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鼓全集第七輯第二冊之一金剛經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那時候臺灣還沒有形成這種風氣;有一次一位美國人來東初禅寺幫忙,累了一整天很辛苦,做完之後,我對他表示感謝,他卻回答:「您不要謝我,反過來,應該說謝謝的是我,因爲您給我機會做這些事,這是我很樂意做的(my pleasure)。」

  leasure有「喜歡」、「享受」的意思,因此做完以後他沒有跑來告訴我:「我曾經爲你做了多少義工,你要對我優待一些。」如果這樣就是有條件的,不能稱爲義工。

  這種做義工的心態真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無住」,就是爲了做義工而做義工,並未想要沽名釣譽,或是想博得別人的贊歎,純粹就只是爲了歡喜、爲了高興而做。做了一天的義工,雖然一身臭汗,仍能高高興興地回家,舒舒服服地睡個覺,不會爲了做了多少義工而沾沾自喜,這種精神真是可佩。

  叁、思辨型式

  四種思辨型式

  凡是讀過《金剛經》的人,一定都對其特殊的思辨型式印象深刻,而這部分卻也是讓很多人最感困惑的。《金剛經》的思辨型式有以下四種:

  *正→反→合:這是一種辨證邏輯,先說正面的,再說反面,最後是正、反合起來說。《金剛經》中有一些這種型式。

   *肯定→否定→肯定:這類型與「是→不是→才是」相同。

   *假有→非有→真有:這是使用佛學名詞的思辨型式。

   *有→空→中道:這也是使用佛學名詞的思辨型式(非空非有)。

  針對第叁種「假有→非有→真有」,「假有」的意思是:一切現象,只要想像的出來,可以用語言、文字、思想加以形容、表達的,都是假的,並不是實有。

  例如,吃飯的「吃」,是真的吃嗎?是正在吃呢?或只不過是個字而已?其實「吃」只是個字,是一個代表的說明符號,並不是真正「吃」的本身。

  又例如,喝茶的「茶」,這個字是否就等於真正的茶呢?不是,它只是個名詞而已,很多人聽到「茶」就知道是茶,可是對從沒喝過茶的人來說,任憑你怎麽描述,他還是無法體會,即使你拿一杯茶給他喝,若是沒有事先講明,他可能喝了以後也不知道那就是茶。而實物上的茶,是否就等於名詞的「茶」呢?當然也不是!因此不論名詞或動詞,其作用都只在表達或形容,都只是假借來說明而已。

  除此之外,所有人、事、物,任何可以表現出來的現象,不管是生理現象、物理現象、心理現象,都是暫有的,不是永恒的存在。中國曆史上的秦始皇或漢高祖,他們曾經擁有的豐功偉業,曾經不可一世的英雄豪氣,如今在那裏?所以,任何現象都不是永久真實的有,只是暫時的有。

  「假有」之後是「非有」,從「假有」深一層來看,它不是真實的有,所以叫作「非有」,「非有」就不是真的有。

  「非有」很難懂,因爲我們所見到的一切都是有的,怎麽能說是「非有」呢?事實上,我們的存在既然是假的,假就不是真,假就不是有。以吃飯來作例子,我們吃過飯,消化以後就沒有了,所以這是暫時經過,好像是有,但不是真的實有,所以叫作「非有」。

  《金剛經》裏的「無相」、《大般若經》與《心經》所講的「空」,就是「非有」;「非有」才是「真有」,因爲「非有」是「空」,「空」是不會變的,才是真的;因爲只要是「有」,便不停地在變動,不是真的。

  至於第四類的「有→空→中道(非空非有)」,這就是世俗谛與真谛(第一義谛)。

  何謂「世俗谛」?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世間一切現象,以及世間所有人的觀念,都是「有」的,不管是現象有、觀念有,或是本體有,全都是「有」。所謂「本體」,我們可以稱它爲理念,也有人稱它是神,這些神我、大我,都是「有」,所以叫作「世俗谛」。

  佛法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佛法認爲世間一切法、一切現象都不真實,都是「空」,他們經由分析和實證來強調「空」。分析是從理論上加以解釋、說明;實證則是經驗的,是精神的體驗,必須經由智慧和禅定才能體會得到。已證阿羅漢果的人,知道世俗的一切現象是「假有」,所以他們強調「空」,也因爲如此,他們進入涅槃、寂滅後,在「空」之中,就不願意再回到世上來度衆生。

  有一點要特別注意,一個能在理論上或邏輯上理解「空」的人,並不一定已經體驗到「空」,所以現在有許多人把佛法當成學問來研究,對佛學知道的不少,也能夠爲人講說《金剛經》,但是一旦自己面對是非,或是牽涉到他個人的利害得失,例如,金錢、名譽,特別是男女之間的愛情、親子間的親情等,都會不自在。原因是道理上他們是懂了,但是因爲沒有實證,沒有親自的體驗,當外面的環境一變化,馬上就會受影響。因此,能懂得一些道理雖然也不錯,但是真正的佛法是要能夠實證的。

  接下來說明大乘的「真谛」(第一義谛),也就是「中道」。佛法所說的「中道」並不是「中庸之道」,也不是「不在左、不在右」,更不是「我在中間,那一邊好,我就往那一邊靠」的騎牆道。

  佛法的「中道」是不在空、有之間,非空非有,也可以說就是空。這並不是否定世間所有的一切現象,事實上,它是住於世間而不受世間的現象所困擾、束縛;就像觀世音菩薩,住於世間而於世間得自在,所以又稱爲觀自在菩薩。

  龍樹菩薩所造的《中觀論頌》,所談的是般若思想的「空」,般若的「空」也就是「中道」,論頌中對「中道」有很清楚的解釋:「舍二不執中」,舍兩邊而不取中間,這才是真正的「中道」,這才是最自由、最自在的。

  一般來說,任何一種邏輯思想,都有它自己本身的立場,但是《中觀論頌》所說的「中道」的思想,沒有所謂的立論、宗旨,沒有任何立足點,所以無論以什麽方法辯論,都無法將它擊破,因爲它就像是虛空一樣,沒有目標可以攻擊,當然也談不上攻破。

  不僅僅理論上如此,事實經驗上也是這樣,若是能夠經驗到沒有立場的立場,這就是解脫,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好、最自在的。

  十九個實例

  以上說明《金剛經》的基本思辨型式,接下來自經文中選了十九個例子,只要了解其中一、兩個例子,其他的都可以舉一反叁。

  1.「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來所說身相」,這是有;「即非身相」,這是非有;「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是說如果能夠了解到一切的有就是空,一切的假有就是沒有,那麽就能見到如來的實相了。

  曾經在一場演講中有人問我:「佛的面貌是怎麽樣?」我回答他:「佛的面貌就是沒有面貌,沒有面貌就是佛的面貌。」這不是我自己編出來的,而是《金剛經》裏所說的。

  經典中說佛有叁十二種大人相,這叁十二相是爲了表達釋迦牟尼佛的莊嚴相,所以是假相、非相,並不是真正的佛。佛的真實法身遍於法界,沒有一處不是佛的法身所在,因爲沒有定相,是無相的,也就是非相,非相才是佛的真正法相。

  曾經有人問雲門文偃禅師:「如何是佛」,禅師回答他:「乾屎橛」(乾大便),這聽起來很可笑,怎麽可以說佛是乾大便呢?並不是這樣!因爲佛的法身處處都是,大概當時他正好看到一截乾大便在那裏。事實上,不一定是乾大便,任何東西都可以是佛。這麽說來,頭發算不算是佛?如果是的話,那麽就抓著頭發禮拜好不好?這樣是不對的。理念上、觀念上雖然如此,但是我們還沒有親見佛的法身,還是要以莊嚴相爲佛的身相。

  2.「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這一段裏面其實有兩個例子:1.微塵,即非微塵,就是微塵;2.微塵所結合成的世界,說是世界,便是非世界,那就叫作世界。至於有多少微塵呢?有叁千大千世界那麽多微塵。

  一個日月系統,也就是一個太陽系,叫作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就是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作大千世界;因爲包括了叁個「千」,所以一個大千世界也叫作叁千大千世界,而一個大千世界便是一尊佛所教化的範圍。

  我們這個大千世界稱爲娑婆世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釋迦牟尼佛就是在娑婆世界教化衆生。但是不要以爲娑婆世界就是地球,否則就太委屈釋迦牟尼佛了,事實上整個大千世界都是他教化的區域,我們所見的佛只是他的化身之一,所以有「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之說。

  一個大千世界的微塵是數不清的,無量無數,比恒河沙數還要多得多,但是如來說不要稱它爲微塵,你把它當作是微塵的話就錯了,因爲微塵也只是假相,所以那不是微塵;但是這個假相也不能說是沒有。不論是一粒微塵、所有微塵,或是像世間那麽多的微塵,都是如此。

  如果能以這樣的例子,用這樣的型式,來看這個世界的任何現象,我們就能解脫自在。例如,你的太太跟你吵架,等於沒有吵架,所以叫作吵架。只要用這種方式、這種邏輯來處理所有的事,不但能減輕很多心理負擔,即使想有煩惱也不容易,所以《金剛經》所說的道理很有用。

  3.「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叁十二相是如來相,可是並不是真的如來相;如來顯現出叁十二相,但並不受限於叁十二相。印度的傳說中,轉輪聖王有叁十二相,釋迦牟尼佛出生時就有仙人幫他看相,說他如果不出家,也會成爲轉輪聖王,雖然後來他出了家、成了佛,還是具足轉輪聖王的叁十二相。

  相信很多人都請人看過相,看相的範圍很廣,有手相、面相、身相,還有聽聲音的聲相、摸骨的骨相等等,究竟被看到的是什麽相?是好相還是壞相?

  其實相隨心轉,即使是同一個人,當心裏高興的時候,必定相貌開朗;當很痛苦的時候,一定面有晦色,現出倒楣相、晦氣相。

  4.「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前面已經說過「無相」、「非相」,「諸相非相」就是「實相」。《心經》有雲:「諸法空相」,這個「空相」,就是「實相」,也就是「真如」,就是「…

《法鼓全集第七輯第二冊之一金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