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经六讲 第二讲《维摩经》与福慧双修

  第二讲《维摩经》与福慧双修

  

  第二讲的讲题是「《维摩经》与福慧双修」。

  

  《维摩经》是极受中国人欢迎的一部经。在佛教里分成好多宗派,其中最有名,在中国流行得最广,时间持续得最久,绵延不绝,直到现在还是以它为主流的,那就是禅宗。

  

  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留下了一部书《六祖坛经》,里边至少有六处引用《维摩经》的经文。(参考拙著《禅与悟》所收〈六祖坛经的思想〉)

  

  有人说《维摩经》是居士佛教的一部经典,因为《维摩经》的主角是一位居士,叫维摩诘长者,他以居士身来为许多的菩萨及当时释迦牟尼佛的比丘、罗汉弟子说法,所有的菩萨及罗汉弟子们,在维摩诘长者面前都相形失色,变成了像是没有智慧的人,而他只是一个居士而已!

  

  因此,有人说《维摩经》应该不是由出家人来讲。其实那是错的,维摩诘菩萨虽现在家居士身,却是一位持戒清净的人,所以在《维摩经》里有这么几句经文: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方便品第二〉

  

  所谓白衣,就是居家修道之士,维摩诘以居士身,却具足了出家人的清净戒律和威仪,所谓「沙门清净律行」,至少已具杀、盗、淫、妄的四根本戒,另有比丘及沙弥的行仪。一般的居士是做不到的,所以这是一位大菩萨,不能以世俗的在家身来看他。他现居士相并不等同一般的在家人;他是身居俗家,行仪如比丘,心出三界外,不着欲界的五欲,不住色界、无色界的世间禅定之乐;他有妻有子,可是常修脱离男女淫欲的梵行,这是菩萨的化现,我们无法想象。他有许多的眷属,但对家眷并不贪恋;常乐独身远离。他也着好衣饰,照常饮食,心中常以禅悦为味。是故《维摩经》并不限于是在家居士的经典,乃是出家、在家菩萨们共同需要,大家宣扬的一部重要大乘经典。

  

  大乘的菩萨是成佛的根本,如果要成佛,必须修两种法门:第一要入世修福报,第二要超脱修智慧。

  

  修福报就是慈悲心,对众生关怀、救济、援助和化导,这一些叫作福行,换言之,修福报就是利益众生。修智慧就是断烦恼,同时也用断烦恼的智慧去协助他人离苦得乐。用智慧来指导自己断除烦恼,也用智慧来指导自己修行福报,成佛之后的佛,是福慧两种功德都已具足圆满的人。

  

  想要提升人的品质,必须修福修慧,有智慧才有能力健全自己的人格,修福的最大功德是使大家都有智慧来健全每一个人的人格,这也就是建设人间净土的着力点。这也就是我们法鼓山的理念,这也是修行佛法的两轮和双轨。福慧并重,如鸟两翼,缺其一便不能飞;两翼强弱不一,就飞不平衡,当然也飞不远了。

  

  诸位听众菩萨们,因为信佛学佛、听闻佛法,所以是有福的人。而听懂佛法减少烦恼,则是有智慧之人。可知能来听闻佛法,便是福慧双运。

  

  我今天在此讲演佛法,也是福慧双修。要讲《维摩经》,自己便需研读《维摩经》、体会《维摩经》,因此也能智慧增长;自己体会之后再来告诉诸位,让大家都能享受到佛法的利益,因此而福德增长。我有这样的机会,固然要感恩三宝,也应当感谢诸位前来听我讲演的善友。

  

  以下从《维摩经》里抄录了与福慧二门相关的经文,分成四节,介绍给诸位,并请指教。

  

  一、修行佛法不出福慧二门

  

  六度万行即是福慧二门: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佛国品第一〉

  

  六度之首是「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分内外,内财是身体,外财是眷属及物品。法是佛法的道理及修持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等烦恼的方法。无畏是以慈悲心,使众生脱离怖畏恐惧。若能于自己修学佛法的同时,也以身示范,做义工,出钱出力出时间来护持三宝,弘扬佛法,救度众生,便是三施并行,自利利人。

  

  「持戒」是不应该做的不要做,应该做的非做不可,包括身、口、意三业,基本原则是五戒十善,细分则有三皈、五戒、八戒,为在家戒;沙弥戒、比丘及比丘尼戒,为出家戒,尚有出家菩萨戒及在家菩萨戒。六度中的持戒,是由约而繁的一切戒。

  

  「忍辱」就相当难了,我们所谓的忍辱是对一些不应该接受到的侮辱、欺负、打击或是莫名其妙的诬蔑毁谤,能够予以容忍谅解。很多人说名誉是第二生命,一旦受到破坏,是非常痛苦而不能忍受的事。可是作为一个佛教徒,作为一个菩萨行者,「忍」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我们是小的折磨要忍,大的冲击也要忍;刺激要忍,诱惑要忍;痛苦要忍,享乐也要忍;失败要忍,成功也要忍。唯有能忍才是最大的福报,不能忍者,好事会变成坏事,小祸会变成大祸,甚至变成杀身灭族亡国之祸。

  

  「忍」并不等于逆来顺受,而是尽可能不要以正面冲突,不要以牙还牙、以暴抑暴,要想办法回避,减少双方的损害到最小程度。柔能克刚,钢刀虽利,用之不当,容易缺口折断;水势很柔,落地之后则无孔不入,你砍它一刀,它断了以后马上又接上。所以最柔的反倒是最强的。

  

  菩萨的力量建立在慈悲,慈悲的精神,并不等于忍辱;面对众生时,若能忍辱,也是慈悲的心怀。慈悲是一种包容、接受、涵盖,能够把所有的人,不论是敌人或亲人,不论相识不相识,全部看作是现在的菩萨、未来的佛。

  

  当你遇到恶人敌人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往往是来加害你的,让你痛苦,而你还能包容他,就叫忍辱,是菩萨行者。忍辱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对方,因为不忍辱必然两败俱伤;忍一时不但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对方,是故忍辱在佛法里是非常的重要,它是一种表现智者风格及仁者心胸的美德。

  

  忍辱的相似名词是退让,并不是懦弱。退让是不直接跟人逞强,改以绕一个弯转走出路来,或是向下挖一个洞开出一条路来,或是往上翻越一座山岭伸展出一条路来,总之是不直接跟他人起冲突,但还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很多人把忍辱当作逆来顺受,这是错误的。我一生之中常是一个失败者,常常遇到鬼挡墙,但我不会向鬼的怀抱闯去,让他抱住跑不掉,我会采取回避的方式,过去就没事了。因此忍辱和精进,也是相辅相成的。

  

  「精进」是努力不懈怠,不借故偷懒,不逃避责任,不畏首畏尾,一旦确定了方向和目标,便全心全力地投入,不畏艰巨,不怕阻挠,不担心失败和挫折,并且越挫越奋,正如儒家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佛法的精进,是成佛之必须,成佛之后,广度众生,也是精进。

  

  「禅定」是一种稳定力、一种安定性、一种相当沈稳和清明的心境。如果我们的心态不稳定,身体的威仪不庄重,必然没有安全感。我们应随时保持身心的稳定,以及待人处世、工作态度的稳定。很多人认为打坐叫作禅定,当然禅坐也是大乘禅法的一种,可是在《六祖坛经》里讲:「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又说:「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智慧」是不用私情及感情等情绪来处理事情,以纯客观的态度和超然的角度来面对我们所遇到的人、事、物。但于一时间不容易很快做到,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人家判断事情、处理问题较容易,因为他人的问题与自己无关,处理错了也没关系;自己的问题就难了,常因考虑到切身的利害关系而手足无措,难以做决定。所以一定要把自我的立场摆下,才能有无私的智慧。

  

  「方便」是用种种方法以便利众生、广度众生,方便众生来接受佛法。方是处方,用种种的处方、观点与作法,来适应时机、适应环境、适应对象,便利众生,得到智慧、增加福报、解脱烦恼,得到真正的自在。

  

  我们法鼓山的护法信众,有一个很好的名称,叫作「万行菩萨」,就是修行六度万行的意思。为什么六度等于万行?凡是种种的方便法门,无数无量的法门,都可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来涵盖统摄,也可以说,用六度做基础纲领可以开展出菩萨道的种种修行法门来。

  

  归纳的结果,布施、持戒、忍辱是福行,禅定与智慧是慧行,精进则兼助福慧两门。布施、持戒、忍辱这三项是属修福报的行为,禅定和智慧是属修智慧的行为,精进则是帮助福慧双修的。我们修福业时要精进,修慧业时也要精进,因此佛教绝对不是消极逃避现实的宗教,佛教是讲求效率和努力的宗教。如果是逃避现实的,怎能修福?倘若是消极的,又如何修慧?所以必须是福慧双修,才是菩萨道和佛道的修行者。

  

  若干佛教徒逃避现实,自修自了,不管人间疾苦,不关心众生的苦厄,这些人必然是不曾了解真正的大乘佛教是什么。过去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佛教徒,所以佛教被误解很深。今天正信的佛教徒越来越多,所以佛教越来越兴盛。目前的社会需要更多正信的佛教徒来提升自己的品质,建设人间的净土。而经文中的维摩诘居士: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方便品第二〉

  

  这一段的经文其实还是在讲六度法门,并说明维摩诘大菩萨在人间度众之行仪。维摩诘菩萨所住之毗耶离城已解释过,是释迦牟尼佛时代印度六大名城之一,他是为了度人而用善巧方便住在毗耶离城。他很有钱,资财无量,富可敌国,是一个大富长者。他用这些财产饶益众生,摄受贫苦大众,救济、帮助以及感化、教育他们。

  

  现代世界是否也有这样的大富长者?有的,现在的大企…

《维摩经六讲 第二讲《维摩经》与福慧双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