秘密」之分類法。2.《十住毗婆沙論》有難行道及易行道的分類法。3.戒賢立有、空、中之叁時教。智光立「心境俱有」之小乘教、「境空心有」之法相大乘教、「心境俱空」之無相大乘教等叁時教。

  

  到了中國,1.首有東晉時代的鸠摩羅什,依據《維摩诘經》的「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而唱一音教。2.羅什的弟子慧觀,唱出二教五時,二教是指頓(《華嚴經》)與漸(余諸經),五時是指漸教分作有相教(小乘)又名叁乘別教、無相教(般若)又名叁乘通教、抑揚教(《維摩》、《思益》等經)、同歸教(《法華經》)、常住教(《涅槃經》)。3.以慧觀的教判爲基礎,開出江南的叁家;江北也開出七家,合稱爲當時的「南叁北七」。

  

  江南叁家以頓教(《華嚴經》)、漸教(《小乘經》乃至《般若經》)、不定教(《勝鬘經》、《金光明經》)的叁教判爲主:1.虎丘山(有寫成「武丘山」)的岌法師,將漸教立爲有相(小乘)、無相(般若)、常住(涅槃)的叁時教。2.宗愛法師,將漸教立爲有相(小乘)、無相(般若)、同歸(法華)、常住(涅槃)的四時教。3.僧柔、慧次、智藏、法雲諸師立五時教,同于慧觀法師。

  

  江北的七家:1.晉武都山隱士劉

  ,立人天(五戒十善)、有相(叁乘教)、無相(空宗的般若等)、同歸(法華)、常住(涅槃)的五時教。2.菩提流支,立半字、滿字等二教。3.光統律師,立因緣宗(毗昙)、假名宗(《成實論》)、诳相宗(《大品般若》及叁論)、常宗(《涅槃經》、《華嚴經》),稱爲四宗教。4.有師立因緣、假名、诳相、常(《涅槃經》)、法界(《華嚴經》),稱爲五宗教。5.有人立因緣、假名、诳相、常宗(《華嚴經》)、真宗(《法華經》)、圓宗(《大集經》),稱爲六宗教。6.有北地禅師立有相及無相的二種大乘教。7.有北方的禅師說一音教,此與羅什所說的以一圓音說法不同,乃指如來一音,大小並陳。

  

  羅什的另一弟子道生,有四種*輪之說:1.善淨*輪(《小乘經》),2.方便*輪(《般若經》),3.真實*輪(《法華經》),4.無余*輪(《涅槃經》)。

  

  南北朝時代的判教風氣,特別殊勝,被形容爲蘭菊競美,例如:1.梁之僧旻,在慧觀的有相教中,別出人天教;無相教中,加入《維摩》、《思益》等經。2.濟法師,立四時教,第一時《阿含經》,第二時《般若》、《維摩》、《思益》、《法鼓》、《楞伽》等經,第叁時《法華經》,第四時《涅槃經》。3.光宅寺法雲,依《法華經》,立羊車、鹿車、牛車、大白牛車的四乘。4.護身寺的自軌,立五宗:因緣、假名、不真、真實(《涅槃經》)、法界(《華嚴經》)。

  

  到了隋朝,便有天臺宗的智顗大師,立五時八教;叁論宗的吉藏大師,立聲聞藏與菩薩藏,又于菩薩藏中開叁*輪:1.根本*輪,是《華嚴經》的一因一果法門。2.枝末*輪,是《法華經》以前的叁乘法門。3.攝末歸本*輪,是《法華經》的會叁乘歸一乘的法門。

  

  法相宗的唐玄奘大師,依《解深密經》及《金光明經》等,立叁*輪:1.轉*輪,是《阿含經》。2.照*輪,是《般若經》。3.持*輪,是《解深密經》等,說叁性及真如不空之理的經典。

  

  華嚴宗的法藏大師,立五教十宗,五教是小乘教及大乘教的分判,除小乘教外,大乘則有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十宗的前六宗是小乘各部派,後四宗則配五教中的大乘四教。

  

  其實,教判的思想,到了天臺智顗大師時代,已經相當圓熟。當他研究了南北朝時代的諸家教判之後,便樹立了天臺宗自家的五時八教。五時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是頓、漸、秘密、不定的化儀四教,以及藏、通、別、圓的化法四教。這就是《教觀綱宗》所要介紹的內容了。

  

  叁、天臺教觀的濫觞

  

  天臺學是以《法華經》爲根本聖典,其大成者,當然是被尊稱爲天臺大師及智者大師的智顗禅師,但是在智者大師之前,自西晉時代的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以降,弘揚《法華經》的學者如法雲等,便陸續出現。尤其在東晉時代鸠摩羅什譯出《妙法蓮華經》之後,其弟子僧睿便奉師命,講此經,立九轍,而被稱爲「九轍法師」,並作〈法華經後序〉,此外有慧觀、道生、昙影、劉

  、智藏等,均撰有《法華經》的注疏。

  

  天臺教學的形成,是從北齊時代的慧文禅師開始,他研究《大智度論》,見到卷二十七的叁智「一心中得」的論文,所謂「一心」,是衆生皆可完成的清淨心,所謂「叁智」,是「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他又從《中論》〈觀四谛品〉見到一偈:「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論偈的空、假、中,本系指的衆因緣生法的本性是空,只有假名,即是中道。但是被慧文禅師配以「一心」,便成即空、即假、即中的所謂「一心叁觀」。這便完成了教理與禅觀結合的雛型,此即形成了解行雙資、教觀兼備的特色。由于慧文禅師不僅重視教理的探索,更是一位重視禅觀實踐的禅者,因此將羅什所傳龍樹學的《大智度論》與《中論》的空思想,由消極的實相論,轉化爲積極的實相論。

  

  慧文禅師的弟子慧思禅師,禀承乃師的風格,禅慧雙弘,在其所著《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卷上,批評散心讀經的法師、亂心多聞的論師、不近善知識不聞正知見的禅師,不是身不證法,便是不解言解、未證言證,以四禅爲四果,因此,那些文字法師及暗證禅師,命終之後,皆墮地獄。原因便是未能教觀兼備,以致若非輕忽禅定,便是輕慢教法。這種教觀並重的思想,對于此後智者大師開創天臺學派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慧思禅師留下的著作,都極精彩,除了上舉《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尚有《隨自意叁昧》、《大乘止觀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南嶽思大禅師立誓願文》。由其內容可知,他既是飽讀經論的法師,更是重視禅觀的禅師,他的老師慧文禅師,雖從龍樹的二論,啓發了叁智一心中得及一心叁觀的思想,他自己的立足點卻不是中觀哲學,而是如來藏系的《法華經》,也就是實相無相的法門。他有兩書講叁昧,一書論止觀,又用《法華經》的四安樂行,說出法華叁昧,這對智者大師的《摩诃止觀》所明四種叁昧,也有決定性的影響。

  

  所謂四種叁昧:1.常坐叁昧,亦名一行叁昧。2.常行叁昧,亦名般舟叁昧。3.半行半坐叁昧,即是七日爲一期的方等叁昧,叁七日爲一期的法華叁昧。4.非行非坐叁昧,即是隨自意叁昧,也是四十九日爲一期的請觀音叁昧,叁七日爲一期的大悲叁昧。然于慧思禅師,已經說到半行半坐的法華叁昧,非行非坐的隨自意叁昧。至于常坐叁昧是傳統的禅者們所通用,是依據《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