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经六讲 第二讲《维摩经》与福慧双修▪P2

  ..续本文上一页业家用他们的智慧、资本经营事业,创造我们国民的就业机会,一个人就业等于一个家庭得到救济。一千人的公司或工厂等于照顾了一千个家庭,每个家庭至少有二、三个人,那么至少有二、三千人因这个公司或工厂而得到生活之依靠。我们帮助人与其直接给他财物,不如给他工作机会帮助他独立,凭一己之劳力赚取生活所需,就如俗话说「给他米吃,不如教会他种稻」,自己会种植就永远不愁没饭吃了。帮助贫民能够安居乐业,才是救济贫民最好的办法,才是真正大富长者之行为。我个人非常佩服企业家们,不论他们自己承不承认,我认为他们就是长者居士、菩萨行者,但要加上修学佛法,也要劝勉跟他们相关的大众,一齐来学佛。

  

  维摩诘居士虽然资财无量,都是用来救济贫民,自己则自奉甚俭,持戒清净,丝毫不挥霍。我认识很多大富长者,有好多位也是非常节俭,比如今天早上来看我的一位董事长,在谈话过程中,我告诉他:「以你的穿著,即使开着好车,不知道的人会以为你是司机不是老板。」这种人不奢靡享受,生活淡泊,也可以说是持戒的美德。一个有头脑经营大事业的人,有很多钱,尚能乐善好施,勤俭自持,便是在家的菩萨形态。有一种人,收入很多,却是刻薄他人,也不让自己享受,这就是守财奴而不是大富长者了。如果有钱而只顾自己不照顾贫民,那是富而不仁,也不是大富长者。

  

  我听说现在大陆上有很多本来是很穷的人,因以个体户的方式,做生意赚了点钱,就吃喝穿用,都奢侈了起来,这叫暴发户、穷骚包,虽然有钱,不知节俭,不知布施,当然不是大富长者。

  

  一个能自我爱惜、自我检点的人,必定也是一个非常精进努力修行的人,他的心情,经常是处在非常安静稳定的状况中,甚至于根本没有什么冲动,没有杂念妄想,那便是有了智慧的人;他就能对无知者给予智慧,对懈怠者给他精进,对有妄想很多的人给他安定,使那些不容易接受教育与训练的人,虚心地来接受种种的道德训练,使常发脾气的人能够忍耐。这便是维摩诘居士所做的种种工作。实际上任何一位在家居士,都可以学习着维摩诘的心行,来做修行福慧、普度众生的工作。

  

  二、从有到空的福慧双修

  

  大家都知道,佛法是讲空的,但须知空一定是从有而来,空是学佛的目标,空的基础则是「有」,没有「有」怎么可能有「空」?必定先「有」才能「空」。好比说一个人要出家,他现在一定有家,才有家可出,如果没有家怎能叫出家?

  

  就是智慧也好、福报也好,也都要先「有」,在有了福报、有了智慧之后,再把福报与智慧的观念放下,也把自以为拥有福报、拥有智慧的占有感放下来,那才是真正修学佛法的目标,那便是空。

  

  而经文中记载维摩诘居士: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方便品第二〉

  

  维摩诘居士「游诸四衢,饶益众生」,所谓四衢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是车水马龙的繁华市区,来来往往的人非常的多,就像现在东京的银座和新宿、纽约的时报广场、台北市的西门町。菩萨要到人口聚散的公共场合去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是描述维摩诘居士行菩萨道利益众生,使众生有福、有慧,离苦得乐。他是怎样利益众生的呢?他有无量方便化无数身分,例如:

  

  若在居士群中,即被居士大众之所尊敬,使得居士们因此而断其贪求执着。

  

  居士是居家修学佛法之士,凡是有家庭的人,不论结婚与否统称为居士,男的叫男居士,女的叫女居士。有人说没结婚的人应该和出家人一样,但是住在家里不住寺院不能叫出家;又有人说在家人住在家里有儿有女,出家人住在庙里有徒弟徒孙不也等于家吗?但一个是彼此牵挂、互相纠缠的俗家,一个是共修道业、共同弘化的僧家,截然不同的。出家人是依僧而住,依师学法,随佛出家。我的弟子们在求度出家时,我都是这么说的,他们是随佛出家不是跟我出家。出家是无私人家庭的,乃以如来的家业为家,如来的家业是要勤修戒定慧,要弘扬佛法僧;弘法利生是我们的家业,而不是以储蓄财产、占有名位、生儿育女为家业。

  

  维摩诘居士在居士群中受到尊敬,因他能够影响居士们断除贪欲的执着。他自己现身说法,以居士身,拥有财产、拥有家属,但他不是享受财产与家属,也没有占有财产与家属,只有用财富照顾家属、关怀社会。

  

  身为居士而能够没有贪着,没有私欲,没有舍不得,是难得的菩萨行。普通的居士们,在听闻佛法的时候,可能会想自己也能做得到,一旦临到自己头上时,恐怕就难以做到了,所以要学习维摩诘居士,能够学习就会有福有慧,不想学习那就会烦恼多多了!

  

  若处身于大臣群中,即被全体大臣尊敬,并教他们如何以正法治理国政。

  

  大臣就是高阶的官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现在称官员为公仆,用他们自己的施政理念和方法来为许多人民服务。如果为官者的施政理念有偏差,施政方法举棋不定,人民就要倒楣了;如果他的理念好,方法好,人民就有幸福。正所谓「身在公门好行善」。

  

  居士做了高官,就在官员之中受人尊敬,一定也能受到人民的尊敬,自然而然,就会风行草偃,他便可用正确正信的佛法来影响他的同僚,利益人民。

  

  我们现在台湾有位清廉而又受人尊敬的高阶官员,他是一位佛教徒,很多人对他有很好的口碑,当大家都在争财产的今天,他却把自家的住宅及祖先的墓园都捐给了国家。我想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做官的话都会是清官好官。我们不能奢望所有的大官都成为佛教徒,但希望所有的官员都能以正法行德政。不是佛教徒的官员,如果他们的施政方针及行政理念,跟佛法的智慧与慈悲相应,也会是好官。居士若在当老百姓的时候,一定受到全乡民众的尊敬,成为乡贤父老,因此而使民众一齐来推动各种福利事业。

  

  一般老百姓称为庶民,居士若能受到广大民众的尊敬,就能以自己的人格道德影响他人。其实如果你在兄弟姊妹中受到尊敬,也会影响他们的思想、信仰和性格;在任何角落、任何环境里,你如能受他人的尊敬,均能发挥影响力的。

  

  我们不是叫别人来尊敬自己,而是先要健全自己,奉献出自己去关怀别人,才可能被人尊敬,受人尊敬以后才可能影响他人。这也是我一次次提出的理念:要先提升自己的品格,才能建设人间净土。诸位一定要掌握这个原则,不是用高压手段来逼迫别人的尊敬,而是用真诚的心行来感动别人,获得尊敬。

  

  若生于梵天,便受梵天大众所尊敬,因此有机会使得大梵天人,都来修学开发殊胜的佛慧。

  

  梵天是色界的初禅天。凡夫世界一共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梵天是属于色界,色界里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初禅天有三个层次: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梵众是梵天界的人民,梵辅是梵天界的官员,大梵天是梵天王,梵天中最尊贵崇高的是梵天王。做了梵天王,能用佛法的智慧来训勉告诫梵天上所有的一切天人。因为梵天虽有福报,但没有「无我」的智慧,因此告诉他们要放弃自我才能有殊胜的智慧。

  

  时维摩诘来谓我(目犍连)言:「……,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罣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弟子品第三〉

  

  「无说无示」、「无闻无得」是胜慧行,「为幻人说法」、「了」知「利钝」是胜福行。

  

  真正的说法,一定是无说无示;而真正的听法,一定是无闻无得。「说」是说法,「示」是表示、显示,演说给大家听,使大家理解的意思。真正说法的人,是没有东西好说,也没有东西可以告诉人;而真正听法的人,也是没有东西可以听到、得到,这两句话颇为难懂。譬如我说法,似乎是有法可说,诸位也是有法可听;我说法之后,如认为自己说了一定的法,诸位也认为听到了一定的法,那就不是真正的说法和听法。

  

  真实的法是无法说明的,凡是能用语言表现、耳朵听闻的,都属于符号,都是间接又间接的一种表达,不是真实的佛法。现在说一个简单的比喻:我这杯子里装的是开水,我说有半杯、蛮烫的,并且喝了一些;这半杯究竟是多大的半杯?有多烫?什么味道?喝了多少?无论我描述得多么详尽,你们都很难了解得十分清楚,你们的了解必定与实际状况有差距。这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定要身历其境亲自体验,才能知道真相。但是即便实地去体验物质现象,也还是幻相,仍不见得就能体悟到实相。

  

  有人初次见到我,就说认识我,我活了几十年连自己都不全认识自己,他一见面就认识我,怎么可能呢?连昨天的眉毛都与今天的不一样,可能又少黑了几根或多白了几根,我们有几人识得自己?遑论别人了。

  

  虽然用语言表达的诸法现象,不是真实的法,但是不用语言表达也是不行,否则不说不听,你们也就不可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先说有法,然后说无法,无法表示「有相皆妄」。因此要「无闻无得」,听了以后不要以为真正听到了法,但作为入门的参考是必要的。

  

  「譬如幻士(魔术家)为幻人说法」,就像魔术师为那些他自己变化出来的人说法,他说的是不需要说的法,那些他变化出来的人也根本不需要听他的法;这个比喻是说明我们说法跟听法的人要做如此想,否则执着于所说和所听的法,将有碍于解脱。

  

  人们常有一个现象,当在掉入一个陷阱后,不管是被别人救起来或是自己爬…

《维摩经六讲 第二讲《维摩经》与福慧双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