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業家用他們的智慧、資本經營事業,創造我們國民的就業機會,一個人就業等于一個家庭得到救濟。一千人的公司或工廠等于照顧了一千個家庭,每個家庭至少有二、叁個人,那麼至少有二、叁千人因這個公司或工廠而得到生活之依靠。我們幫助人與其直接給他財物,不如給他工作機會幫助他獨立,憑一己之勞力賺取生活所需,就如俗話說「給他米吃,不如教會他種稻」,自己會種植就永遠不愁沒飯吃了。幫助貧民能夠安居樂業,才是救濟貧民最好的辦法,才是真正大富長者之行爲。我個人非常佩服企業家們,不論他們自己承不承認,我認爲他們就是長者居士、菩薩行者,但要加上修學佛法,也要勸勉跟他們相關的大衆,一齊來學佛。
維摩诘居士雖然資財無量,都是用來救濟貧民,自己則自奉甚儉,持戒清淨,絲毫不揮霍。我認識很多大富長者,有好多位也是非常節儉,比如今天早上來看我的一位董事長,在談話過程中,我告訴他:「以你的穿著,即使開著好車,不知道的人會以爲你是司機不是老板。」這種人不奢靡享受,生活淡泊,也可以說是持戒的美德。一個有頭腦經營大事業的人,有很多錢,尚能樂善好施,勤儉自持,便是在家的菩薩形態。有一種人,收入很多,卻是刻薄他人,也不讓自己享受,這就是守財奴而不是大富長者了。如果有錢而只顧自己不照顧貧民,那是富而不仁,也不是大富長者。
我聽說現在大陸上有很多本來是很窮的人,因以個體戶的方式,做生意賺了點錢,就吃喝穿用,都奢侈了起來,這叫暴發戶、窮騷包,雖然有錢,不知節儉,不知布施,當然不是大富長者。
一個能自我愛惜、自我檢點的人,必定也是一個非常精進努力修行的人,他的心情,經常是處在非常安靜穩定的狀況中,甚至于根本沒有什麼沖動,沒有雜念妄想,那便是有了智慧的人;他就能對無知者給予智慧,對懈怠者給他精進,對有妄想很多的人給他安定,使那些不容易接受教育與訓練的人,虛心地來接受種種的道德訓練,使常發脾氣的人能夠忍耐。這便是維摩诘居士所做的種種工作。實際上任何一位在家居士,都可以學習著維摩诘的心行,來做修行福慧、普度衆生的工作。
二、從有到空的福慧雙修
大家都知道,佛法是講空的,但須知空一定是從有而來,空是學佛的目標,空的基礎則是「有」,沒有「有」怎麼可能有「空」?必定先「有」才能「空」。好比說一個人要出家,他現在一定有家,才有家可出,如果沒有家怎能叫出家?
就是智慧也好、福報也好,也都要先「有」,在有了福報、有了智慧之後,再把福報與智慧的觀念放下,也把自以爲擁有福報、擁有智慧的占有感放下來,那才是真正修學佛法的目標,那便是空。
而經文中記載維摩诘居士:
「遊諸四衢,饒益衆生。……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方便品第二〉
維摩诘居士「遊諸四衢,饒益衆生」,所謂四衢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是車水馬龍的繁華市區,來來往往的人非常的多,就像現在東京的銀座和新宿、紐約的時報廣場、臺北市的西門町。菩薩要到人口聚散的公共場合去幫助衆生、利益衆生。這是描述維摩诘居士行菩薩道利益衆生,使衆生有福、有慧,離苦得樂。他是怎樣利益衆生的呢?他有無量方便化無數身分,例如:
若在居士群中,即被居士大衆之所尊敬,使得居士們因此而斷其貪求執著。
居士是居家修學佛法之士,凡是有家庭的人,不論結婚與否統稱爲居士,男的叫男居士,女的叫女居士。有人說沒結婚的人應該和出家人一樣,但是住在家裏不住寺院不能叫出家;又有人說在家人住在家裏有兒有女,出家人住在廟裏有徒弟徒孫不也等于家嗎?但一個是彼此牽挂、互相糾纏的俗家,一個是共修道業、共同弘化的僧家,截然不同的。出家人是依僧而住,依師學法,隨佛出家。我的弟子們在求度出家時,我都是這麼說的,他們是隨佛出家不是跟我出家。出家是無私人家庭的,乃以如來的家業爲家,如來的家業是要勤修戒定慧,要弘揚佛法僧;弘法利生是我們的家業,而不是以儲蓄財産、占有名位、生兒育女爲家業。
維摩诘居士在居士群中受到尊敬,因他能夠影響居士們斷除貪欲的執著。他自己現身說法,以居士身,擁有財産、擁有家屬,但他不是享受財産與家屬,也沒有占有財産與家屬,只有用財富照顧家屬、關懷社會。
身爲居士而能夠沒有貪著,沒有私欲,沒有舍不得,是難得的菩薩行。普通的居士們,在聽聞佛法的時候,可能會想自己也能做得到,一旦臨到自己頭上時,恐怕就難以做到了,所以要學習維摩诘居士,能夠學習就會有福有慧,不想學習那就會煩惱多多了!
若處身于大臣群中,即被全體大臣尊敬,並教他們如何以正法治理國政。
大臣就是高階的官員,是爲人民服務的人,現在稱官員爲公仆,用他們自己的施政理念和方法來爲許多人民服務。如果爲官者的施政理念有偏差,施政方法舉棋不定,人民就要倒楣了;如果他的理念好,方法好,人民就有幸福。正所謂「身在公門好行善」。
居士做了高官,就在官員之中受人尊敬,一定也能受到人民的尊敬,自然而然,就會風行草偃,他便可用正確正信的佛法來影響他的同僚,利益人民。
我們現在臺灣有位清廉而又受人尊敬的高階官員,他是一位佛教徒,很多人對他有很好的口碑,當大家都在爭財産的今天,他卻把自家的住宅及祖先的墓園都捐給了國家。我想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做官的話都會是清官好官。我們不能奢望所有的大官都成爲佛教徒,但希望所有的官員都能以正法行德政。不是佛教徒的官員,如果他們的施政方針及行政理念,跟佛法的智慧與慈悲相應,也會是好官。居士若在當老百姓的時候,一定受到全鄉民衆的尊敬,成爲鄉賢父老,因此而使民衆一齊來推動各種福利事業。
一般老百姓稱爲庶民,居士若能受到廣大民衆的尊敬,就能以自己的人格道德影響他人。其實如果你在兄弟姊妹中受到尊敬,也會影響他們的思想、信仰和性格;在任何角落、任何環境裏,你如能受他人的尊敬,均能發揮影響力的。
我們不是叫別人來尊敬自己,而是先要健全自己,奉獻出自己去關懷別人,才可能被人尊敬,受人尊敬以後才可能影響他人。這也是我一次次提出的理念:要先提升自己的品格,才能建設人間淨土。諸位一定要掌握這個原則,不是用高壓手段來逼迫別人的尊敬,而是用真誠的心行來感動別人,獲得尊敬。
若生于梵天,便受梵天大衆所尊敬,因此有機會使得大梵天人,都來修學開發殊勝的佛慧。
梵天是色界的初禅天。凡夫世界一共有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梵天是屬于色界,色界裏有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天。初禅天有叁個層次: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梵衆是梵天界的人民,梵輔是梵天界的官員,大梵天是梵天王,梵天中最尊貴崇高的是梵天王。做了梵天王,能用佛法的智慧來訓勉告誡梵天上所有的一切天人。因爲梵天雖有福報,但沒有「無我」的智慧,因此告訴他們要放棄自我才能有殊勝的智慧。
時維摩诘來謂我(目犍連)言:「……,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爲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爲說法;當了衆生,根有利鈍,善于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贊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叁寶,然後說法。」〈弟子品第叁〉
「無說無示」、「無聞無得」是勝慧行,「爲幻人說法」、「了」知「利鈍」是勝福行。
真正的說法,一定是無說無示;而真正的聽法,一定是無聞無得。「說」是說法,「示」是表示、顯示,演說給大家聽,使大家理解的意思。真正說法的人,是沒有東西好說,也沒有東西可以告訴人;而真正聽法的人,也是沒有東西可以聽到、得到,這兩句話頗爲難懂。譬如我說法,似乎是有法可說,諸位也是有法可聽;我說法之後,如認爲自己說了一定的法,諸位也認爲聽到了一定的法,那就不是真正的說法和聽法。
真實的法是無法說明的,凡是能用語言表現、耳朵聽聞的,都屬于符號,都是間接又間接的一種表達,不是真實的佛法。現在說一個簡單的比喻:我這杯子裏裝的是開水,我說有半杯、蠻燙的,並且喝了一些;這半杯究竟是多大的半杯?有多燙?什麼味道?喝了多少?無論我描述得多麼詳盡,你們都很難了解得十分清楚,你們的了解必定與實際狀況有差距。這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定要身曆其境親自體驗,才能知道真相。但是即便實地去體驗物質現象,也還是幻相,仍不見得就能體悟到實相。
有人初次見到我,就說認識我,我活了幾十年連自己都不全認識自己,他一見面就認識我,怎麼可能呢?連昨天的眉毛都與今天的不一樣,可能又少黑了幾根或多白了幾根,我們有幾人識得自己?遑論別人了。
雖然用語言表達的諸法現象,不是真實的法,但是不用語言表達也是不行,否則不說不聽,你們也就不可能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先說有法,然後說無法,無法表示「有相皆妄」。因此要「無聞無得」,聽了以後不要以爲真正聽到了法,但作爲入門的參考是必要的。
「譬如幻士(魔術家)爲幻人說法」,就像魔術師爲那些他自己變化出來的人說法,他說的是不需要說的法,那些他變化出來的人也根本不需要聽他的法;這個比喻是說明我們說法跟聽法的人要做如此想,否則執著于所說和所聽的法,將有礙于解脫。
人們常有一個現象,當在掉入一個陷阱後,不管是被別人救起來或是自己爬…
《維摩經六講 第二講《維摩經》與福慧雙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