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維摩經》與福慧雙修
第二講的講題是「《維摩經》與福慧雙修」。
《維摩經》是極受中國人歡迎的一部經。在佛教裏分成好多宗派,其中最有名,在中國流行得最廣,時間持續得最久,綿延不絕,直到現在還是以它爲主流的,那就是禅宗。
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師留下了一部書《六祖壇經》,裏邊至少有六處引用《維摩經》的經文。(參考拙著《禅與悟》所收〈六祖壇經的思想〉)
有人說《維摩經》是居士佛教的一部經典,因爲《維摩經》的主角是一位居士,叫維摩诘長者,他以居士身來爲許多的菩薩及當時釋迦牟尼佛的比丘、羅漢弟子說法,所有的菩薩及羅漢弟子們,在維摩诘長者面前都相形失色,變成了像是沒有智慧的人,而他只是一個居士而已!
因此,有人說《維摩經》應該不是由出家人來講。其實那是錯的,維摩诘菩薩雖現在家居士身,卻是一位持戒清淨的人,所以在《維摩經》裏有這麼幾句經文:
「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方便品第二〉
所謂白衣,就是居家修道之士,維摩诘以居士身,卻具足了出家人的清淨戒律和威儀,所謂「沙門清淨律行」,至少已具殺、盜、淫、妄的四根本戒,另有比丘及沙彌的行儀。一般的居士是做不到的,所以這是一位大菩薩,不能以世俗的在家身來看他。他現居士相並不等同一般的在家人;他是身居俗家,行儀如比丘,心出叁界外,不著欲界的五欲,不住色界、無色界的世間禅定之樂;他有妻有子,可是常修脫離男女淫欲的梵行,這是菩薩的化現,我們無法想象。他有許多的眷屬,但對家眷並不貪戀;常樂獨身遠離。他也著好衣飾,照常飲食,心中常以禅悅爲味。是故《維摩經》並不限于是在家居士的經典,乃是出家、在家菩薩們共同需要,大家宣揚的一部重要大乘經典。
大乘的菩薩是成佛的根本,如果要成佛,必須修兩種法門:第一要入世修福報,第二要超脫修智慧。
修福報就是慈悲心,對衆生關懷、救濟、援助和化導,這一些叫作福行,換言之,修福報就是利益衆生。修智慧就是斷煩惱,同時也用斷煩惱的智慧去協助他人離苦得樂。用智慧來指導自己斷除煩惱,也用智慧來指導自己修行福報,成佛之後的佛,是福慧兩種功德都已具足圓滿的人。
想要提升人的品質,必須修福修慧,有智慧才有能力健全自己的人格,修福的最大功德是使大家都有智慧來健全每一個人的人格,這也就是建設人間淨土的著力點。這也就是我們法鼓山的理念,這也是修行佛法的兩輪和雙軌。福慧並重,如鳥兩翼,缺其一便不能飛;兩翼強弱不一,就飛不平衡,當然也飛不遠了。
諸位聽衆菩薩們,因爲信佛學佛、聽聞佛法,所以是有福的人。而聽懂佛法減少煩惱,則是有智慧之人。可知能來聽聞佛法,便是福慧雙運。
我今天在此講演佛法,也是福慧雙修。要講《維摩經》,自己便需研讀《維摩經》、體會《維摩經》,因此也能智慧增長;自己體會之後再來告訴諸位,讓大家都能享受到佛法的利益,因此而福德增長。我有這樣的機會,固然要感恩叁寶,也應當感謝諸位前來聽我講演的善友。
以下從《維摩經》裏抄錄了與福慧二門相關的經文,分成四節,介紹給諸位,並請指教。
一、修行佛法不出福慧二門
六度萬行即是福慧二門: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佛國品第一〉
六度之首是「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分內外,內財是身體,外財是眷屬及物品。法是佛法的道理及修持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等煩惱的方法。無畏是以慈悲心,使衆生脫離怖畏恐懼。若能于自己修學佛法的同時,也以身示範,做義工,出錢出力出時間來護持叁寶,弘揚佛法,救度衆生,便是叁施並行,自利利人。
「持戒」是不應該做的不要做,應該做的非做不可,包括身、口、意叁業,基本原則是五戒十善,細分則有叁皈、五戒、八戒,爲在家戒;沙彌戒、比丘及比丘尼戒,爲出家戒,尚有出家菩薩戒及在家菩薩戒。六度中的持戒,是由約而繁的一切戒。
「忍辱」就相當難了,我們所謂的忍辱是對一些不應該接受到的侮辱、欺負、打擊或是莫名其妙的誣蔑毀謗,能夠予以容忍諒解。很多人說名譽是第二生命,一旦受到破壞,是非常痛苦而不能忍受的事。可是作爲一個佛教徒,作爲一個菩薩行者,「忍」卻是非常重要的事,我們是小的折磨要忍,大的沖擊也要忍;刺激要忍,誘惑要忍;痛苦要忍,享樂也要忍;失敗要忍,成功也要忍。唯有能忍才是最大的福報,不能忍者,好事會變成壞事,小禍會變成大禍,甚至變成殺身滅族亡國之禍。
「忍」並不等于逆來順受,而是盡可能不要以正面沖突,不要以牙還牙、以暴抑暴,要想辦法回避,減少雙方的損害到最小程度。柔能克剛,鋼刀雖利,用之不當,容易缺口折斷;水勢很柔,落地之後則無孔不入,你砍它一刀,它斷了以後馬上又接上。所以最柔的反倒是最強的。
菩薩的力量建立在慈悲,慈悲的精神,並不等于忍辱;面對衆生時,若能忍辱,也是慈悲的心懷。慈悲是一種包容、接受、涵蓋,能夠把所有的人,不論是敵人或親人,不論相識不相識,全部看作是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
當你遇到惡人敵人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往往是來加害你的,讓你痛苦,而你還能包容他,就叫忍辱,是菩薩行者。忍辱的目的,不僅是爲了自己,也是爲了對方,因爲不忍辱必然兩敗俱傷;忍一時不但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對方,是故忍辱在佛法裏是非常的重要,它是一種表現智者風格及仁者心胸的美德。
忍辱的相似名詞是退讓,並不是懦弱。退讓是不直接跟人逞強,改以繞一個彎轉走出路來,或是向下挖一個洞開出一條路來,或是往上翻越一座山嶺伸展出一條路來,總之是不直接跟他人起沖突,但還是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很多人把忍辱當作逆來順受,這是錯誤的。我一生之中常是一個失敗者,常常遇到鬼擋牆,但我不會向鬼的懷抱闖去,讓他抱住跑不掉,我會采取回避的方式,過去就沒事了。因此忍辱和精進,也是相輔相成的。
「精進」是努力不懈怠,不借故偷懶,不逃避責任,不畏首畏尾,一旦確定了方向和目標,便全心全力地投入,不畏艱巨,不怕阻撓,不擔心失敗和挫折,並且越挫越奮,正如儒家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佛法的精進,是成佛之必須,成佛之後,廣度衆生,也是精進。
「禅定」是一種穩定力、一種安定性、一種相當沈穩和清明的心境。如果我們的心態不穩定,身體的威儀不莊重,必然沒有安全感。我們應隨時保持身心的穩定,以及待人處世、工作態度的穩定。很多人認爲打坐叫作禅定,當然禅坐也是大乘禅法的一種,可是在《六祖壇經》裏講:「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又說:「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
「智慧」是不用私情及感情等情緒來處理事情,以純客觀的態度和超然的角度來面對我們所遇到的人、事、物。但于一時間不容易很快做到,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爲人家判斷事情、處理問題較容易,因爲他人的問題與自己無關,處理錯了也沒關系;自己的問題就難了,常因考慮到切身的利害關系而手足無措,難以做決定。所以一定要把自我的立場擺下,才能有無私的智慧。
「方便」是用種種方法以便利衆生、廣度衆生,方便衆生來接受佛法。方是處方,用種種的處方、觀點與作法,來適應時機、適應環境、適應對象,便利衆生,得到智慧、增加福報、解脫煩惱,得到真正的自在。
我們法鼓山的護法信衆,有一個很好的名稱,叫作「萬行菩薩」,就是修行六度萬行的意思。爲什麼六度等于萬行?凡是種種的方便法門,無數無量的法門,都可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來涵蓋統攝,也可以說,用六度做基礎綱領可以開展出菩薩道的種種修行法門來。
歸納的結果,布施、持戒、忍辱是福行,禅定與智慧是慧行,精進則兼助福慧兩門。布施、持戒、忍辱這叁項是屬修福報的行爲,禅定和智慧是屬修智慧的行爲,精進則是幫助福慧雙修的。我們修福業時要精進,修慧業時也要精進,因此佛教絕對不是消極逃避現實的宗教,佛教是講求效率和努力的宗教。如果是逃避現實的,怎能修福?倘若是消極的,又如何修慧?所以必須是福慧雙修,才是菩薩道和佛道的修行者。
若幹佛教徒逃避現實,自修自了,不管人間疾苦,不關心衆生的苦厄,這些人必然是不曾了解真正的大乘佛教是什麼。過去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佛教徒,所以佛教被誤解很深。今天正信的佛教徒越來越多,所以佛教越來越興盛。目前的社會需要更多正信的佛教徒來提升自己的品質,建設人間的淨土。而經文中的維摩诘居士: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禅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方便品第二〉
這一段的經文其實還是在講六度法門,並說明維摩诘大菩薩在人間度衆之行儀。維摩诘菩薩所住之毗耶離城已解釋過,是釋迦牟尼佛時代印度六大名城之一,他是爲了度人而用善巧方便住在毗耶離城。他很有錢,資財無量,富可敵國,是一個大富長者。他用這些財産饒益衆生,攝受貧苦大衆,救濟、幫助以及感化、教育他們。
現代世界是否也有這樣的大富長者?有的,現在的大企…
《維摩經六講 第二講《維摩經》與福慧雙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