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緣。這就是回向。
「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這是說知道大家有如此大的功德于自己,自己當然要趕快以種種方便來回饋大家;衆生幫助了我,我也要幫助衆生,相互感恩、彼此回饋。
「隨其方便則成就衆生,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這是說,既能夠以種種方便法門廣度衆生,就能成就衆生,亦即能成全大衆的意思。我們法鼓山的精神,便是「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衆」,那就是成就衆生的意思。以我們自己的財力、體力、智慧等任何一種力量,來成就社會大衆,成就了社會,我們自己也一定是水漲船高,隨著成長。所以菩薩一定要努力成就衆生,成就衆生之後佛國才會出現,假如不成就衆生,衆生不能成爲菩薩,更不能成佛。必須要讓其他的衆生成了菩薩,與你生活在同一個環境裏,你才可能成爲佛。佛是從菩薩之中産生,菩薩則是由衆生之中産生,離開衆生無菩薩,離開菩薩沒有佛。佛土一定經由成就衆生而産生,所以成就衆生才能成就佛土。
「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這是說淨土在心中出現了才能體驗到正確的、純粹的大乘佛法。說法淨有叁義:1.是說純粹的大乘佛法,不說世間的煩惱汙染法,也不說小乘法。2.是不管說任何法,從那一點說法,最後都歸集于大乘佛法。3.是以清淨的無染著心說法。
像我現在說的佛法,有的是從人的立場講,有的是從天的立場講,有的則是從小乘的立場講,但目標都是指向佛的層次,不是講人間法就止于人間;講天人法就拘限在天的境界;講二乘就止于聲聞緣覺;我們說法不可以有企圖心執著心,便是說法淨。
「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這是說,若能說法清淨,必定能有無漏的智慧,也就是無我的智慧。有無漏無我的智慧出現,此心就是清淨心,純粹圓滿的清淨心就是佛心。心分爲兩部分:一是清淨的,一是不清淨的。以不清淨的煩惱心見到的一切衆生都是衆生,說難聽一點以狗眼看人,人也被狗看成了是狗;以清淨的佛眼看人,人人都是佛,因此若能以清淨的佛心,所看到的世間一切衆生,都與諸佛平等無二。
「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這是說,心得清淨便無執著,故也不執功德,才是最大功德;「一切功德淨」則超越了有功德及無功德的層次。能夠達到清淨無染的佛心境界,做一切功德而不以爲有何功德。如果執著有功德,那一定是小功德不是無量功德,大功德是無可衡量,所以等于沒有功德,那便是功德淨。
以上經文中的「直心」、「深心」、「意調伏」,這叁項是初機的智慧;「回向」、「方便」、「成就衆生」、「佛土淨」是無盡的福田。初機的智慧是開始學佛之後從佛法而得的智慧。到了「說法淨」、「智慧淨」、「心淨」、「一切功德淨」才是智慧的圓熟。
維摩诘語諸長者子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弟子品第叁〉
贊歎在家受具足戒功德,能夠發起無上菩提心者,即是最高的福慧大行,便與出家受具足戒的功德相等。
這叁句經文是肯定發無上菩提心乃是最高的福慧大行,可以跟出家受具足戒之功德相比。依佛教的倫理次第而言,分爲僧俗七衆,以出家受比丘、比丘尼具足戒者有無上功德。《出家功德經》說:若人一日一夜,舍欲出家,持清淨戒,就有無限的功德,二十劫中,常生天上,不墮叁塗惡道,最後成獨覺。更何況是終生出家受具足戒。出家能夠報一切的恩德,因此有說「一子出家,九祖超生」。這是因爲一個人出家是離欲而奉獻,一方面不爲自我求欲樂,一方面奉獻自己的生命爲自度度人,度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亦即是全心全力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上求佛道必須先將世俗的欲樂擺下來,才能擔起修行菩薩道的責任,所以出家不是等閑事,乃是大丈夫事。
可是維摩诘居士在此告知諸位有德有才有地位的青年們另一種觀點。他說:「你們只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如同出家,如同受了具足戒。」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譯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心,又叫無上正遍知覺心,簡單地說就是發成佛的願心,又叫發大菩提心。
能發大菩提心,就是發了成佛願心的人,他就一定要從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的菩薩學處做起。我們已經講過佛是菩薩成的,菩薩是佛的弟子,也是成佛的基礎,菩薩道的圓滿,佛的果位自然出現,是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一定是修菩薩道、行菩薩行的人,他們決定不會貪戀五欲,也決定不會毀壞淨戒。所以等于出家受了具足戒。
真正舍欲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們,也必定是非常精進努力的。出家人在養成階段,就等于是一般人在讀書的階段;一般人讀書畢了業是到社會上工作,爲社會服務。出家人養成之後則是奉獻自己成就衆生。出家人在養成階段是非常的單純,生活上與其他的人及社會,往往有一段時間是隔離的,像我本人就曾經在山裏住過六年的時間,目前我們農禅寺的新出家衆雖與居士們有所接觸,但仍先以出家心態及出家儀態的養成爲主,負責接引衆生的責任還是比較少。不過,我們是大乘佛法的出家衆,求度出家的同時,也一定要發無上菩提心的。
發了菩提心的菩薩,一開始就無條件的奉獻,爲大衆服務,因此發了無上菩提心的出家衆,便是出家菩薩。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彌勒……實無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亦無退者。」〈菩薩品第四〉
此又超越了對于無上菩提心的福慧功德之執著。
這意思是不要認爲發了無上菩提心就是了不起,自己認爲已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如對于發願成佛這椿事生起執著,就表示還沒有超越還沒有解脫。現在有一派外道說自己是古佛,又有一派說自己是偉大的菩薩化身,那很麻煩。我們只能說自己已在學佛修菩薩道,希望學習著諸佛菩薩的心行去做。更進一步的則要把自己是能成佛、將成佛、已經發願成佛的執著心也要放下來。放下執著,精進修行。
我在指導弟子們修行時,經常勉勵大家說:「修行的過程就是目的。」只要站定腳跟認清方向,一步一個坑,步步爲營向前走去,每走一步,都是修行成果。
唯有如此,才不會老是期待著成果,如果想著已經得到什麼樣的成果,那都是虛妄的幻覺、魔境。很多人走火入魔就是因求證、求悟、求功太急切了,不但不能成佛,反而入了魔道。
因此真正學佛修大行的人,一定要超越對佛的追求,放下求成佛道的執著,否則反會成爲悟道的障礙。
四、修福修慧的輕重
善德白佛言:「……憶念我昔自于,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诘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爲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爲?』……『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衆生是名法施之會。』……『謂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衆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攝智慧行于舍心。』『教化衆生而起于空,不舍有爲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菩薩品第四〉
這是以有相心,修財物施,爲有漏福行;若以法施而入「空」、「無相」、「無作」的叁解脫門,是無漏的福慧雙修。
這一段經文是說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中,有位長者子名叫善德,是位年輕的在家居士,他曾經在他父親的家裏設大施會,用財物、食物、日常用品等對一切的人做布施,包括出家人、外教的宗教師,還有窮人、社會地位低賤的人、無人照顧孤獨的人,以及乞丐等等。這樣的布施大會,滿了七天之後,維摩诘居士來到布施大會中對長者子說:「你用財物、食物、衣物等等來布施,尚不夠好,你應該還有更好的東西用來布施,是什麼呢?是用佛法來布施。像你已懂得佛法,也在修行佛法,應該不用財施而用法施,因爲法施是無有前後的、是無限的,一時之中可以供養一切衆生;財施則非常有限,在七天之中只有來到此處的人才能得到,而且前面已得過的後面就無法再得到了,用完之後就沒有了;若用佛法布施他們,則是永遠用不完的。」
法施是用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是佛、大菩薩的大慈悲心、大歡喜心、大平等心,用五戒十善爲基礎,四聖谛八正道爲原則,六度四攝爲方便,攝化一切衆生。
雖然用佛法布施衆生,自己卻不執著于有衆生被布施;雖然有攝化衆生之事實與現象,但在自己心中卻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的;雖然度了衆生而在心中實無一衆生被度,這叫無相。
「示現受生而起無作」,意思是自己爲了度衆生而在衆生之中出生入死,也如衆生一樣從母胎受生,到最後,肉體亦會死亡,但內心並不覺得自己是在生死之中受苦受難,從衆生立場看他,現有生死相,他自己心中則是自由自在地在衆生之中出生入死,等于不生不滅,無來無去。生死相,對他來講並不妨礙涅槃境,無造作故,這叫無作。
若把布施的觀念更深入的解釋:一般把布施分爲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的叁類;另外還可加上隨喜功德的心布施。財布施大家都曉得是用錢財、物品來幫助貧窮、疾病、急難、災害等的人。這雖不容易,但尚可以多多少少,人人有力。
心布施是什麼?心布施是我雖無力布施,但能隨喜贊歎;我的心中祈願衆生皆離苦。一般宗教徒大都有這種心願。譬如現在臺灣鬧水荒,大家都希望求雨,但這雨是爲自己而求,不算是心布施;如果是非洲地區鬧饑荒,我們在此祈禱願他們那邊不要鬧幹旱,能夠五谷豐登,希望他們能得到足夠的糧食,遠離饑荒的災難,不是爲己求是爲了衆生祈求,這才是心布施。
心的力量有大有小,修行工夫越深的人,心的力量越強,修行工夫越淺的人,心的力量越小。但如果我們發了大願心,祈願一切衆生都能永遠離苦得樂;則因一切衆生是無限的,永遠的時間也是無限的,因此雖只是一個普通人,在一個時間能發這樣的心,其願心卻是無限的。
用財物布施的數量、時間、範圍,都極其有限,用佛法布施則可在時間上能夠有永續的作用,可在空間上能有無限的伸展。例如今晚諸位聽了佛法,回去以後身體力行,不論會不會用嘴巴說,你的行爲和人格必能自然地影響到他人,不論你有沒有說法,別人也會認爲你聽了《維摩經》,畢竟是不同。
當你的觀念、態度、行爲,由于聞法而改變了,與你生活在一起的人,或多或少無形中會受你影響,受了影響之後,可能對聽聞佛法産生興趣;一個人影響多人,多人影響,輾轉影響,範圍越來越廣,人數越來越多。時間上不論個人自己的一生又一生,以及人類延續的一代又一代,影響下去,也是無限的。所以法布施是大布施。不過也請不要以爲只要法布施,不需財布施。只是于財布施之外,更要用法布施,才是真正的福慧雙修。
給人糧食固能救一時之饑,教人耕種方法則能助其自力更生,轉而濟助他人,因此,救濟很有功德;教育的功德,猶重于物質的救濟。
這是說明給人物質的財物,固然能夠解救一時的貧窮困境,終非根本之道,如能訓練他們的頭腦和雙手,則能助其自力更生,甚且還能轉助他人,此乃我一向所強調的:以教育達成關懷的目的,才是福慧雙修的佛法。(一九九叁年九月二十六日講于臺北市國父紀念館)
《維摩經六講 第二講《維摩經》與福慧雙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