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第一义谛」,这里又把它称为「非相」。
5.「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波罗蜜」是超度、到彼岸的意思,此处的「第一波罗蜜」,就是「实相」,就是「非相」;能够亲自体验到「实相非相」的这个人,就已经得到超度了,能够从烦恼的生死苦海而得解脱,而得自由自在、神通广大。
事实上「第一波罗蜜」就是智慧,就是六度之中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般若」。但是不可以认为:「这是第一波罗蜜,我只要这个波罗蜜」,这是执着,是错的;如果能说「即非第一波罗蜜」,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波罗蜜」。
这一句的思辨型式是:知道有这样东西,但是不执着实有这样东西,那才是真正拥有这样东西。
所谓的「自由自在」、「神通广大」,有两种解释法:第一,是真正的有神通,能说一得一,说十得十;不用买机票就可以到处旅行,不用花钱就可以得到任何需要的东西,同时也能分身在许多地方出现,这是自由自在、神通的一种。
但是第二种更重要,这种神通是心的自在。《六祖坛经》中说的很清楚:「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如此便能来也好,去也好,来去都好;生也好,死也好,生死都好;这是来去自由、生死自如,如果能这样,那可要比神通广大更自在。
这种自由,因为没有自己主观的成分在其中,要活就由他活,要死就由他死,这个「他」是谁呢?谁也没有!没有自己,也没有众生,一切随缘,因缘要怎麽样,就怎麽做。当因缘不许可时,如果仍然非做不可,那就会不自在,一定会产生烦恼。佛菩萨们便是随缘度众生,自由又自在。
「随缘」有两种:一种是等待因缘,另一种是促成因缘。等待因缘非常消极,促成因缘才是菩萨行。如果怎麽努力都无法促成因缘,那是由於因缘尚未成熟,心中应该仍旧保持自在,不必起烦恼。
6.「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普通人身高八尺,如来身高一丈六尺,比我们高一倍,所以叫作丈六金身。在我们看来这已是大身,但是这个大身是假身,不是真的、绝对的大身,这才是如来大身。
7.「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所谓庄严,是诸佛均以种种功德来庄严其净土。例如,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两种庄严:依报庄严与正报庄严。所谓正报庄严是指极乐世界里诸善上人俱会一处,有大阿罗汉,以及不退转的大菩萨。正因为佛国净土中都是这些圣人,所以这些圣人也就庄严了佛国净土。
至於依报环境中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以及八功德水,微风一吹动,诸宝行树都会发出微妙的音声;除此之外,众鸟也出和雅音,都在念佛、念法、念僧。这都是佛土的庄严,但是切勿以为这些是真实的而执着它,一执着就又成为烦恼。
《阿弥陀经》中说得很清楚,这些庄严都是阿弥陀佛愿力所化现的,并不是真有那些东西。例如,净土里没有恶道,怎麽会有畜牲呢?那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化,不是真的。八功德水,也不是真的有水可以沐浴,这是以八种功德为水,生长出许多莲花。凡此种种都不是我们世俗人所以为的、真实的,而是佛的悲愿,以及修行净土者的功德所感。
8.「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诸心」,是指许多众生的种种心相。每一个众生都有许多心理活动现象,这些都是虚妄的,是烦恼心,既然是妄心,就不是真心;既然不是真心,当然就没有心;没有心,才是真心。《六祖坛经》里讲的「无念」,就是智慧,因为没有执着,所以能产生种种功能来救济众生,这种智慧心,就是真心,就是非心。
例如,有一个男孩子,死心塌地迷恋着一个心中的美女,他心里念念不忘的都是这个美女,有其他的女人经过他面前,或是要介绍另一个对象给他,他都无心理会,因为他心中只有这麽一个人,其他人在他心里都已不存在。像这种心是真心吗?当然不是!这是有心、是烦恼心、迷心,他的心已经被一个女人的影子所迷住了,其他的通通不理,这不是智慧心。
再以照相为例,一张底片只能照一次,照第二次的话,影像便会重叠而变得模糊;画画也是这样,一张纸只能画一次,第二次除非重新涂掉再画,否则便无法着手。
所以说,有心都不是真心,要「心无所住」,心中无物、无心,那才是真心,能够如此,就可以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样,心中没有特定对象的众生,但是任何众生都在他的心里。
9.「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化身的佛有肉身,我们一般人也有肉身,这个肉身就是色身。但是色身在出生之前没有,死了以後也没有,只在生与死之间这一阶段有,所以说这个色身是假有,而非真有。身体虽然是假的,但还是存在,我们仍然要好好运用它。
或许有人认为既然这个身体是假的,是臭皮囊,乾脆死了算了,错!虽然身体不是真的,但是我们要借假修真,借用这个色身来修行,修布施、修智慧……修六度万行。
没有了身体,就无法修行,所以大家要保重身体,但是也不要执着身体,一执着,烦恼就来了。但是又要保重,又要不执着,究竟应该怎麽办?-恰到好处就是了。
10.「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这一句和前面的「如来说三十二相……」相同,不再多作解释。
11.「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如来说法说了四十九年,可是并未真正说了法,因为真实的法是没有办法说的,是不能说的,说出来的法都是语言法,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相,而不是真实的法;真实的法是什麽?是「无相」、是「空」的、是无法可说的,这就是如来说法。
这如同你告诉别人:「到农禅寺听圣严法师讲《金刚经》。」并不等於对方已经听到了《金刚经》;但是要介绍给别人知道,鼓励人来听《金刚经》,就一定要说这句话。所以,介绍的文字,并不就等於事情的本身,只不过,不经过介绍,那件事就没办法显现。
由此可知,如来所说的法,通通只是方便法,是一种工具而已,但不说法也不行,只要根据佛陀所介绍、说明的去做,就可以亲自体验到真实的法。
12.「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众生众生」意指很多人、许多众生、一切众生的意思,这句是说:不要以为有那麽多的众生,并且不要执着真正有众生,那才是众生。
这和「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意思相同,要「心无所住」。
13.「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作为一位菩萨应有三个条件,也就是三种誓愿:持一切净戒、修一切善法、度一切众生,意思与三聚净戒一样。
前面已说过度一切众生,这段谈到修一切善法,这已经包括了菩萨三大类净戒其中的两条。修善法之後,不要以为已修了任何善法,那才是真正的修善法,因为「心无所住」。
14.「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凡夫有我的执着,有我就有烦恼。但是不是就真有凡夫这样东西呢?没有!如果真的有所谓的凡夫,那麽应该是不变的,现在是凡夫,将来也永远是凡夫,这才是真的凡夫。但真正的情况是,虽然现在是凡夫,经过努力修行,也可以修成菩萨、修成佛,所以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是现在还有烦恼的我,故假名凡夫,不是真的。
只要能体验或实证到「空」的道理,就能空去「我执」。所以可知,「我」是假的,既然如此,凡夫也就是暂时,而非永久的。
15.「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意思是无来无去。这一句应该是:「如来,即非如来,故名如来。」
「如来」是佛的十种尊号之一,也就是「好像来了」。为什麽叫作「如来」?因为对我们学佛的凡夫来说,他是来了;当我们得无生法忍亲证法身的时候,佛也好像是来了。但事实上,如来从来没有离开过,只是未亲证法身时,我们见不到如来;亲证法身的时候,就体现到了如来。
又例如,未听闻过佛法时,我们不相信有如来,信了佛法以後,便相信有如来,如来便来到我们的心中。其实,并不是因为我们相信,才有如来,不管我们信或不信,证或不证,如来一直都在,本来就在那里。
16.「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这段的意思是说,如来说世界是实有,这叫作「一合相」。不论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或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甚至是无量无数的大千世界,都是一个整体,这个全体的世界称为「一合相」。
也就是说一切的物质世界,是一个名相,是一个现象,也是一个整体相,但是这个整体相「即非一合相」,是个假相;不过,这个世界的假相还在,所以把它叫作「一合相」。
「一合相」可大可小,任何一个范围都可以是,一粒沙子是一粒沙子的「一合相」,整体的一个人也是「一合相」,甚至一对夫妇、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一合相」。但是不管这个相的大小,都是由许多因素、因缘所凑合起来的,是会变动的,所以「即非一合相」,只是因为这个假有的现象存在,才把它称为「一合相」。
17.「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这句话很难懂,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名词:「我见」。「我见」就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我的观念、我的判断等。为什麽叫作「我的看法」,而不是「别人的看法」?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你还会不会说「我的看法」?不会!一定是有相对另外的人,因为相对,所以有相吸、相拒等现象。
「众生」就是许多的人(有情),继续活下去的众生就叫作「寿者」;如果生命短暂,一晃而…
《法鼓全集第七辑第二册之一金刚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