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竹窗叁筆▪P6

  ..續本文上一頁耶。行願品頌雲。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求授記非自利而何。其謬叁也。又曰。聖凡同體。迷悟而優劣暫分。返照回光。反掌而聖凡迥別。既其返照。如何翻成迥別。又曰。同體可乎。自語相違。其謬四也。又曰毋執我相欲生彼土。而佛顧叮咛告誡。勸發求生。是佛教人執我相耶。其謬五也。至于第二第叁篇。彌加诋毀。其謬更甚。曰。今主法者惟以淨土爲事。惟以此事爲真。則淨土是假耶。佛說淨土是诳語耶。不信有金色世界。楞嚴所呵也。鮑日誦楞嚴。而作此斷見。其謬六也。又雲。一心不亂。非執持名號。念念專注之謂也。若說執持者。有如雲布。親見數人晝夜念佛。又經幾位老善知識印過。後皆入魔罥。不可救拔。夫執持名號。佛說也。是佛誤此數人入魔罥耶。現見不念佛而參禅亦有著魔者。何也。經言念佛往生者得不退轉。則必入聖流。佛許入聖流。鮑以爲入魔罥。其謬七也。又雲。所謂一心者。乃當人本有之心。本自靈妙。本自具足。除是之外更無別法。夫經文明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何得革去上文四字而說一心。若無經文。空口高談。如是說心。亦無不可。此則金口所出。真語實語。是佛差說。鮑爲改正耶。法華雲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又如何解。其謬八也。又曰。依此法修。必入邪道。前曰入魔罥。今曰入邪道。念佛之爲害如此乎。佛何不禁人念佛。而待鮑禁也。其謬九也。又雲。上古人先勸人得本。後勸往生。夫念佛往生。原是下學而上達邊事。先上達。後下學。于理通乎。甯有先狀元及第。位登宰輔。方乃習讀六經論孟。學做舉業文字者乎。其謬十也。又雲。若佛法止此。只消一卷彌陀經足矣。只靠此經。誰不可作人天師。誰不可稱善知識。夫法華楞嚴華嚴般若等諸大乘經。無日不誦。無日不講。有誰偏執彌陀一經而掃滅諸經耶。雖然。只恐不曾真實專靠一經耳。專靠一經。得念佛叁昧。稱善知識亦何忝乎。十一謬也。又雲。佛刹無盡。若專教人求生一刹。其余佛刹豈不冷靜哉。甯知盡微塵衆生皆生一刹。不見增多。盡微塵衆生無一生彼刹者。亦不減少。何冷何暖。何靜何喧。而作兒童之見。邪僻之說。十二謬也。千經萬論。贊歎西方。千聖萬賢。求生彼國。獨鮑一人重加毀訾。何其不懼口業也。居士初時信心虔笃。吾甚愛之。今若此。吾甚憂之。

  頌古拈古(一)

  或問古人皆有頌古。拈古。子獨無。何也。答曰。不敢也。古人大徹大悟之後。吐半偈。發片言。皆從真實心地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不假思惟。不煩造作。今人能如是乎。國初尊宿言公案有二等。如狗子佛性。萬法歸一之類是一等。又有最後極則淆訛。謂之腦後一槌。極爲難透。予于前狗子萬法。尚未能無疑。何況最後。故不敢恣其臆見。妄爲拈頌也。

  頌古拈古(二)

  或曰。子其謙乎。蓋能而示之以不能乎。曰。非謙也。是真語實語也。楞伽示宗說二通。而教多顯義。宗多密義。故又雲無義味語。予于教之深玄者猶未能盡通也。而況于宗門中語乎。複次宗門問答機緣。雖雲無義味語。然有猶存少分義路可思議者。有絕無義路。似無孔鐵槌不可鑽刺者。有似太虛空不可捉摸者。有似鐵蒺藜不可咬嚼者。有似大火聚不可近傍者。有似赫日輪不可著眼者。有似砒霜鸩羽不可沾唇者。安得妄議略舉古人一二。世尊拈花。迦葉破顔微笑。我今已能冥會佛心如迦葉否。客誦金剛。六祖即時契悟。我今已能頓了深經如六祖否。臨濟見大愚。而曰黃檗佛法無多子。我今已能實見得無多子否。趙州八十行腳。曰只爲心頭未悄然。我今已能心頭悄然否。香岩擊竹有聲。而曰一擊忘所知。我今已能忘所知否。靈雲見桃花。而曰直至如今更不疑。我今已能的的到不疑之地否。高峰被雪岩問正睡著無夢時主人。不能答。我今已能答斯問否。又叁年而于枕子落地處大悟。我今已有此大悟否。如此類者。不可勝舉。倘有一未明。其余皆未必明也。如兜率悅公之謂張無盡是也。非惟古人。即今人所作。亦不敢輕評其是非。而漫爲之貶駁也。何也。人坐于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又未曾系籍聖賢故也。嗟乎。錯答一轉語。墮野狐身百劫。笑明眼人答話。倒屙叁十年。覆轍昭然。可弗慎諸。

  續入藏諸賢著述

  古來此方著述入藏者。皆依經論入藏成式。梵僧若幹員。漢僧若幹員。通佛法宰官若幹員。群聚而共議之。有當入而未入者。則元之天目高峰禅師語錄。國初之琦楚石禅師語錄。皆寶所之遺珍也。近歲又入藏四十余函。而二師語錄。依然見遺。有不須入者反入焉。則一二時僧與一二中貴草草自定。而高明者或不與其事故也。嗟乎。天臺師種種著述。及百年然後得入藏。豈亦時節因緣使之然欤。後更有入藏者。二師之語錄其最急矣。特闡而明之。

  南嶽天臺自言

    嶽臺二師。俱言吾以領衆。損己利人。一則止證鐵輪。一則僅登五品。權辭欤。抑實語欤。愚謂權實非後學所能測。但在今人。且莫問權。姑以實論。聖師尚爾。況凡夫乎。則轉增精進矣。不特二師爲然。古人之自處也。有曰某離師太早。未能盡其妙或曰某早住院。未克臻此。其慎重類如是。況臺師所處尚不及信位。今人即大悟。問其造位。若果入住。應便能八相成道否。則甯可自招妄言證聖之大罪耶。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又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又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即二師意也。彼嘐嘐然。高據師位。大言不慚者。將超越于二師之上乎。可懼也已。

  道譏釋(一)

    有道者告予曰。我輩冠簪。公等剃削。夫剃削者。應離世絕俗。奈何接踵于長途廣行募化者。罕遇道流而恒見缁輩也。有手持緣簿。如土地神前之判官者。有魚擊相應。高歌唱和。而談說因緣如瞽師者。有扛擡菩薩像神像而鼓樂喧填。贊勸舍施如歌郎者。有持半片銅铙。而鼓以竹箸。如小兒戲者。有拖鐵索重數十百斤如罪人者。有舉石自擊其身如飲恨訴冤者。有整衣執香。沿途禮拜。挨家逐戶。如裏甲抄排門冊者。清修法門或者有玷乎。予無以應。徐而謂曰。募化亦不等。有非理者。有合理者。有因正果正者。有瞞因昧果者。未可一概譏刺也。但其不務修行。而專求利養。爲可恨耳。因記此。願相與共戒之。

  道譏釋(二)

  道者又曰。諸宮觀道院。及諸神廟。皆我等居也。奈何僧衆多住其中。罕見道流住佛寺者。夫歸依佛者住寺。歸依道者住宮觀院廟。今僧居于此。爲歸依叁清諸天尊諸真諸神耶。抑欲占奪我等産業耶。其言有理。予無以應。徐而曰。韬光。古靈隱也。何道流居之。曰。此在家修習全真者寓焉。冠簪者不與也。況剃度一僧主之矣。其言有理。予又無以應。噫。今之爲僧者。或棲止叢林。或幽居蘭若。或依岩爲室。或就樹結茅。何所不可。而必附彼羽衣以爲居亭主人也。

  出家利益

  古德雲。最勝兒。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此者贊歎出家。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爲利益也。豈曰不耕不織。而有自然衣食之爲利益乎。豈曰不買宅不賃房。而有自然安居之爲利益乎。豈曰王臣護法。信施恭敬。上不役于官。下不擾于民。而有自然清閑逸樂之爲利益乎。古有偈曰。施主一粒米。大似須彌山。若還不了道。披毛帶角還。又雲。他日閻老子與你打算飯錢。看你將何抵對。此則出家乃大患所伏。而況利益乎哉。所謂出家之利益者。以其破煩惱。斷無明。得無生忍。出生死苦。是則天上人間之最勝。而父母宗族被其澤也。不然。則雖富積千箱。貴師七帝。何利益之有。吾實大憂大懼。而並以告夫同業者。

  世俗許願

  世人祈求子嗣者。祈延壽命者。祈消疾病者。祈解災難者。祈取功名者。祈安家宅者。祈益資財者。如是等事。第一不可告許宰殺牲牢之願。此名惡願。有業無功。縱得遂心。美好一時。苦報在後。乃至許袍許幡。許造殿堂。許置供器。雖與上之葷祭不同。然大悲平等名佛。正直不偏名神。豈有因賄降福之理乎。縱得遂心。本人命所自致。非許願力也。據理而論。惟在廣作諸善耳。忠君孝親。憐貧愛老。救災恤苦。戒殺放生。種種陰骘。種種方便。隨力所能。皆力行之。善功所感。理必降祥。傥不遂心。則應歸之天命。委之宿緣。不怨不尤。彌加行善而無退悔。

  出世間大孝

  世間之孝叁。出世間之孝一。世間之孝。一者承歡侍彩。而甘旨以養其親。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祿以榮其親。叁者修德勵行。而成聖成賢以顯其親。是叁則世間之所謂孝也。出世間之孝。則勸其親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永別四生。長辭六趣。蓮胎托質。親觐彌陀。得不退轉。人子報親。于是爲大。予昔甫知入道。而二親雲亡。作自傷不孝文以伸悲恨。今見在家出家二衆中有具慶者。于是倍增感慨。而涕泗交零。稽首頓首以勸。

  僞造父母恩重經

  有僞造二經者。題以父母恩重等言。中不盡同。而假托古譯師名。吾友二人各刻其一。二友者。忠孝純正士也。見其勸孝。而不察其僞也。或曰。取其足以勸孝而己。似不必辨其真僞。予曰。子但知一利。而不知二害。一利者。誠如子言。勸人行孝。非美事乎。故雲一利。二害者何。一者素不信佛人見之。則彌增其謗。佛言如是鄙俚。他經可知矣。遂等視大藏甚深無上法寶。重彼愆尤。一害也。二者素信佛人。徒具信心。未曾博覽內典。見此鄙俚之談。亦複起疑。因謂謗佛者未必皆非。動彼惑障。二害也。害多而利少故也。況勸孝自有大方便報恩經。及盂蘭盆經。種種真實佛說者流通世間。奚取于僞造者。

  修行不在出家  

  予昔將欲出家。有黃冠語予。不必出家。只在得好師耳。予時出家心急。置其語不論。出家後。思彼以延年修養色身爲業。得傳而留形久住足矣。何必出家。爲僧者。欲破惑證智。上求佛果。下化衆生。則古德皆舍家離俗而作沙門。又彼若志求金丹大道。亦須出家。則彼之言未爲當理。但觀今人有未出家前。頗具信心。剃染之後。漸涉世緣。翻成退墮。則反不知居家…

《竹窗叁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竹窗二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