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叁藏所翻譯的,日本人曾寫過一本羅什叁藏的傳記,已翻譯成中文,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這本書,也可以參考《高僧傳》卷二,以及《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章。
六、本經釋者
中國和印度對《金剛經》的解釋相當多,計有:
*印度有無著菩薩造《金剛般若論》二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叁卷,天親菩薩造《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叁卷。這兩位菩薩都很重視《金剛經》。
無著菩薩是印度非常偉大的一位論師,著有《攝大乘論》,這是唯識宗早期的一部重要論典。天親菩薩則是無著菩薩的親生弟弟,也是唯識宗的大師,寫有《唯識叁十頌》及《唯識二十頌》,後有人釋爲《唯識叁十論》、《唯識二十論》,玄奘大師將其帶回中國,加以綜合整理,翻譯成《成唯識論》。
*中國漢文注《金剛經》者,自晉之僧肇、隋之吉藏,迄於清之俞樾,所著注釋收於《卍續藏經》中者,共四十叁種。
《金剛經》的內容
《金剛經》既難講又容易講,在《大藏經》以及市面上的書籍中,都可以找到許多《金剛經》的注解。過去有人把到清朝爲止,比較有名的注解結集成一本書,書名是《金剛經五十叁家注》,實際數量其實不只五十叁家,尤其到現在又更多了。
《金剛經》是禅宗最重視的一部經,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聽到其中兩句話而開悟的,即使其他宗派的法師們,也都非常重視《金剛經》,因爲這部經的內容深入淺出,非常豐富。
以下分成四個段落來介紹:一、對象;二、全經要義;叁、思辨型式;四、無相離相。
一、對象
當機說法與請法者
經文中與釋迦牟尼佛對話、請法的代表就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尊者是所有大阿羅漢之中,對於空義了解得最透徹的一位。
有一個傳說:須菩提尊者出生的時候,家裏所有的東西都空了,米缸、水缸、錢財、金銀珠寶,所有的一切都不見了,這是預言他成爲佛弟子之後,會對空的道理了解得最透徹。
大部分的人由於不能接受空的觀念,所以不能學習空掉煩惱、執著,不能空掉自我;因爲不能空,所以就不能得度。
教化的對象
有大比丘、比丘尼、善男子、善女人等,一共有多少人呢?《金剛經》一開始說有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到了最後一段,經文又說:「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這些都是當時聽《金剛經》的聽衆,就像現在來聽我講經的大衆一樣,除了我們眼睛看得到的人之外,也有天人、阿修羅,只是我們看不到罷了。
教化的目的
釋迦牟尼佛爲什麽要講這部經,他的目的爲何?
是爲了使聽者都能夠發無上菩提心,也就是《金剛經》裏所說的「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但是發無上菩提心,也希望所有的人最後都能得到無上的菩提正果,就是成佛。
二、全經要義
《金剛經》全經的要義是什麽呢?就是:心有所住,即離無上菩提之心;心能降伏,即是無上菩提之心。
《金剛經》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發無上菩提心,成無上菩提果,如何發?如何成?必得先將心降伏;如何降伏?必須心無所住。
「心無所住」,住的意思是執著,心裏有罣礙、很在乎,如果心頭不牽不挂,就叫「不住」。
例如,有人稱贊你很聰明、很能幹,或者說:「你真有善根,會到農禅寺來聽經聞法,真是不容易!」你聽了以後,若是心裏覺得很高興,這就是「心有所住」。
反過來看,如果有人說:「你這個人真沒出息,這麽聰明,怎麽也這麽迷信,跑到農禅寺聽什麽《金剛經》?」你會有什麽反應?你是不是會回答:「有善根、有福德的人,才能聽到《金剛經》,因爲你愚蠢才會這樣罵我。」這也是「心有所住」。
不過,想要達到「心無所住」的境界,的確很不容易。以下舉經文中的叁段,來進一步說明。
1.「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前一句是須菩提尊者所問的,意思是:我們的心都有煩惱、執著,請問世尊,究竟有什麽辦法能夠降伏這個有住的心,使它不會隨時受環境影響而起煩惱呢?
後面那句是釋迦牟尼佛回答他:菩薩在行布施、做好事的時候,不能起執著,如此便能降伏煩惱心,就可以達到「心無所住」的目的。
煩惱和執著,都是我們和外在的人或衆生、環境接觸以後才産生的,想要不起煩惱,就不能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當成真實不變的;但若僅止於此,認爲反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是假的、不實在的、無常的,就不和外界環境有任何接觸,這會變得很消極,這樣也不對,這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
真正的菩薩行者,會與他人保持接觸,但是不會把這些關系牢牢地牽挂在心上,這才是真工夫。
一般而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有取有舍的,但是菩薩以布施來度衆生,他們是只舍不取的。布施什麽?不僅僅是錢財,還包括佛法及無畏布施,而且布施之後,心裏不會一再念著我布施了多少東西、做了多少功德,或是已經度了多少人,這就是「無住」,也就是「叁輪體空」。
真正的布施要做到「叁輪體空」,那就是:沒有布施的人、沒有受布施的人、也沒有布施的東西。
「輪」指的是不斷地運作:有布施的行爲、受布施的行爲,以及布施的東西;這樣的運作一定要不停地進行,但是叁輪雖然不停地運作,卻不要以爲有一個真正、實在的我在做。
我曾經遇到一位大居士,他告訴我,他已經做到「叁輪體空」了,我問他:「你是怎樣做到叁輪體空的呢?」他的回答是:「我某年某月對某些人做了某一件事,現在我已經把它忘掉了。」這真的是「叁輪體空」嗎?-當然不是。
2.「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一段是《金剛經》精要中的精要。在農禅寺庭院的照壁上有兩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聽到這兩句話開悟的。
整段話的意思是:有大功德的菩薩們,應該要有智慧心、清淨心,做了布施功德之後,心裏不要想到有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如能不執著,便能生智慧心,也就是無住的心。
什麽叫作「六塵」,那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色」,是經由眼睛所見到的現象,包括顔色和形像;耳朵聽到是「聲」音;鼻子嗅到的是「香」,這包括香味和臭味,如同英文的smell一樣,因爲無法用一個單獨的中文字表達,所以翻譯爲「香」;舌頭嚐到的是「味」;身體四肢所接觸到的物質或氣溫是「觸」;「法」則是我們的思想、語言、文字、符號和記憶,這些都稱作「法」。
當我們的六根接觸外境時便會産生種種反應,面對這些反應,心中不受影響,不留下任何痕迹,這就是「無住」。
洞山良價禅師曾經形容他的心境,如空中的鳥迹,飛鳥經過空中以後,並不會留下足印,或是任何的影迹,就像這位禅師的心,接觸到任何事物之後,什麽東西也不留下,還是保持著像虛空那樣的坦蕩、明白。要做到這種程度是很難的,而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這不是說失去記憶,而是心無所執著。
有句成語:「余音繞梁,叁日不絕於耳。」這聲音究竟是在梁上繞,還是在心裏繞?如果是在梁上繞,那麽應該可以將它錄下來,當然不是!它是在心裏繞,所以雖然感覺上還聽得到歌聲,事實上這是心裏的一種執著、一種貪戀,如此一來,心住於聲,才會有「余音繞梁叁日」的感覺;如果不住於聲,那麽雖然聽是聽了,但是聽過以後,心裏也不會留下痕迹,這就是不住聲。
因此,如果心如虛空,任何事情經過以後,心裏不留痕迹,心中不罣礙,沒有煩惱,就是「無住」。
至於「生心」,怎麽生法呢?曾經有人告訴我,說他修行工夫很好,心已經非常清淨,我問他是如何清淨法?他說:「我打坐的時候,聽不到聲音,也看不到東西,什麽也不知道,所以我的心非常清淨,很自由,很自在。」
我又問他:「木頭、石頭、樹木、花草,它們看不到、聽不到,是不是也很清淨呢?」
他想一想之後回答我說:「不對啊!我是人,不是礦物、植物。」
這一類的人,自以爲入定了,所以心很清淨。其實這種定,在禅宗裏稱爲「冷水泡石頭」,即使泡得時間再久,石頭還是石頭。
禅宗強調智慧,《金剛經》講的便是般若智慧,所以「無住」並不等於是無知無覺,而是不執著、無罣礙、自由自在。無住的心不但能夠照常運作,而且它的功能和反應遠比一般心中有執著、有煩惱的人,還要更清楚、更活潑。
那麽,我們要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呢?有兩種方式:第一是頓悟,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話,馬上言下大悟;第二是從鏈心開始,修習「觀」的方法,凡是修「觀」的方法,都屬於觀照般若的一種。
3.「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這一段是前面兩段的重複說明,再一次告訴我們:想成佛、發菩提心的人,應該先知道什麽叫作「住」。「住」就是我們的煩惱心、執著心,了解這個煩惱心之後,經典便告訴我們如何降伏它。因此下面接著告訴我們:「當生如是心……。」心還是要有,但是要生什麽樣的心呢?生智慧心,以智慧心行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從生死的此岸,到達不生不死的彼岸,這就叫作「滅度」。
「滅」就是滅苦,「度」是超度的意思,使得一切衆生的苦滅了,得到超度,超度一切衆生之後,心中不會念念不忘是否超度了任何一個衆生,這就是「無住」,也叫作「不住」。
早期我到美國弘法時,發現美國人有一種風氣,就是做義工(volunteer),…
《法鼓全集第七輯第二冊之一金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