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鼓全集第七辑第二册之一金刚经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什三藏所翻译的,日本人曾写过一本罗什三藏的传记,已翻译成中文,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这本书,也可以参考《高僧传》卷二,以及《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章。

  六、本经释者

  中国和印度对《金刚经》的解释相当多,计有:

  *印度有无著菩萨造《金刚般若论》二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天亲菩萨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这两位菩萨都很重视《金刚经》。

  无著菩萨是印度非常伟大的一位论师,着有《摄大乘论》,这是唯识宗早期的一部重要论典。天亲菩萨则是无著菩萨的亲生弟弟,也是唯识宗的大师,写有《唯识三十颂》及《唯识二十颂》,後有人释为《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玄奘大师将其带回中国,加以综合整理,翻译成《成唯识论》。

  *中国汉文注《金刚经》者,自晋之僧肇、隋之吉藏,迄於清之俞樾,所着注释收於《卍续藏经》中者,共四十三种。

  《金刚经》的内容

  《金刚经》既难讲又容易讲,在《大藏经》以及市面上的书籍中,都可以找到许多《金刚经》的注解。过去有人把到清朝为止,比较有名的注解结集成一本书,书名是《金刚经五十三家注》,实际数量其实不只五十三家,尤其到现在又更多了。

  《金刚经》是禅宗最重视的一部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到其中两句话而开悟的,即使其他宗派的法师们,也都非常重视《金刚经》,因为这部经的内容深入浅出,非常丰富。

  以下分成四个段落来介绍:一、对象;二、全经要义;三、思辨型式;四、无相离相。

  一、对象

  当机说法与请法者

  经文中与释迦牟尼佛对话、请法的代表就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是所有大阿罗汉之中,对於空义了解得最透彻的一位。

  有一个传说:须菩提尊者出生的时候,家里所有的东西都空了,米缸、水缸、钱财、金银珠宝,所有的一切都不见了,这是预言他成为佛弟子之後,会对空的道理了解得最透彻。

  大部分的人由於不能接受空的观念,所以不能学习空掉烦恼、执着,不能空掉自我;因为不能空,所以就不能得度。

  教化的对象

  有大比丘、比丘尼、善男子、善女人等,一共有多少人呢?《金刚经》一开始说有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到了最後一段,经文又说:「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这些都是当时听《金刚经》的听众,就像现在来听我讲经的大众一样,除了我们眼睛看得到的人之外,也有天人、阿修罗,只是我们看不到罢了。

  教化的目的

  释迦牟尼佛为什麽要讲这部经,他的目的为何?

  是为了使听者都能够发无上菩提心,也就是《金刚经》里所说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但是发无上菩提心,也希望所有的人最後都能得到无上的菩提正果,就是成佛。

  二、全经要义

  《金刚经》全经的要义是什麽呢?就是:心有所住,即离无上菩提之心;心能降伏,即是无上菩提之心。

  《金刚经》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发无上菩提心,成无上菩提果,如何发?如何成?必得先将心降伏;如何降伏?必须心无所住。

  「心无所住」,住的意思是执着,心里有罣碍、很在乎,如果心头不牵不挂,就叫「不住」。

  例如,有人称赞你很聪明、很能干,或者说:「你真有善根,会到农禅寺来听经闻法,真是不容易!」你听了以後,若是心里觉得很高兴,这就是「心有所住」。

  反过来看,如果有人说:「你这个人真没出息,这麽聪明,怎麽也这麽迷信,跑到农禅寺听什麽《金刚经》?」你会有什麽反应?你是不是会回答:「有善根、有福德的人,才能听到《金刚经》,因为你愚蠢才会这样骂我。」这也是「心有所住」。

  不过,想要达到「心无所住」的境界,的确很不容易。以下举经文中的三段,来进一步说明。

  1.「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

  前一句是须菩提尊者所问的,意思是:我们的心都有烦恼、执着,请问世尊,究竟有什麽办法能够降伏这个有住的心,使它不会随时受环境影响而起烦恼呢?

  後面那句是释迦牟尼佛回答他:菩萨在行布施、做好事的时候,不能起执着,如此便能降伏烦恼心,就可以达到「心无所住」的目的。

  烦恼和执着,都是我们和外在的人或众生、环境接触以後才产生的,想要不起烦恼,就不能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当成真实不变的;但若仅止於此,认为反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是假的、不实在的、无常的,就不和外界环境有任何接触,这会变得很消极,这样也不对,这不是真正的菩萨行者。

  真正的菩萨行者,会与他人保持接触,但是不会把这些关系牢牢地牵挂在心上,这才是真工夫。

  一般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有取有舍的,但是菩萨以布施来度众生,他们是只舍不取的。布施什麽?不仅仅是钱财,还包括佛法及无畏布施,而且布施之後,心里不会一再念着我布施了多少东西、做了多少功德,或是已经度了多少人,这就是「无住」,也就是「三轮体空」。

  真正的布施要做到「三轮体空」,那就是:没有布施的人、没有受布施的人、也没有布施的东西。

  「轮」指的是不断地运作:有布施的行为、受布施的行为,以及布施的东西;这样的运作一定要不停地进行,但是三轮虽然不停地运作,却不要以为有一个真正、实在的我在做。

  我曾经遇到一位大居士,他告诉我,他已经做到「三轮体空」了,我问他:「你是怎样做到三轮体空的呢?」他的回答是:「我某年某月对某些人做了某一件事,现在我已经把它忘掉了。」这真的是「三轮体空」吗?-当然不是。

  2.「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一段是《金刚经》精要中的精要。在农禅寺庭院的照壁上有两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到这两句话开悟的。

  整段话的意思是:有大功德的菩萨们,应该要有智慧心、清净心,做了布施功德之後,心里不要想到有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如能不执着,便能生智慧心,也就是无住的心。

  什麽叫作「六尘」,那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色」,是经由眼睛所见到的现象,包括颜色和形像;耳朵听到是「声」音;鼻子嗅到的是「香」,这包括香味和臭味,如同英文的smell一样,因为无法用一个单独的中文字表达,所以翻译为「香」;舌头嚐到的是「味」;身体四肢所接触到的物质或气温是「触」;「法」则是我们的思想、语言、文字、符号和记忆,这些都称作「法」。

  当我们的六根接触外境时便会产生种种反应,面对这些反应,心中不受影响,不留下任何痕迹,这就是「无住」。

  洞山良价禅师曾经形容他的心境,如空中的鸟迹,飞鸟经过空中以後,并不会留下足印,或是任何的影迹,就像这位禅师的心,接触到任何事物之後,什麽东西也不留下,还是保持着像虚空那样的坦荡、明白。要做到这种程度是很难的,而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这不是说失去记忆,而是心无所执着。

  有句成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於耳。」这声音究竟是在梁上绕,还是在心里绕?如果是在梁上绕,那麽应该可以将它录下来,当然不是!它是在心里绕,所以虽然感觉上还听得到歌声,事实上这是心里的一种执着、一种贪恋,如此一来,心住於声,才会有「余音绕梁三日」的感觉;如果不住於声,那麽虽然听是听了,但是听过以後,心里也不会留下痕迹,这就是不住声。

  因此,如果心如虚空,任何事情经过以後,心里不留痕迹,心中不罣碍,没有烦恼,就是「无住」。

  至於「生心」,怎麽生法呢?曾经有人告诉我,说他修行工夫很好,心已经非常清净,我问他是如何清净法?他说:「我打坐的时候,听不到声音,也看不到东西,什麽也不知道,所以我的心非常清净,很自由,很自在。」

  我又问他:「木头、石头、树木、花草,它们看不到、听不到,是不是也很清净呢?」

  他想一想之後回答我说:「不对啊!我是人,不是矿物、植物。」

  这一类的人,自以为入定了,所以心很清净。其实这种定,在禅宗里称为「冷水泡石头」,即使泡得时间再久,石头还是石头。

  禅宗强调智慧,《金刚经》讲的便是般若智慧,所以「无住」并不等於是无知无觉,而是不执着、无罣碍、自由自在。无住的心不但能够照常运作,而且它的功能和反应远比一般心中有执着、有烦恼的人,还要更清楚、更活泼。

  那麽,我们要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有两种方式:第一是顿悟,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话,马上言下大悟;第二是从链心开始,修习「观」的方法,凡是修「观」的方法,都属於观照般若的一种。

  3.「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这一段是前面两段的重复说明,再一次告诉我们:想成佛、发菩提心的人,应该先知道什麽叫作「住」。「住」就是我们的烦恼心、执着心,了解这个烦恼心之後,经典便告诉我们如何降伏它。因此下面接着告诉我们:「当生如是心……。」心还是要有,但是要生什麽样的心呢?生智慧心,以智慧心行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从生死的此岸,到达不生不死的彼岸,这就叫作「灭度」。

  「灭」就是灭苦,「度」是超度的意思,使得一切众生的苦灭了,得到超度,超度一切众生之後,心中不会念念不忘是否超度了任何一个众生,这就是「无住」,也叫作「不住」。

  早期我到美国弘法时,发现美国人有一种风气,就是做义工(volunteer),…

《法鼓全集第七辑第二册之一金刚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