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來,很容易又一腳踩入另一個陷阱裏。所以必須時時警戒自己,避免身陷泥濘,越陷越深,無法自拔。有一個美國人,結婚之後夫妻常吵架,最後離了婚,他告訴我:「我的太太真不是人,幾乎要了我的魂,現在離婚總算解脫了。」我問他:「要不要再結婚?」他說:「當然要,正在找。」我說:「這個太太要你的魂,下個太太可能會要你的命。」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娶了太太,應當尊重她、關懷她、包容她,彼此多溝通,相互信賴,不要彼此計較,相互猜疑,就不會成爲丈夫的絆腳石了。
目前臺灣的家庭結構是很脆弱的,離婚率是東南亞最高的。學佛的人是不輕易離婚的,不然就如剛才的例子,跳出一個陷阱又踩進另一個陷阱裏去了。
當知衆生根器有利有鈍,各不相同,要用無罣無礙的智慧爲他們做不同程度的說法,對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法,才是真正的說法,才能對聽者有利益。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至涅槃爲止,一共說了四十九年的法,說了種種的經典,每一部經典都說是最好的。有人問我:「釋迦牟尼佛每次說法,都說這一部經典是最好的。請問究竟那一部經才是最好的?」我回答是:「你認爲那一部經現在對你最有用,那一部經就是最好的。至于往後怎麼樣,就要看你的需求而定了。」讀經不是研究學問,以實用實益爲著眼。如果以學術思想及曆史軌迹來研究佛經,那是另一回事。
這種觀念也可用到不同的宗教信仰上,今天早上我收到一位四年前在農禅寺求受皈依的居士給我的一封信,寫著:「聖嚴法師,從此以後請您不要再寄任何通知給我,我已經受洗皈主了,我認爲耶和華比釋迦牟尼佛對我更有用。」看了這封信我先覺得可惜和遺憾,我未能幫助他從佛法得到安心的利益,除此之外,我只好說:善哉!善哉!他已經得到了他所要的東西,我應該爲他祝福。
佛說法的態度,也就是這樣子,對不同層級、不同根器、不同情況的人,演說不同的法,這叫隨緣說法無所罣礙。我不會認爲佛教徒變爲基督徒是不光彩的事;就好比我這兒的補品太補了,有的人不能受補,對于養分較少的東西反能接受,能得其所哉也是好的。也有可能他所求的東西我這兒就有,只是他尚不知道。如果有一天他又回來了,我還是會說:「善哉!善哉!他終于發現佛法才是他要的東西了。」佛的慈悲是廣大無限的,我們的心應學習著包容一切衆生,關懷一切衆生,無論他是否爲佛教徒,是否皈依叁寶,一律給予平等的關懷和慈悲。
大乘佛教不拒絕任何人搭乘大乘列車,大乘就好比是地球那麼大的一個盛載物,整個地球是大乘的車子,地球上雖有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如腳踏車、汽車、巴士、郵輪、飛機、火箭等等,每個人可能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但通通是在地球這個大盛載物之上,是在大乘的列車上,所以這位信徒雖然信了基督教,我卻認爲他還在我們的車子上。佛教是寬宏大量的,連敵人都能包容,何況只是信了不同的宗教。
我們應報佛恩所以不斷的弘揚叁寶,因爲要弘揚叁寶所以不斷的說法,絕不因有人不接受就不弘法;我們是爲自己得到佛法的恩德和利益,欲報佛法的恩,亦稱報叁寶恩而弘揚佛法;我們是聽到佛法而得到利益,所以也以佛法幫助衆生來回饋,是故需要說法。
維摩诘居士爲何要說:「幻士爲幻人說法」?有叁層原因:1.真佛不見佛,真佛雖常說法,乃是不用名相,超越語文的。2.化佛說法,所以佛亦幻化非真。3.衆生幻生幻死,只要大悟徹底便能突破虛幻生死,進入涅槃,所以聽法的衆生亦是幻人。
「無說無示」、「無聞無得」,是實證諸法實相即是無相的一切智,即是勝慧,也就是成佛的智慧。諸佛菩薩「爲幻人說法」,是爲使得如幻的衆生「了」知根器的「利鈍」。自斷煩惱是慧行,廣度衆生是福行;福慧雙修是菩薩道,福慧圓滿是佛道。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大迦葉……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爲益、不爲損。是爲正入佛道。」〈弟子品第叁〉
普施衆生是「福」行,不爲益損是「慧」行。
凡夫衆生對人做了好事之後,總希望獲得回饋,種大福希望得大福報,甚至種小福也希望得大福報,一般佛教徒也是如此的。有些人等而下之,更是爲了求福而許願,或爲求事業順利、仕途通達,或爲求兒女學業精進,或爲全家消災免難,而在佛、菩薩、神前許願祈求,如能滿願便去還願,做某些好事。這等于是先貸款後還錢;幸好佛菩薩慈悲,沒有要求以任何物品作爲信用抵押,就先給與貸款。這是布施心的第一個層次。
另外也有先做好事,但希望好人有好報,種善因得善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還希望種一粒瓜能得十粒瓜,種一粒豆能得百粒豆。這是第二種層次的人。
有些人是自願做好事做善事,並且很認真地做,心甘情願地做,他們做義工不求回饋,以爲做義工的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一份獲得,這種觀念在歐美社會已在流行,在我們國內則尚未十分普遍。這是第叁層次。
有些人種瓜不爲自己,種的瓜是要分享給他人,沒想到是爲自己,種的時候也不預期有多少收獲,收獲多福報多大家分,收獲少表示大家福報少,一樣大家分享。這是第四層次。
另一些人的境界很高了,他們只管用心種瓜,收成之後與大家分享,卻不覺得自己做了這些事有什麼了不起,心裏全然不留痕迹;萬一沒收獲是因緣不成熟,也不覺得有什麼大不得了的,把行善布施的過程當作就是修行。只知道這是學佛修菩薩道的人應該走的路,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做一天人就應勤勤奮奮地努力,盡人應盡的本分,至于有沒有回饋、有沒有收獲,不用計較、不用執著。其實,若以無所求心布施者,皆有大福,心大福也大,盡心盡力行布施修供養,不求大福,不求小福,不考慮個人利益損失,便是菩薩的無相行。能夠布施的本身,便是大福德行。這是第五層次。
經文「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爲益、不爲損」,就是以上所講的第五個層次。
一般人不容易一下子就到達第五個層次,不過至少應做到第叁或第四層,請諸位試試看。如果老是停留在第一個層次的話,等于沒來聽經,第二層次則是聽經沒聽懂,第叁層次表示已經在學習了,第四個層次、第五個層次是已經是聖者,乃至已到達佛果的程度。
叁、修福修慧的層次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衆生,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佛國品第一〉
「直心」、「深心」、「意調伏」是初機智慧;「回向」、「方便」、「成就衆生」、「佛土淨」是無盡福田;「說法淨」、「智慧淨」、「心淨」、「一切功德淨」是究竟智慧。這一節經文在講修行的種種層次。菩薩首先要有直心,「直心」是誠懇正直無扭曲的心,對叁寶有真誠的信心,乃至于對每一衆生皆能成佛有信心,對任何衆生都不失望。有了信心之後,就會産生度衆生的種種方便善巧的行爲,包括福行和慧行;開始修福修慧之後,其修行的工夫越深,信心便越堅固,體會也越懇切,叫作「深心」;體會越來越深,信心越來越堅固,煩惱自然越來越少,這叫「調伏」;凡夫的心通常是心猿意馬、妄想紛飛,沒有辦法控製,這叫不調伏,要使自己的心能夠善念不起、惡念不生,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調伏的過程是從有善有惡、知善知惡、行善去惡,慢慢地調,首先要駕禦自己的心,只有善念沒有惡念,然後再做到不思善、不思惡,善念不起惡念不生。隨其調伏的功能,就能照著自己對佛法的體驗和認識而向他人宣說。
我小時候住在非常偏僻的鄉下,從未見過也未吃過香蕉,有一次我哥哥從上海帶來一串香蕉,已經爛熟得皮都差不多黑了大半,不夠全家一人分一條,因爲我最小,所以分到一條,嘗了一口覺得真是從未享受過的人間美味,心想學校裏的同學們肯定沒吃過,就再也舍不得吃,拿到學校每個同學舔一口,讓同班的每個人都嘗到了香蕉的味道。後來我知道佛法對自己有用,佛法這麼好,我以同樣的心態,認爲別人也會需要,便不斷地將佛法傳播給需要它的人,直到今天。這就是調伏自己,便要如說修行。
「隨如說行則能回向」,當在如說修行之後,還要能夠不居功德,那就應當回向。回向是自己所做的功德,要分享給他人,這點很少人能夠打內心起做得到,雖然有人做了卻不是那般懇切的。譬如自己帶頭做了某件事之後,總不忘告訴別人這是我做的、我促成的、我建議的、我……。很多很有名的人物,也都無可避免,總希望別人知道自己所做的種種好事。但這是不公平的,一件事的成就是由很多人共同努力而成,不是一人之力能單獨完成的。
當自己完成了一項工作的功德,不應沾沾自喜地以爲僅是自己個人的成就,要認爲這是社會環境及所有相關的人員共同努力促成的,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而已,若無大家的支持、相應與合作,個人的作用是相當有限的。現在有很多人已有這樣的認知,但心裏依舊認爲自己投注的財力、體力、心力、時間是最大的因素,心想:「如果沒有我怎可能成功?」在現實社會中,這是正常的想法,不過與回向的道理不甚相應。
作爲菩薩行者,要懂得回向,要相信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屬于大家共同的成就,因有衆人才有個人的成就,因此要心存感謝。例如今晚大家慈悲來聽講,我才有演講的因緣,所以我當感謝各位的功德成就;站在你們諸位聽衆菩薩的立場,也當感謝今晚的演講因…
《維摩經六講 第二講《維摩經》與福慧雙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