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鼓全集第七輯第二冊之一金剛經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第一義谛」,這裏又把它稱爲「非相」。

  5.「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波羅蜜」是超度、到彼岸的意思,此處的「第一波羅蜜」,就是「實相」,就是「非相」;能夠親自體驗到「實相非相」的這個人,就已經得到超度了,能夠從煩惱的生死苦海而得解脫,而得自由自在、神通廣大。

  事實上「第一波羅蜜」就是智慧,就是六度之中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般若」。但是不可以認爲:「這是第一波羅蜜,我只要這個波羅蜜」,這是執著,是錯的;如果能說「即非第一波羅蜜」,這才是真正的「第一波羅蜜」。

  這一句的思辨型式是:知道有這樣東西,但是不執著實有這樣東西,那才是真正擁有這樣東西。

  所謂的「自由自在」、「神通廣大」,有兩種解釋法:第一,是真正的有神通,能說一得一,說十得十;不用買機票就可以到處旅行,不用花錢就可以得到任何需要的東西,同時也能分身在許多地方出現,這是自由自在、神通的一種。

  但是第二種更重要,這種神通是心的自在。《六祖壇經》中說的很清楚:「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叁世諸佛從中出。」如此便能來也好,去也好,來去都好;生也好,死也好,生死都好;這是來去自由、生死自如,如果能這樣,那可要比神通廣大更自在。

  這種自由,因爲沒有自己主觀的成分在其中,要活就由他活,要死就由他死,這個「他」是誰呢?誰也沒有!沒有自己,也沒有衆生,一切隨緣,因緣要怎麽樣,就怎麽做。當因緣不許可時,如果仍然非做不可,那就會不自在,一定會産生煩惱。佛菩薩們便是隨緣度衆生,自由又自在。

  「隨緣」有兩種:一種是等待因緣,另一種是促成因緣。等待因緣非常消極,促成因緣才是菩薩行。如果怎麽努力都無法促成因緣,那是由於因緣尚未成熟,心中應該仍舊保持自在,不必起煩惱。

  6.「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爲非大身,是名大身。」

  普通人身高八尺,如來身高一丈六尺,比我們高一倍,所以叫作丈六金身。在我們看來這已是大身,但是這個大身是假身,不是真的、絕對的大身,這才是如來大身。

  7.「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所謂莊嚴,是諸佛均以種種功德來莊嚴其淨土。例如,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有兩種莊嚴:依報莊嚴與正報莊嚴。所謂正報莊嚴是指極樂世界裏諸善上人俱會一處,有大阿羅漢,以及不退轉的大菩薩。正因爲佛國淨土中都是這些聖人,所以這些聖人也就莊嚴了佛國淨土。

  至於依報環境中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以及八功德水,微風一吹動,諸寶行樹都會發出微妙的音聲;除此之外,衆鳥也出和雅音,都在念佛、念法、念僧。這都是佛土的莊嚴,但是切勿以爲這些是真實的而執著它,一執著就又成爲煩惱。

  《阿彌陀經》中說得很清楚,這些莊嚴都是阿彌陀佛願力所化現的,並不是真有那些東西。例如,淨土裏沒有惡道,怎麽會有畜牲呢?那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化,不是真的。八功德水,也不是真的有水可以沐浴,這是以八種功德爲水,生長出許多蓮花。凡此種種都不是我們世俗人所以爲的、真實的,而是佛的悲願,以及修行淨土者的功德所感。

  8.「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

  「諸心」,是指許多衆生的種種心相。每一個衆生都有許多心理活動現象,這些都是虛妄的,是煩惱心,既然是妄心,就不是真心;既然不是真心,當然就沒有心;沒有心,才是真心。《六祖壇經》裏講的「無念」,就是智慧,因爲沒有執著,所以能産生種種功能來救濟衆生,這種智慧心,就是真心,就是非心。

  例如,有一個男孩子,死心塌地迷戀著一個心中的美女,他心裏念念不忘的都是這個美女,有其他的女人經過他面前,或是要介紹另一個對象給他,他都無心理會,因爲他心中只有這麽一個人,其他人在他心裏都已不存在。像這種心是真心嗎?當然不是!這是有心、是煩惱心、迷心,他的心已經被一個女人的影子所迷住了,其他的通通不理,這不是智慧心。

  再以照相爲例,一張底片只能照一次,照第二次的話,影像便會重疊而變得模糊;畫畫也是這樣,一張紙只能畫一次,第二次除非重新塗掉再畫,否則便無法著手。

  所以說,有心都不是真心,要「心無所住」,心中無物、無心,那才是真心,能夠如此,就可以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一樣,心中沒有特定對象的衆生,但是任何衆生都在他的心裏。

  9.「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化身的佛有肉身,我們一般人也有肉身,這個肉身就是色身。但是色身在出生之前沒有,死了以後也沒有,只在生與死之間這一階段有,所以說這個色身是假有,而非真有。身體雖然是假的,但還是存在,我們仍然要好好運用它。

  或許有人認爲既然這個身體是假的,是臭皮囊,乾脆死了算了,錯!雖然身體不是真的,但是我們要借假修真,借用這個色身來修行,修布施、修智慧……修六度萬行。

  沒有了身體,就無法修行,所以大家要保重身體,但是也不要執著身體,一執著,煩惱就來了。但是又要保重,又要不執著,究竟應該怎麽辦?-恰到好處就是了。

  10.「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這一句和前面的「如來說叁十二相……」相同,不再多作解釋。

  11.「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如來說法說了四十九年,可是並未真正說了法,因爲真實的法是沒有辦法說的,是不能說的,說出來的法都是語言法,只是一種符號、一種名相,而不是真實的法;真實的法是什麽?是「無相」、是「空」的、是無法可說的,這就是如來說法。

  這如同你告訴別人:「到農禅寺聽聖嚴法師講《金剛經》。」並不等於對方已經聽到了《金剛經》;但是要介紹給別人知道,鼓勵人來聽《金剛經》,就一定要說這句話。所以,介紹的文字,並不就等於事情的本身,只不過,不經過介紹,那件事就沒辦法顯現。

  由此可知,如來所說的法,通通只是方便法,是一種工具而已,但不說法也不行,只要根據佛陀所介紹、說明的去做,就可以親自體驗到真實的法。

  12.「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衆生衆生」意指很多人、許多衆生、一切衆生的意思,這句是說:不要以爲有那麽多的衆生,並且不要執著真正有衆生,那才是衆生。

  這和「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意思相同,要「心無所住」。

  13.「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作爲一位菩薩應有叁個條件,也就是叁種誓願:持一切淨戒、修一切善法、度一切衆生,意思與叁聚淨戒一樣。

  前面已說過度一切衆生,這段談到修一切善法,這已經包括了菩薩叁大類淨戒其中的兩條。修善法之後,不要以爲已修了任何善法,那才是真正的修善法,因爲「心無所住」。

  14.「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凡夫有我的執著,有我就有煩惱。但是不是就真有凡夫這樣東西呢?沒有!如果真的有所謂的凡夫,那麽應該是不變的,現在是凡夫,將來也永遠是凡夫,這才是真的凡夫。但真正的情況是,雖然現在是凡夫,經過努力修行,也可以修成菩薩、修成佛,所以不是固定不變的,只是現在還有煩惱的我,故假名凡夫,不是真的。

  只要能體驗或實證到「空」的道理,就能空去「我執」。所以可知,「我」是假的,既然如此,凡夫也就是暫時,而非永久的。

  15.「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意思是無來無去。這一句應該是:「如來,即非如來,故名如來。」

  「如來」是佛的十種尊號之一,也就是「好像來了」。爲什麽叫作「如來」?因爲對我們學佛的凡夫來說,他是來了;當我們得無生法忍親證法身的時候,佛也好像是來了。但事實上,如來從來沒有離開過,只是未親證法身時,我們見不到如來;親證法身的時候,就體現到了如來。

  又例如,未聽聞過佛法時,我們不相信有如來,信了佛法以後,便相信有如來,如來便來到我們的心中。其實,並不是因爲我們相信,才有如來,不管我們信或不信,證或不證,如來一直都在,本來就在那裏。

  16.「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這段的意思是說,如來說世界是實有,這叫作「一合相」。不論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或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甚至是無量無數的大千世界,都是一個整體,這個全體的世界稱爲「一合相」。

  也就是說一切的物質世界,是一個名相,是一個現象,也是一個整體相,但是這個整體相「即非一合相」,是個假相;不過,這個世界的假相還在,所以把它叫作「一合相」。

  「一合相」可大可小,任何一個範圍都可以是,一粒沙子是一粒沙子的「一合相」,整體的一個人也是「一合相」,甚至一對夫婦、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一合相」。但是不管這個相的大小,都是由許多因素、因緣所湊合起來的,是會變動的,所以「即非一合相」,只是因爲這個假有的現象存在,才把它稱爲「一合相」。

  17.「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這句話很難懂,其實講的就是一個名詞:「我見」。「我見」就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我的觀念、我的判斷等。爲什麽叫作「我的看法」,而不是「別人的看法」?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你還會不會說「我的看法」?不會!一定是有相對另外的人,因爲相對,所以有相吸、相拒等現象。

  「衆生」就是許多的人(有情),繼續活下去的衆生就叫作「壽者」;如果生命短暫,一晃而…

《法鼓全集第七輯第二冊之一金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