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来,很容易又一脚踩入另一个陷阱里。所以必须时时警戒自己,避免身陷泥泞,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有一个美国人,结婚之后夫妻常吵架,最后离了婚,他告诉我:「我的太太真不是人,几乎要了我的魂,现在离婚总算解脱了。」我问他:「要不要再结婚?」他说:「当然要,正在找。」我说:「这个太太要你的魂,下个太太可能会要你的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娶了太太,应当尊重她、关怀她、包容她,彼此多沟通,相互信赖,不要彼此计较,相互猜疑,就不会成为丈夫的绊脚石了。
目前台湾的家庭结构是很脆弱的,离婚率是东南亚最高的。学佛的人是不轻易离婚的,不然就如刚才的例子,跳出一个陷阱又踩进另一个陷阱里去了。
当知众生根器有利有钝,各不相同,要用无罣无碍的智慧为他们做不同程度的说法,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法,才是真正的说法,才能对听者有利益。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至涅槃为止,一共说了四十九年的法,说了种种的经典,每一部经典都说是最好的。有人问我:「释迦牟尼佛每次说法,都说这一部经典是最好的。请问究竟那一部经才是最好的?」我回答是:「你认为那一部经现在对你最有用,那一部经就是最好的。至于往后怎么样,就要看你的需求而定了。」读经不是研究学问,以实用实益为着眼。如果以学术思想及历史轨迹来研究佛经,那是另一回事。
这种观念也可用到不同的宗教信仰上,今天早上我收到一位四年前在农禅寺求受皈依的居士给我的一封信,写着:「圣严法师,从此以后请您不要再寄任何通知给我,我已经受洗皈主了,我认为耶和华比释迦牟尼佛对我更有用。」看了这封信我先觉得可惜和遗憾,我未能帮助他从佛法得到安心的利益,除此之外,我只好说:善哉!善哉!他已经得到了他所要的东西,我应该为他祝福。
佛说法的态度,也就是这样子,对不同层级、不同根器、不同情况的人,演说不同的法,这叫随缘说法无所罣碍。我不会认为佛教徒变为基督徒是不光彩的事;就好比我这儿的补品太补了,有的人不能受补,对于养分较少的东西反能接受,能得其所哉也是好的。也有可能他所求的东西我这儿就有,只是他尚不知道。如果有一天他又回来了,我还是会说:「善哉!善哉!他终于发现佛法才是他要的东西了。」佛的慈悲是广大无限的,我们的心应学习着包容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无论他是否为佛教徒,是否皈依三宝,一律给予平等的关怀和慈悲。
大乘佛教不拒绝任何人搭乘大乘列车,大乘就好比是地球那么大的一个盛载物,整个地球是大乘的车子,地球上虽有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如脚踏车、汽车、巴士、邮轮、飞机、火箭等等,每个人可能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但通通是在地球这个大盛载物之上,是在大乘的列车上,所以这位信徒虽然信了基督教,我却认为他还在我们的车子上。佛教是宽宏大量的,连敌人都能包容,何况只是信了不同的宗教。
我们应报佛恩所以不断的弘扬三宝,因为要弘扬三宝所以不断的说法,绝不因有人不接受就不弘法;我们是为自己得到佛法的恩德和利益,欲报佛法的恩,亦称报三宝恩而弘扬佛法;我们是听到佛法而得到利益,所以也以佛法帮助众生来回馈,是故需要说法。
维摩诘居士为何要说:「幻士为幻人说法」?有三层原因:1.真佛不见佛,真佛虽常说法,乃是不用名相,超越语文的。2.化佛说法,所以佛亦幻化非真。3.众生幻生幻死,只要大悟彻底便能突破虚幻生死,进入涅槃,所以听法的众生亦是幻人。
「无说无示」、「无闻无得」,是实证诸法实相即是无相的一切智,即是胜慧,也就是成佛的智慧。诸佛菩萨「为幻人说法」,是为使得如幻的众生「了」知根器的「利钝」。自断烦恼是慧行,广度众生是福行;福慧双修是菩萨道,福慧圆满是佛道。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弟子品第三〉
普施众生是「福」行,不为益损是「慧」行。
凡夫众生对人做了好事之后,总希望获得回馈,种大福希望得大福报,甚至种小福也希望得大福报,一般佛教徒也是如此的。有些人等而下之,更是为了求福而许愿,或为求事业顺利、仕途通达,或为求儿女学业精进,或为全家消灾免难,而在佛、菩萨、神前许愿祈求,如能满愿便去还愿,做某些好事。这等于是先贷款后还钱;幸好佛菩萨慈悲,没有要求以任何物品作为信用抵押,就先给与贷款。这是布施心的第一个层次。
另外也有先做好事,但希望好人有好报,种善因得善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还希望种一粒瓜能得十粒瓜,种一粒豆能得百粒豆。这是第二种层次的人。
有些人是自愿做好事做善事,并且很认真地做,心甘情愿地做,他们做义工不求回馈,以为做义工的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份获得,这种观念在欧美社会已在流行,在我们国内则尚未十分普遍。这是第三层次。
有些人种瓜不为自己,种的瓜是要分享给他人,没想到是为自己,种的时候也不预期有多少收获,收获多福报多大家分,收获少表示大家福报少,一样大家分享。这是第四层次。
另一些人的境界很高了,他们只管用心种瓜,收成之后与大家分享,却不觉得自己做了这些事有什么了不起,心里全然不留痕迹;万一没收获是因缘不成熟,也不觉得有什么大不得了的,把行善布施的过程当作就是修行。只知道这是学佛修菩萨道的人应该走的路,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天人就应勤勤奋奋地努力,尽人应尽的本分,至于有没有回馈、有没有收获,不用计较、不用执着。其实,若以无所求心布施者,皆有大福,心大福也大,尽心尽力行布施修供养,不求大福,不求小福,不考虑个人利益损失,便是菩萨的无相行。能够布施的本身,便是大福德行。这是第五层次。
经文「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就是以上所讲的第五个层次。
一般人不容易一下子就到达第五个层次,不过至少应做到第三或第四层,请诸位试试看。如果老是停留在第一个层次的话,等于没来听经,第二层次则是听经没听懂,第三层次表示已经在学习了,第四个层次、第五个层次是已经是圣者,乃至已到达佛果的程度。
三、修福修慧的层次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佛国品第一〉
「直心」、「深心」、「意调伏」是初机智慧;「回向」、「方便」、「成就众生」、「佛土净」是无尽福田;「说法净」、「智慧净」、「心净」、「一切功德净」是究竟智慧。这一节经文在讲修行的种种层次。菩萨首先要有直心,「直心」是诚恳正直无扭曲的心,对三宝有真诚的信心,乃至于对每一众生皆能成佛有信心,对任何众生都不失望。有了信心之后,就会产生度众生的种种方便善巧的行为,包括福行和慧行;开始修福修慧之后,其修行的工夫越深,信心便越坚固,体会也越恳切,叫作「深心」;体会越来越深,信心越来越坚固,烦恼自然越来越少,这叫「调伏」;凡夫的心通常是心猿意马、妄想纷飞,没有办法控制,这叫不调伏,要使自己的心能够善念不起、恶念不生,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调伏的过程是从有善有恶、知善知恶、行善去恶,慢慢地调,首先要驾御自己的心,只有善念没有恶念,然后再做到不思善、不思恶,善念不起恶念不生。随其调伏的功能,就能照着自己对佛法的体验和认识而向他人宣说。
我小时候住在非常偏僻的乡下,从未见过也未吃过香蕉,有一次我哥哥从上海带来一串香蕉,已经烂熟得皮都差不多黑了大半,不够全家一人分一条,因为我最小,所以分到一条,尝了一口觉得真是从未享受过的人间美味,心想学校里的同学们肯定没吃过,就再也舍不得吃,拿到学校每个同学舔一口,让同班的每个人都尝到了香蕉的味道。后来我知道佛法对自己有用,佛法这么好,我以同样的心态,认为别人也会需要,便不断地将佛法传播给需要它的人,直到今天。这就是调伏自己,便要如说修行。
「随如说行则能回向」,当在如说修行之后,还要能够不居功德,那就应当回向。回向是自己所做的功德,要分享给他人,这点很少人能够打内心起做得到,虽然有人做了却不是那般恳切的。譬如自己带头做了某件事之后,总不忘告诉别人这是我做的、我促成的、我建议的、我……。很多很有名的人物,也都无可避免,总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所做的种种好事。但这是不公平的,一件事的成就是由很多人共同努力而成,不是一人之力能单独完成的。
当自己完成了一项工作的功德,不应沾沾自喜地以为仅是自己个人的成就,要认为这是社会环境及所有相关的人员共同努力促成的,自己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若无大家的支持、相应与合作,个人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现在有很多人已有这样的认知,但心里依旧认为自己投注的财力、体力、心力、时间是最大的因素,心想:「如果没有我怎可能成功?」在现实社会中,这是正常的想法,不过与回向的道理不甚相应。
作为菩萨行者,要懂得回向,要相信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大家共同的成就,因有众人才有个人的成就,因此要心存感谢。例如今晚大家慈悲来听讲,我才有演讲的因缘,所以我当感谢各位的功德成就;站在你们诸位听众菩萨的立场,也当感谢今晚的演讲因…
《维摩经六讲 第二讲《维摩经》与福慧双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