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鼓全集第七辑第二册之一金刚经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那时候台湾还没有形成这种风气;有一次一位美国人来东初禅寺帮忙,累了一整天很辛苦,做完之後,我对他表示感谢,他却回答:「您不要谢我,反过来,应该说谢谢的是我,因为您给我机会做这些事,这是我很乐意做的(my pleasure)。」

  leasure有「喜欢」、「享受」的意思,因此做完以後他没有跑来告诉我:「我曾经为你做了多少义工,你要对我优待一些。」如果这样就是有条件的,不能称为义工。

  这种做义工的心态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无住」,就是为了做义工而做义工,并未想要沽名钓誉,或是想博得别人的赞叹,纯粹就只是为了欢喜、为了高兴而做。做了一天的义工,虽然一身臭汗,仍能高高兴兴地回家,舒舒服服地睡个觉,不会为了做了多少义工而沾沾自喜,这种精神真是可佩。

  三、思辨型式

  四种思辨型式

  凡是读过《金刚经》的人,一定都对其特殊的思辨型式印象深刻,而这部分却也是让很多人最感困惑的。《金刚经》的思辨型式有以下四种:

  *正→反→合:这是一种辨证逻辑,先说正面的,再说反面,最後是正、反合起来说。《金刚经》中有一些这种型式。

   *肯定→否定→肯定:这类型与「是→不是→才是」相同。

   *假有→非有→真有:这是使用佛学名词的思辨型式。

   *有→空→中道:这也是使用佛学名词的思辨型式(非空非有)。

  针对第三种「假有→非有→真有」,「假有」的意思是:一切现象,只要想像的出来,可以用语言、文字、思想加以形容、表达的,都是假的,并不是实有。

  例如,吃饭的「吃」,是真的吃吗?是正在吃呢?或只不过是个字而已?其实「吃」只是个字,是一个代表的说明符号,并不是真正「吃」的本身。

  又例如,喝茶的「茶」,这个字是否就等於真正的茶呢?不是,它只是个名词而已,很多人听到「茶」就知道是茶,可是对从没喝过茶的人来说,任凭你怎麽描述,他还是无法体会,即使你拿一杯茶给他喝,若是没有事先讲明,他可能喝了以後也不知道那就是茶。而实物上的茶,是否就等於名词的「茶」呢?当然也不是!因此不论名词或动词,其作用都只在表达或形容,都只是假借来说明而已。

  除此之外,所有人、事、物,任何可以表现出来的现象,不管是生理现象、物理现象、心理现象,都是暂有的,不是永恒的存在。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或汉高祖,他们曾经拥有的丰功伟业,曾经不可一世的英雄豪气,如今在那里?所以,任何现象都不是永久真实的有,只是暂时的有。

  「假有」之後是「非有」,从「假有」深一层来看,它不是真实的有,所以叫作「非有」,「非有」就不是真的有。

  「非有」很难懂,因为我们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有的,怎麽能说是「非有」呢?事实上,我们的存在既然是假的,假就不是真,假就不是有。以吃饭来作例子,我们吃过饭,消化以後就没有了,所以这是暂时经过,好像是有,但不是真的实有,所以叫作「非有」。

  《金刚经》里的「无相」、《大般若经》与《心经》所讲的「空」,就是「非有」;「非有」才是「真有」,因为「非有」是「空」,「空」是不会变的,才是真的;因为只要是「有」,便不停地在变动,不是真的。

  至於第四类的「有→空→中道(非空非有)」,这就是世俗谛与真谛(第一义谛)。

  何谓「世俗谛」?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世间一切现象,以及世间所有人的观念,都是「有」的,不管是现象有、观念有,或是本体有,全都是「有」。所谓「本体」,我们可以称它为理念,也有人称它是神,这些神我、大我,都是「有」,所以叫作「世俗谛」。

  佛法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佛法认为世间一切法、一切现象都不真实,都是「空」,他们经由分析和实证来强调「空」。分析是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说明;实证则是经验的,是精神的体验,必须经由智慧和禅定才能体会得到。已证阿罗汉果的人,知道世俗的一切现象是「假有」,所以他们强调「空」,也因为如此,他们进入涅槃、寂灭後,在「空」之中,就不愿意再回到世上来度众生。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一个能在理论上或逻辑上理解「空」的人,并不一定已经体验到「空」,所以现在有许多人把佛法当成学问来研究,对佛学知道的不少,也能够为人讲说《金刚经》,但是一旦自己面对是非,或是牵涉到他个人的利害得失,例如,金钱、名誉,特别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亲子间的亲情等,都会不自在。原因是道理上他们是懂了,但是因为没有实证,没有亲自的体验,当外面的环境一变化,马上就会受影响。因此,能懂得一些道理虽然也不错,但是真正的佛法是要能够实证的。

  接下来说明大乘的「真谛」(第一义谛),也就是「中道」。佛法所说的「中道」并不是「中庸之道」,也不是「不在左、不在右」,更不是「我在中间,那一边好,我就往那一边靠」的骑墙道。

  佛法的「中道」是不在空、有之间,非空非有,也可以说就是空。这并不是否定世间所有的一切现象,事实上,它是住於世间而不受世间的现象所困扰、束缚;就像观世音菩萨,住於世间而於世间得自在,所以又称为观自在菩萨。

  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论颂》,所谈的是般若思想的「空」,般若的「空」也就是「中道」,论颂中对「中道」有很清楚的解释:「舍二不执中」,舍两边而不取中间,这才是真正的「中道」,这才是最自由、最自在的。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逻辑思想,都有它自己本身的立场,但是《中观论颂》所说的「中道」的思想,没有所谓的立论、宗旨,没有任何立足点,所以无论以什麽方法辩论,都无法将它击破,因为它就像是虚空一样,没有目标可以攻击,当然也谈不上攻破。

  不仅仅理论上如此,事实经验上也是这样,若是能够经验到没有立场的立场,这就是解脱,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好、最自在的。

  十九个实例

  以上说明《金刚经》的基本思辨型式,接下来自经文中选了十九个例子,只要了解其中一、两个例子,其他的都可以举一反三。

  1.「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如来所说身相」,这是有;「即非身相」,这是非有;「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说如果能够了解到一切的有就是空,一切的假有就是没有,那麽就能见到如来的实相了。

  曾经在一场演讲中有人问我:「佛的面貌是怎麽样?」我回答他:「佛的面貌就是没有面貌,没有面貌就是佛的面貌。」这不是我自己编出来的,而是《金刚经》里所说的。

  经典中说佛有三十二种大人相,这三十二相是为了表达释迦牟尼佛的庄严相,所以是假相、非相,并不是真正的佛。佛的真实法身遍於法界,没有一处不是佛的法身所在,因为没有定相,是无相的,也就是非相,非相才是佛的真正法相。

  曾经有人问云门文偃禅师:「如何是佛」,禅师回答他:「乾屎橛」(乾大便),这听起来很可笑,怎麽可以说佛是乾大便呢?并不是这样!因为佛的法身处处都是,大概当时他正好看到一截乾大便在那里。事实上,不一定是乾大便,任何东西都可以是佛。这麽说来,头发算不算是佛?如果是的话,那麽就抓着头发礼拜好不好?这样是不对的。理念上、观念上虽然如此,但是我们还没有亲见佛的法身,还是要以庄严相为佛的身相。

  2.「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这一段里面其实有两个例子:1.微尘,即非微尘,就是微尘;2.微尘所结合成的世界,说是世界,便是非世界,那就叫作世界。至於有多少微尘呢?有三千大千世界那麽多微尘。

  一个日月系统,也就是一个太阳系,叫作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就是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作大千世界;因为包括了三个「千」,所以一个大千世界也叫作三千大千世界,而一个大千世界便是一尊佛所教化的范围。

  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称为娑婆世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释迦牟尼佛就是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但是不要以为娑婆世界就是地球,否则就太委屈释迦牟尼佛了,事实上整个大千世界都是他教化的区域,我们所见的佛只是他的化身之一,所以有「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之说。

  一个大千世界的微尘是数不清的,无量无数,比恒河沙数还要多得多,但是如来说不要称它为微尘,你把它当作是微尘的话就错了,因为微尘也只是假相,所以那不是微尘;但是这个假相也不能说是没有。不论是一粒微尘、所有微尘,或是像世间那麽多的微尘,都是如此。

  如果能以这样的例子,用这样的型式,来看这个世界的任何现象,我们就能解脱自在。例如,你的太太跟你吵架,等於没有吵架,所以叫作吵架。只要用这种方式、这种逻辑来处理所有的事,不但能减轻很多心理负担,即使想有烦恼也不容易,所以《金刚经》所说的道理很有用。

  3.「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如来相,可是并不是真的如来相;如来显现出三十二相,但并不受限於三十二相。印度的传说中,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释迦牟尼佛出生时就有仙人帮他看相,说他如果不出家,也会成为转轮圣王,虽然後来他出了家、成了佛,还是具足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

  相信很多人都请人看过相,看相的范围很广,有手相、面相、身相,还有听声音的声相、摸骨的骨相等等,究竟被看到的是什麽相?是好相还是坏相?

  其实相随心转,即使是同一个人,当心里高兴的时候,必定相貌开朗;当很痛苦的时候,一定面有晦色,现出倒楣相、晦气相。

  4.「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前面已经说过「无相」、「非相」,「诸相非相」就是「实相」。《心经》有云:「诸法空相」,这个「空相」,就是「实相」,也就是「真如」,就是「…

《法鼓全集第七辑第二册之一金刚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