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爲一行叁昧。常行叁昧,是修阿彌陀佛持名念佛法門的行者所用,依據《般舟(佛立)叁昧經》。智者大師是將傳自印度的兩種,加上慧思禅師所提出的兩種,整理後合稱四種叁昧。特別是其中的隨自意的非行非坐叁昧,是將禅修的一心叁觀之法,用于日常生活,此于中國的大乘禅觀,是一大突破性的新發展,對于此後禅宗所說「道在平常日用中」,乃是先驅思想。
四、天臺宗所依的經論
從天臺教學的中心思想而言,毫無疑問是依《妙法蓮華經》爲主體,所以所謂智者大師的天臺叁大部,便是《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以《法華經》爲其骨幹,發揮天臺思想,在闡釋義理時,兼論觀心法門,在論述觀心中,不忘發明義理,也就是有教必有觀,論觀不舍教的教觀並重。
除了是以《法華經》爲天臺學的根本聖典之外,也引用了《大品般若經》來闡明徹底的空觀,依《璎珞本業經》卷上的從假入空的二谛觀、從空入假的平等觀,以此方便道的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觀的叁觀思想,建立一心叁觀的理論,正好亦與《中觀論》的空假中叁觀結合;天臺宗亦依此經卷上,確立別教五十二個菩薩行位,那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入法界心的等覺地、寂滅心的妙覺地成佛。
又依《華嚴經‧梵行品》:「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的經句,建立天臺宗圓教初住斷無明而成佛的理論基礎。
《大涅槃經》的五味說,是天臺宗五時說的主要依據,該經的扶律談常法門,乃是天臺學派的圓教戒律觀及實相論的依據。
此外,在天臺諸師著述之中,所征引的經論,重要者有《維摩诘經》、《金光明經》、《觀無量壽佛經》、《梵網經》,以及《大智度論》、《中論》、《寶性論》、《大乘起信論》等。也可以說,天臺教觀的思想淵源,是以如來藏系的《法華經》爲根本,其他經論爲補助,龍樹的《大智度論》及《中論》是其工具而非主體。以《法華經》是諸經中王,攝末歸本,會叁歸一,涵蓋一切經論的如來一代時教。因此,援用一切經論,都是爲了彰顯《法華經》所說「唯有一佛乘」的究竟義。
五、《教觀綱宗》的書名
《教觀綱宗》是天臺學最後一部最重要的論著,雖其未以論命名,觀其體系組織及申述的方式,確是一部精簡扼要的論著。在《教觀綱宗》的題名之下,有一行小字原注雲:「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觀,改作書冊題名」,可知此書原系圖表形式,後增改成爲論文的書冊形式。
此書的寫作年代不明,唯由其署名「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來推測,那是西元一六叁一年至一六五五年之間的事,也就是在他叁十叁歲至五十七歲之間,進出往返駐錫于北天目山的靈峰,故在他此期中所著的諸書,均落款爲「靈峰」或「北天目」。
《教觀綱宗》的論題,意謂天臺宗所弘傳的如來一代時教,期以此書的教觀二字,全體總攝;又以綱宗二字,表明天臺教觀的根本所在。教是佛的言教,是五時八教的全部聖教;觀是觀照,是依教起觀,攬教照心,如律而行。
旭師常說,禅、教、律叁者必需兼備,因爲如來遺教,共隸叁藏,經爲定學,律爲戒學,論爲慧學;定爲佛心,戒爲佛行,慧爲佛言。叁藏即是如來的叁業大用。天臺宗即以「教觀」二字,概羅大小諸乘一切聖教,智旭大師又以「綱宗」二字,總理教觀,目爲心要。
旭師又常提倡「禅教一致」及「宗教一致」說,教與禅,即是教與觀;宗與教,即是佛心及佛語,因此而以「綱宗」來爲此書取名。
對于「綱宗」一詞,一般學者,多以「綱要」或「大綱」來解釋,其原名也確有「綱要圖」叁字。然而根據我的博士論文《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第五章所見,旭師于別處也有用到此一名詞,唯非此書的書名所指,凡他用到「綱宗」二字之處,均與禅法、心法有關,他所說的心法,又異于禅宗明心見性的清淨心或智慧心,乃是天臺宗山家派所持的妄心觀,即是以現前一念心,涵括叁千界的凡聖功德藏,他是沿用永明延壽禅師《宗鏡錄》的「宗」字義,其經證爲《楞伽經》的「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宗鏡錄》卷一則雲:「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于此可知,《教觀綱宗》,明處是介紹天臺學,骨子裏含有禅宗的思想。因爲教是佛語,觀是佛心衆生心,宗既是佛及衆生的現前一念心,凡能依教觀心,便是「綱宗」。教觀即綱宗,綱宗即教觀,是體用不二的一個書名。
六、《教觀綱宗》的作者
論主旭師,是我撰寫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所見的相關資料極爲豐富。欲知其詳者,可以參閱我的論文,此處則述其大要如下:
旭師通稱爲蕅益大師,生于明末神宗萬曆二十七年,俗姓鍾氏,居于古吳木渎。父母笃信佛法,並以其父持〈白衣神咒〉十年,夢大士送子而生師。七歲茹素,十二歲習儒書,十七歲閱《自知錄》及《竹窗隨筆》乃始學佛。
二十四歲落發出家,法名智旭。二十五歲坐禅,二十七歲閱律藏,叁十二歲擬爲《梵網經》作注,製四阄問佛,即是賢首宗、天臺宗、慈恩宗、自立宗。幾次均得天臺宗,于是究心天臺諸部著作,但他仍不肯成爲臺家子孫,因爲各家都各執門庭,不能和合。
師終其一生,都是保持融和論者的立場。五十四歲,撰〈八不道人傳〉,述其生平思想及治佛學的態度,他說:「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至明末最後一位皇帝桂王永曆九年,也即是滿清世祖順治十二年,以世壽五十七歲示寂。
蕅益大師是一位重視實踐的大宗教家,他對佛教的修行方法,除了特別重視持戒之外,舉凡坐禅、持咒、禮忏、占蔔、刺血寫經、敬燃臂香及頂香,無不全力以赴,最終的根本法門,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
大師一生孤寂多病,而能著述不倦,根據上杉文秀的《日本天臺史》續編列表介紹旭師的著作,計有六十六種二百叁十八卷之多;依據我的考查研究,實際的總數,應該是五十八種。現存本的總數量,則爲五十種一百九十卷。他的著述,不僅多産,尤其紮實,或被收入《大正藏經》,或被編入《卍續藏經》,也有雖未入藏,亦能單行流傳至今,自唐宋以降迄于明末的佛教史上,像有旭師這麼多名著傳世的善知識,幾乎是絕無僅有。
他的著述範圍,也很寬廣,除了中觀、賢首、真言之外,他對于性相二宗的如來藏系諸經論,以及慈恩宗的《成唯識論》,均有注釋。所下工夫較深的,是大小乘戒律、《楞嚴經》、《法華經》、《起信論》,以及藏經提要的《閱藏知津》。他的中心思想,也就可以從這些著述中看得出來。
他用天臺教觀,卻不是天臺宗的徒裔。他是一位以《梵網經》爲中心的戒律主義者,又是以《楞嚴經》爲依歸的禅者,更是以《楞嚴經》爲基盤的性相融和論者,也是禅教律的統一論者。所以旭師的天臺學,與傳統天臺家的立足點,並不全然相同,但其介紹天臺教觀,還是未離天臺學的架構。他的《教觀綱宗》一書,也真是天臺教學的入門好書。 緒論
一、天臺教觀及《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是明末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年-一六五五年)的名著之一,明末以後的中日諸家學者,一致以爲他是天臺宗的大師,根據我寫博士論文時的研究,他雖重視天臺教觀,卻非天臺學派的子孫,乃是以《梵網經》爲其中心思想的戒律主義者,在修證方面是以《楞嚴經》爲其中心的淨土行者。天臺教觀是他的研究工具,也是他判攝釋迦一代時教的依據。
因爲佛經的數量龐雜,層次衆多,必須要有一種合理的分類方法。在每一層次的教義經典之中,亦均有其調心、攝心、明心、發慧的實踐方法,那就是所謂觀行。天臺教觀,便是教義與觀行並重、理論與實修雙運,兩者互資互用,如鳥之兩翼,如車之雙軌,講得最爲細膩,故也最受蕅益大師所服膺。
不過旭師既非天臺宗徒,也不會墨守成規,他寫《教觀綱宗》,固然是爲使初學者,能對天臺教觀,有提綱挈領、一目了然的正確認識,同時也爲表示對高麗沙門谛觀所錄《天臺四教儀》的不滿,故于《靈峰宗論》卷六有雲:「四教儀出而臺宗晦」!尤其對于元朝的元粹述《四教儀備釋》卷上及蒙潤著《四教儀集注》卷一等,所引荊溪湛然的〈五時頌〉雲:「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叁七日」的別五時的分判法,極表反感,故于《教觀綱宗》「通別五時論」的章目中,對之提出強烈的批判,斥爲「妄說」,認爲此非智者及章安之見。
因爲旭師是學貫大小乘諸系佛法的大通家,所以不會局于天臺一家之說,與其說《教觀綱宗》是介紹天臺學,甯可說他是以介紹天臺教觀來讓讀者認識整體佛法的綱骨。也可以說,《教觀綱宗》是明末時代的新天臺學,是中國天臺學派的最後一部名著,旭師自己爲之撰寫《釋義》一卷計四十條目,之後迄今仍被傳誦講解,注釋傳世者有默庵的《釋義記》、谛閑的《講錄》、靜修的《科釋》;在日本的注釋更多,自十八世紀以降,有行謙的《釋義講錄》、慧雲的《釋義則解》、德義的《贅言》、守脫大寶的《釋義會本講錄》、高覺的《略解》等。可知旭師的《教觀綱宗》及其《釋義》兩書,一直都受到中日兩國天臺學者的研究與弘傳。
依據當代臺灣的天臺學者慧嶽法師在《教觀綱宗釋義記》、《講錄》、《科釋》叁書合刊的概說中,言及旭師此書的特色,是不偏執五時的定說;針對化儀四教,也具頓、漸、不定的叁觀;化法四教也各立六即;且將四谛、十二因緣、六度,各各配置于藏、通、別、圓四教的位次。這些便是天臺教學史上的新境界。
二、大乘佛教的教判源流
要明天臺教觀,宜知教…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