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P2

  ..续本文上一页《教观纲宗》是介绍天台学,宁可说他是以介绍天台教观来让读者认识整体佛法的纲骨。也可以说,《教观纲宗》是明末时代的新天台学,是中国天台学派的最后一部名著,旭师自己为之撰写《释义》一卷计四十条目,之后迄今仍被传诵讲解,注释传世者有默庵的《释义记》、谛闲的《讲录》、静修的《科释》;在日本的注释更多,自十八世纪以降,有行谦的《释义讲录》、慧云的《释义则解》、德义的《赘言》、守脱大宝的《释义会本讲录》、高觉的《略解》等。可知旭师的《教观纲宗》及其《释义》两书,一直都受到中日两国天台学者的研究与弘传。

  

  依据当代台湾的天台学者慧岳法师在《教观纲宗释义记》、《讲录》、《科释》三书合刊的概说中,言及旭师此书的特色,是不偏执五时的定说;针对化仪四教,也具顿、渐、不定的三观;化法四教也各立六即;且将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各各配置于藏、通、别、圆四教的位次。这些便是天台教学史上的新境界。

  

  二、大乘佛教的教判源流

  

  要明天台教观,宜知教相判摄,因为当在佛教思想史、佛教圣典成立史的学术观点尚未出现之前,古代的佛教学者们,面对着数量庞杂、层次众多的经典内容及其性质,必须有其合理而完整的解释,否则,同属于佛陀所说的经典,岂会有高下出入而不一致的许多层次。天台宗智者大师(五三八-五九七年)的五时八教判,华严宗法藏大师(六四三-七一二年)的五教十宗判,乃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最着成就的例子。

  

  迄于一九二一年,太虚大师沿用《起信论》、《楞严经》所说真如如来藏的中国佛学,成立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的大乘三系说,而以法界圆觉宗为最高,主张八宗皆圆,倡导大乘平等。到一九四一年,他的学生印顺法师,沿用《阿含经》、《中观论》,回归缘起性空的印度佛学,成立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的大乘三系说。

  

  此师生二人,都是近代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巨人,所标示的两种大乘三系说,粗看似相近,其实大大的不同。太虚是以中国佛学为本位,并且肯定真如如来藏的最高地位,印顺则以印度佛学为本位,并且贬抑真如如来藏,肯定以缘起性空为佛教的根本思想。

  

  在根本佛教的时代,并无教判的需要,到了初期大乘佛教以来的圣典中,为了处理小乘教及大乘次第教和圆顿教的问题,便有了教判。

  

  教判的原始资料,可从下列诸经得到讯息:1.《法华经》以三草二木,喻凡圣五乘,归一佛乘。2.《楞伽经》的顿与渐。3.《华严经》的日出先照诸大山王的大菩萨众,次照缘觉、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等各种根性。4.《涅槃经》的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之五味,喻五个时段的教法。5.《解深密经》的有、空、中道等三时。

  

  大乘论典及论师之中,则有:1.《大智度论》的「三藏、摩诃衍、显露、秘密」之分类法。2.《十住毗婆沙论》有难行道及易行道的分类法。3.戒贤立有、空、中之三时教。智光立「心境俱有」之小乘教、「境空心有」之法相大乘教、「心境俱空」之无相大乘教等三时教。

  

  到了中国,1.首有东晋时代的鸠摩罗什,依据《维摩诘经》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而唱一音教。2.罗什的弟子慧观,唱出二教五时,二教是指顿(《华严经》)与渐(余诸经),五时是指渐教分作有相教(小乘)又名三乘别教、无相教(般若)又名三乘通教、抑扬教(《维摩》、《思益》等经)、同归教(《法华经》)、常住教(《涅槃经》)。3.以慧观的教判为基础,开出江南的三家;江北也开出七家,合称为当时的「南三北七」。

  

  江南三家以顿教(《华严经》)、渐教(《小乘经》乃至《般若经》)、不定教(《胜鬘经》、《金光明经》)的三教判为主:1.虎丘山(有写成「武丘山」)的岌法师,将渐教立为有相(小乘)、无相(般若)、常住(涅槃)的三时教。2.宗爱法师,将渐教立为有相(小乘)、无相(般若)、同归(法华)、常住(涅槃)的四时教。3.僧柔、慧次、智藏、法云诸师立五时教,同于慧观法师。

  

  江北的七家:1.晋武都山隐士刘

  ,立人天(五戒十善)、有相(三乘教)、无相(空宗的般若等)、同归(法华)、常住(涅槃)的五时教。2.菩提流支,立半字、满字等二教。3.光统律师,立因缘宗(毗昙)、假名宗(《成实论》)、诳相宗(《大品般若》及三论)、常宗(《涅槃经》、《华严经》),称为四宗教。4.有师立因缘、假名、诳相、常(《涅槃经》)、法界(《华严经》),称为五宗教。5.有人立因缘、假名、诳相、常宗(《华严经》)、真宗(《法华经》)、圆宗(《大集经》),称为六宗教。6.有北地禅师立有相及无相的二种大乘教。7.有北方的禅师说一音教,此与罗什所说的以一圆音说法不同,乃指如来一音,大小并陈。

  

  罗什的另一弟子道生,有四种*轮之说:1.善净*轮(《小乘经》),2.方便*轮(《般若经》),3.真实*轮(《法华经》),4.无余*轮(《涅槃经》)。

  

  南北朝时代的判教风气,特别殊胜,被形容为兰菊竞美,例如:1.梁之僧旻,在慧观的有相教中,别出人天教;无相教中,加入《维摩》、《思益》等经。2.济法师,立四时教,第一时《阿含经》,第二时《般若》、《维摩》、《思益》、《法鼓》、《楞伽》等经,第三时《法华经》,第四时《涅槃经》。3.光宅寺法云,依《法华经》,立羊车、鹿车、牛车、大白牛车的四乘。4.护身寺的自轨,立五宗:因缘、假名、不真、真实(《涅槃经》)、法界(《华严经》)。

  

  到了隋朝,便有天台宗的智顗大师,立五时八教;三论宗的吉藏大师,立声闻藏与菩萨藏,又于菩萨藏中开三*轮:1.根本*轮,是《华严经》的一因一果法门。2.枝末*轮,是《法华经》以前的三乘法门。3.摄末归本*轮,是《法华经》的会三乘归一乘的法门。

  

  法相宗的唐玄奘大师,依《解深密经》及《金光明经》等,立三*轮:1.转*轮,是《阿含经》。2.照*轮,是《般若经》。3.持*轮,是《解深密经》等,说三性及真如不空之理的经典。

  

  华严宗的法藏大师,立五教十宗,五教是小乘教及大乘教的分判,除小乘教外,大乘则有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十宗的前六宗是小乘各部派,后四宗则配五教中的大乘四教。

  

  其实,教判的思想,到了天台智顗大师时代,已经相当圆熟。当他研究了南北朝时代的诸家教判之后,便树立了天台宗自家的五时八教。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顿、渐、秘密、不定的化仪四教,以及藏、通、别、圆的化法四教。这就是《教观纲宗》所要介绍的内容了。

  

  三、天台教观的滥觞

  

  天台学是以《法华经》为根本圣典,其大成者,当然是被尊称为天台大师及智者大师的智顗禅师,但是在智者大师之前,自西晋时代的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以降,弘扬《法华经》的学者如法云等,便陆续出现。尤其在东晋时代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之后,其弟子僧睿便奉师命,讲此经,立九辙,而被称为「九辙法师」,并作〈法华经后序〉,此外有慧观、道生、昙影、刘

  、智藏等,均撰有《法华经》的注疏。

  

  天台教学的形成,是从北齐时代的慧文禅师开始,他研究《大智度论》,见到卷二十七的三智「一心中得」的论文,所谓「一心」,是众生皆可完成的清净心,所谓「三智」,是「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他又从《中论》〈观四谛品〉见到一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论偈的空、假、中,本系指的众因缘生法的本性是空,只有假名,即是中道。但是被慧文禅师配以「一心」,便成即空、即假、即中的所谓「一心三观」。这便完成了教理与禅观结合的雏型,此即形成了解行双资、教观兼备的特色。由于慧文禅师不仅重视教理的探索,更是一位重视禅观实践的禅者,因此将罗什所传龙树学的《大智度论》与《中论》的空思想,由消极的实相论,转化为积极的实相论。

  

  慧文禅师的弟子慧思禅师,禀承乃师的风格,禅慧双弘,在其所着《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批评散心读经的法师、乱心多闻的论师、不近善知识不闻正知见的禅师,不是身不证法,便是不解言解、未证言证,以四禅为四果,因此,那些文字法师及暗证禅师,命终之后,皆堕地狱。原因便是未能教观兼备,以致若非轻忽禅定,便是轻慢教法。这种教观并重的思想,对于此后智者大师开创天台学派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慧思禅师留下的著作,都极精彩,除了上举《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尚有《随自意三昧》、《大乘止观法门》、《法华经安乐行义》、《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由其内容可知,他既是饱读经论的法师,更是重视禅观的禅师,他的老师慧文禅师,虽从龙树的二论,启发了三智一心中得及一心三观的思想,他自己的立足点却不是中观哲学,而是如来藏系的《法华经》,也就是实相无相的法门。他有两书讲三昧,一书论止观,又用《法华经》的四安乐行,说出法华三昧,这对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所明四种三昧,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所谓四种三昧:1.常坐三昧,亦名一行三昧。2.常行三昧,亦名般舟三昧。3.半行半坐三昧,即是七日为一期的方等三昧,三七日为一期的法华三昧。4.非行非坐三昧,即是随自意三昧,也是四十九日为一期的请观音三昧,三七日为一期的大悲三昧。然于慧思禅师,已经说到半行半坐的法华三昧,非行非坐的随自意三昧。至于常坐三昧是传统的禅者们所通用,是依据《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