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惑錄一(耕雲先生講述)▪P9

  ..續本文上一頁讀書、學習不妨礙,就告訴他:安祥禅就是求心安,心若不安就沒有安祥禅了。

  

  心垢如何鑒別得知?

  

  問:爲何有人見性?有的人不見性?修行的差異何在?修行人是否有心垢,自己如何鑒別得知?

  

  答:第一個問題的回答,爲什麼別人吃飯我不吃飯呢?他吃飯他就飽了,你不吃飯就肚子餓呀!耕耘就有收獲,功不唐捐嘛!同時同樣地接受修行方便,你不肯定師父,不肯定自己,你就錯失機緣了,他肯定師父又肯定自我,他就成功了!

  

  第二個問題,心垢由反省而知,由忏悔而除,修行人如果心垢去掉百分之八十,你在他面前都會感到如沐春風,他散發的光熱肉眼雖然看不到,但你會感受得到。人的眼睛只能看到百分之一的光,紅外光、紫外光、X光,具他(β ray)、阿發(αray)、戛馬(γray)……都看不到,生命的光你雖看不到,你能感受到熱輻射,好像曬太陽一樣,但是常常抱著顆陰暗的心,是沒有光的,沒有光即沒有熱輻射,心的光明是純陽的,純陽是絕對沒有陰暗和自私的。

  

  從煩惱的感受上顯示出覺性

  

  問:因參煩惱的根源,最後喊出“妄心、本心原本是一,煩惱即是菩提”,請問師父,這樣是否正確?靜時保任、動時管帶,自己覺得動靜都很難看住這個心,也曾忏悔、嚴懲自己,但仍是時常犯同樣的過錯(念頭上),很感困擾,不知如何突破?

  

  答: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我,那是不對的,那叫錯覺。煩惱即是菩提,是說從煩惱的感受上顯示出自己的覺性,有覺性就有希望,人沒有死以前,便有修行機會,一息尚存,希望無窮。煩惱即菩提,沒有別的意義,只能這樣解釋了。至于說很難保任,你就照著那四句話(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人人調和)去做,不要太注意外在的一切,只注意自己的工作、責任、義務。

  

  不要太注重外在的一切,不要被外界所吸引忘記了自己的存在,要時時自覺,然後念念自知。念念自知就是要批判;一念之起,有用的靈感,把它記下來,沒用的,是妄想,把它丟掉、揚棄,不要跟隨它不知不覺地走入想陰。第叁句事事心安,每件事都求心安,凡是讓心不安的事斷然不做。然後人人調和,要寬宏大量,包容別人的錯誤,不要原諒自己,能夠這樣,安祥就容易保持了。

  

  什麼是中道?

  

  問:對于所謂“中道”,始終未認識正確和清楚,請師父開示。

  

  答:真正的中道,並不是說離開兩邊,走中間,不是這個意思。中庸上講得很好: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這兩個字很好,雖然在過去沒有化學課程,但已把中和的內涵形容得很好,什麼叫中和?比如在一瓶醋裏加入五十公克的蘇打粉,搖一搖,放一會,等它冷卻以後就變成淡水了,既無酸性也無堿性了,這就叫中和,在修行上如何行于中道呢?的確很多人都搞錯了。比如有人以爲離開兩邊,行于中道,或說: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這都不正確。

  

  你們不要懷疑,不必再找了,你只要保持安祥,你們就參學事畢,安祥就是老師的心,而你現在和老師的心一樣,你還去找見性,找開悟做什麼呢?問題在于你自覺、自肯、斷疑(惑)、生信,善于解釋安祥,你就有正見,經常保持安祥,你就有了正受,有了正見、正受就是禅了。既存在又超越、既入世又出世、既具象又抽象,如此活著極爲潇灑、自在,生活充滿了詩情畫意,人人都應該活在這樣的感受裏。如果不是這樣,就是他不解脫,自己把自己捆得太緊,因此,他不自在,活得無奈,他就沒有詩情畫意的覺受了。像這些,我本不想講的,並非是吝法,因爲他不到這個階段,跟他說了會起副作用,那就不好了,好像剛剛出生的嬰兒,正在吃奶的階段,你給他來一客牛排叫他吃下去,那豈不是要他的命嗎?你問我中道,我回答比較深入,希望你能接受。

  

  常自生煩惱、好惡心重怎麼克製?

  

  問: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常爲別人一句話而自生煩惱,好惡心很重,自己也知道不好,但是不易控製自己的心,請問老師,究竟要怎樣做才能克製?

  

  答:怎樣克製?只有安祥。你沒有安祥,太著相,做事情著相,對人也著相,你如果有了安祥,就有金剛心,金剛心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只活在責任義務裏求心安就夠了。你要努力提高安祥度,安祥度加深了,自然就契入離執禅定,離執禅定是修禅的起點,也是身去身來本叁昧,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這個是什麼?安祥。能夠不離安祥,就不會執著,不起分別心,一切就淡化了,要學“用心如鏡,過化存神。”用心像一面鏡子,男的來了是男的,女的來了是女的,臉上長了雀斑都清清楚楚,但是過去了就沒有了,不感光、不留影爲念,這樣活才省心省力,切莫對什麼都執著它。像你這樣,多唱自性歌、安祥歌就可以了,每天有興趣就唱,修行好的人,唱杜漏歌,一切漏洞都沒有了,就是真無漏,真無漏即是無執禅定,那就到家了。

  

  有所得與無所得的深意是什麼?

  

  問:共修會期滿,有些人是以“尋寶”的心情來學禅,在六次聚會中,確實有不求而得的收獲,但是老師曾開示過:“你要真學禅,你將毫無所得”;有所得與無所得的深意,恭請老師更圓滿的開示。

  

  答:對于尋寶人而言,沒有辦法作更圓滿的解釋了,因爲“寶”原本在你那裏,不在我這裏和其他處。“寶”是什麼?你應該自己很明白、很清楚才對,否則你又怎樣尋?古人說:“無價大寶,秘在形山。”一本厚厚的妙法蓮華經,也只說明一件事:無價大寶原本在你衣領裏。你只要用心認真去找,絕不會入寶山空手回的。

  

  修行人就是要不斷做“糞掃”的功夫,把多余的東西──垃圾掃掉。當你認真反省、忏悔做“糞掃”工夫的同時,你會發現你自己很髒,乃至于比一般動物不會高明多少,甚至還要差勁。但在條件上,人卻比一般動物優越了很多,所以說人身難得。人有本能、情感、理性、智性和思惟能力,而一般動物卻只有突出的本能──運動功能和微弱的情感。所以,衆生雖皆有佛性,但卻不能皆成佛,唯獨人有開悟的條件與成佛的可能。就是因爲人的表層意識結構健全,因此唯人堪能到達生命的覺醒和圓滿,既得人身,豈可不努力珍惜自己?

  

  大家來參加共修會,如果只想得點知識,得些新的見解,來作爲談話的資料,那就錯了。那你所付出的時間和精神,便是一種損失、浪費。“爲道日損”,修行不是天天要充實些什麼,而是要抛丟些什麼,把心中多余的東西丟掉。要說有什麼便捷的方法,那也很簡單,如果你覺得現在的心態很好,你把它保持住,那就是最圓滿的修行了。這種心態有如一個酵母分子在你心中,它會慢慢地發酵、膨脹、分裂變成無數個酵母菌。這即是有所得,所得只是安祥,無限大的時空──宇宙。無所得,你能得個什麼?心經上講: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你只管行深般若──保有安祥,自然就會知道有所得、無所得皆是戲論之詞。

  

  達摩大師到中國來,告訴我們學禅有兩條路:一是理入,一是行入。理入指研究道理,把一切道理研究通了,就會得到正見,有了正見,跟著就會出現正受。但是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把道理搞通,自然也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時間浪費,生命也消失了。行入就是秒秒保持安祥,只要守著安祥,時間到了,就成功了。

  

  如何才能粉碎獨頭意識

  

  問:是否可由自己把獨頭意識粉碎,而讓心的原態出現?恭請開示。

  

  答:這個問題是屬于參話頭的緊要關頭,安祥禅不注重參話頭,既然你問,我就回答你。

  

  自己起一念來粉碎獨頭意識,那已經沒有獨頭意識了。獨頭意識是根本心念不起,是無法由自己來打破的,這要觸機遇緣才能粉碎。古人的棒、喝,就是替別人啓發真我的方便,而獨頭意識喻爲參禅的末後牢關,既然是牢關,是很堅固的。所謂獨頭意識即是無意識、無思念、離分別,但卻並非就是真心。所以古人說:“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山”,這一重山如不觸機遇緣撞破,便到不了家。我不提倡參話頭就是這個原因,我們不如去保任安祥,一樣可以到家,參話頭是不適合今天這個社會和時代條件的。更何況少見明眼宗師,當你“大死”之後,若不遇“活人劍”,誰能讓你“大活”?豈不是死定了!

  

  叁心不可得時,是否即是本心?

  

  問:當德山被那個婆子問及: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點那個心而答不出來在發呆時,那一刹那是否即是本心,也即是安祥心態的呈現?

  

  答:在那個時候接近獨頭意識,前進不得,後退不得,念頭起不來,恰似蚊子上鐵牛,沒有他用力處,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吼他一下,說不定德山可以把獨頭意識粉碎,無我意識呈現,但是當時的德山,絕非原本的心──安祥,距離真我還有一大步,他那個時候心靈已經統一了,只差一棒或一喝而已。

  

  如何克製妄想?

  

  問:我白天教書、晚上上課,平常很容易想個不停,想很多事情大都沒有結論,請問師父,有什麼方法能夠克製妄想?

  

  答:不二法門,想與不想是一回事,想即是不想。如果勉強給佛法下個定義: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成佛即是生命的覺醒,佛法即是完成生命覺醒的方法。壇經上說:若覓真無念,念上有無念……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什麼是念上有無念?動上有不動?博陵王問道,法融禅師回答他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若問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現在在座的各位,應該都是無心的,無心並不妨礙你聽話,也不妨礙你說話,有念無念也是如此。我之所以沒有逐條的講八正道,因爲在我前後的講話中都已…

《解惑錄一(耕雲先生講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