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經六講 第叁講《維摩經》與淨化人生▪P3

  ..續本文上一頁。……以己之疾,愍于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衆生。」〈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這段經文,描述偉大菩薩的人生觀。維摩诘菩薩告訴我們說,肉體的色身是無常的,但也不可厭離這個身體,因爲法身的功德,尚需要借人間的色身來修行。一切衆生中,唯得人身,始能夠修行,所以佛說「人身難得」。

  

  雖然色身的存在,會爲我們帶來種種的苦難,但也不可因此而去趕快住于涅槃;苦的原因,不在于是否有色身,乃在于是否有煩惱。故在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魔王恐懼會有衆生聞法悟道,故勸佛陀:「你已成佛,世間多苦,你已出離,你就趕快涅槃吧!」魔王如此說是害怕魔子魔民也跟著學佛,不僅自私,也是太不慈悲了。因此大梵天王就來代替衆生向佛請法:「釋尊您已成佛,不能趕快涅槃,很多衆生需要您說法。」因此菩薩雖知此色身不若法身,但也不說樂于涅槃,仍是一生又一生的廣度衆生。

  

  雖說此一色身是四大假合,並不是我,但卻知道,色身不是我,衆生還存在,仍得借用此色身的生命,來教導衆生離苦得樂的佛法,教導衆生如何來淨化人生、淨化身心。

  

  雖說四大假合的身體,是空非實,但也不說畢竟寂滅才是真實的佛身。前面已講空的意思,必須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空,才是真正的空,不是空掉色身以後就不需色身了,執色身爲我是煩惱,借色身修行,便見佛身現前。

  

  以自己有病之身,體驗害病的滋味,設身處地,來憐憫衆生的疾病,便是菩薩的慈悲。菩薩因了解自己,從過去無量數劫來,也曾受過種種苦難,故能體會衆生所受的苦難,而用佛法利益一切衆生,使衆生皆能提升各自的品德,淨化身心,離苦得樂。

  

  四、享用法樂淨化人生

  

  爾時維摩诘語諸女雲:「……汝等已發道意(發起無上菩提心)」,複言:「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複樂五欲樂也。」〈菩薩品第四〉

  

  根據經文,因有天魔波旬率領一萬二千魔女來擾亂持世菩薩,被維摩诘從旁說破,波旬即自行離去而舍衆魔女于現場,聽維摩诘說法,維摩诘菩薩稱她們爲諸天女,告訴她們:「你們在聞法之後,已發無上菩提道心,已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再沈湎于五欲之樂了。」修學佛法,便能法喜充滿,五欲之樂是刺激的享受,法喜之樂是慈悲、禅定與智慧的清淨與解脫。

  

  天女即問:「何謂法樂?」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衆,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隨護道意,樂饒益衆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禅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近同學,樂于非同學中心無恚礙。」〈菩薩品第四〉

  

  這段經文,有五層意思:

  

  教誡那些天女,在信佛、聞法、供僧而爲叁寶弟子之後,應當遠離五欲之樂的貪戀;知道佛法之後,曉得五欲之樂是非常危脆,五欲雖可愛,但在五欲享受之後,接下的便是苦的果報。所以不宜享受五欲之樂,應當享受修學佛法的法樂。

  

  是爲了維護、增長道心,必須要利益衆生、敬養師長。

  

  要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的六度法門。在前面已曾講過,六度包含萬行,即是修行一切菩薩道的法門,那便是發菩提心、成就佛道的法門。

  

  要樂于修行斷除一切煩惱的法門,要樂于修行莊嚴佛國淨土的一切功德願行。

  

  樂于親近同修菩薩道的善友知識,同時對于不是修行菩薩道的一般人,也不要把他們當成是一種障礙,應該要以平常心跟他們相處;換言之,菩薩道的修行者,須以平等心看待佛教徒和非佛教徒。

  

  五、消融煩惱淨化人生

  

  (文殊師利菩薩)又問:「諸佛解脫當于何求?」答卅:「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諸佛當然是已得解脫,但在尚未解脫之前的因中,修行菩薩道時,爲求大解脫的佛法,必須發願度衆生,故說要得解脫,須向一切衆生的心行中求。解脫與煩惱的束縛是相對的,心中有煩惱,便等于是有疾病。佛法教我們解除煩惱,不僅修智慧,還要修慈悲,以智慧除煩惱,用慈悲度衆生;智慧一定要跟慈悲同時並行,才是菩薩成佛的雙輪兩翼。所以諸佛得解脫是從救度衆生中去做的。

  

  「一切衆生心行」,就是衆生的煩惱現象。這句話有二層意思:1.是菩薩爲了度煩惱的衆生,自己也表現得跟衆生一樣的有煩惱,才得以接近煩惱的衆生,再去度化衆生。2.是菩薩自身沒有煩惱,是爲協助衆生消滅煩惱,而生存、生活于衆生之中。這便是諸佛得解脫的原因。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雲何調伏其心?」維摩诘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爲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衆生想,當起法想。……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雲何爲離?離我我所。」〈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這段經文,看來非常難懂,其實如已懂得《金剛經》講的「降伏其心」,即與此經的「調伏其心」相同。調伏煩惱心、對治煩惱心,就是降伏衆生的心病。

  

  維摩诘菩薩說,菩薩所害的病與衆生所害的病是相同的,都是從過去世的妄想顛倒而生種種煩惱疾病,這種病並無實法,可惜衆生無知,于虛妄的五蘊法,起顛倒想,以無常爲常,以苦爲樂,把無我當成我,以不淨當成淨,因此産生種種的煩惱,造成有我的諸病。

  

  若知四大無主,四大所成的肉體生命亦無有我,執著有我,便有病,不生我想及衆生想,病本即除。這就是佛法,而此佛法既無我想及衆生想,起作用時,不言我起作用,作用寂滅時,也不言我寂滅了。如果執著佛法而起法想,也是顛倒,也生大患,唯有離我及離我所,疾病即除。

  

  不要把不淨的四大之身當成是清淨的實法;不要把四大假合的身體當成真實的「我」;不要把身體的享受當成永久的快樂;不要誤認身體永遠不死;也不要誤以爲有一個永續的靈魂,否則就在此四種顛倒妄想之中而有種種煩惱,那能不病!

  

  六、解脫生死淨化人生

  

  維摩诘答文殊師利之問而言卅:「菩薩于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當住度脫一切衆生。……欲度衆生,除其煩惱。……當行正念。……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又問:「善不善孰爲本?」答卅:「身爲本。」又問:「身孰爲本?」答卅:「欲貪爲本。」又問:「欲貪孰爲本?」答卅:「虛妄分別爲本。」又問:「虛妄分別孰爲本?……無住孰爲本?」答卅:「無住則無本。」〈觀衆生品第七〉

  

  人生到了這段經文所說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這是在爲人生應如何淨化做總結。人生是活動在生與死之間,離開了生與死就談不上有人生。對于生死的看法,凡夫貪生怕死;二乘厭離生死,逃避生死;菩薩則是在生死中而不畏生死,自由于生死。因此「菩薩于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如來功德就是前面說過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法身功德,依靠這些力量就不會害怕生死,爲度衆生而在生死之中來來去去,自由出入。

  

  經文「當住度脫一切衆生」之意,就是住在生死之中,度脫一切衆生,這是偉大的菩薩行者。如果是貪戀生死、厭離生死,都不是大乘的菩薩精神,當然也不是求成佛道的心行。

  

  經文「欲度衆生,除其煩惱」的意思,是要除去自己的煩惱,也要協助衆生除去煩惱,那麼就要修學菩薩行來除煩惱了。

  

  要除煩惱就要守持正念,若修觀想的方法、參禅的方法、持誦的方法等,若正念相繼,或淨念相繼,便能得叁昧了,便能進入《維摩經》的不二法門了。

  

  如是一心念佛、念法、念僧,或是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或是專修任何一種菩薩法門,就是行的正念。

  

  正念的工夫綿密,則要做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善法即是正念,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十善法。不善與善,也可配合四正勤來修行:未生之惡令不起,已生之惡當斷除;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這些都是以心爲主導,以身體爲根本。初是爲善去惡,終則超越善不善法。

  

  因爲身體原是依貪欲而生,因貪欲而有身體的果報。貪欲是以虛妄分別的執著心爲本;虛妄分別的執著心是以顛倒妄想爲本;顛倒妄想本來就是不存在的,若知如此,虛妄分別也沒有著力點了,那就是「無住」。

  

  總而言之,人生是虛妄有而真實無,若能體驗到這個真理,假有妄有的人生,正好就是佛的法身。若無虛妄的人生,不需要說佛的叁身,也不用諸佛菩薩來度化衆生了。

  

  我們要從人的層次提升到佛的層次,須經過淨化人生的階段,須用人的身體來修學佛法,廣度衆生,修福修慧,多結人緣,這是淨化人生的原則。有了淨化的人生,才有淨化的社會和淨化的世界。祝願人類幸福、衆生幸福。(一九九叁年九月二十七日講于臺北市國父紀念館)

  

《維摩經六講 第叁講《維摩經》與淨化人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