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读书、学习不妨碍,就告诉他:安祥禅就是求心安,心若不安就没有安祥禅了。
心垢如何鉴别得知?
问:为何有人见性?有的人不见性?修行的差异何在?修行人是否有心垢,自己如何鉴别得知?
答: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为什么别人吃饭我不吃饭呢?他吃饭他就饱了,你不吃饭就肚子饿呀!耕耘就有收获,功不唐捐嘛!同时同样地接受修行方便,你不肯定师父,不肯定自己,你就错失机缘了,他肯定师父又肯定自我,他就成功了!
第二个问题,心垢由反省而知,由忏悔而除,修行人如果心垢去掉百分之八十,你在他面前都会感到如沐春风,他散发的光热肉眼虽然看不到,但你会感受得到。人的眼睛只能看到百分之一的光,红外光、紫外光、X光,具他(β ray)、阿发(αray)、戛马(γray)……都看不到,生命的光你虽看不到,你能感受到热辐射,好像晒太阳一样,但是常常抱著颗阴暗的心,是没有光的,没有光即没有热辐射,心的光明是纯阳的,纯阳是绝对没有阴暗和自私的。
从烦恼的感受上显示出觉性
问:因参烦恼的根源,最后喊出“妄心、本心原本是一,烦恼即是菩提”,请问师父,这样是否正确?静时保任、动时管带,自己觉得动静都很难看住这个心,也曾忏悔、严惩自己,但仍是时常犯同样的过错(念头上),很感困扰,不知如何突破?
答: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我,那是不对的,那叫错觉。烦恼即是菩提,是说从烦恼的感受上显示出自己的觉性,有觉性就有希望,人没有死以前,便有修行机会,一息尚存,希望无穷。烦恼即菩提,没有别的意义,只能这样解释了。至于说很难保任,你就照著那四句话(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人人调和)去做,不要太注意外在的一切,只注意自己的工作、责任、义务。
不要太注重外在的一切,不要被外界所吸引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要时时自觉,然后念念自知。念念自知就是要批判;一念之起,有用的灵感,把它记下来,没用的,是妄想,把它丢掉、扬弃,不要跟随它不知不觉地走入想阴。第三句事事心安,每件事都求心安,凡是让心不安的事断然不做。然后人人调和,要宽宏大量,包容别人的错误,不要原谅自己,能够这样,安祥就容易保持了。
什么是中道?
问:对于所谓“中道”,始终未认识正确和清楚,请师父开示。
答:真正的中道,并不是说离开两边,走中间,不是这个意思。中庸上讲得很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这两个字很好,虽然在过去没有化学课程,但已把中和的内涵形容得很好,什么叫中和?比如在一瓶醋里加入五十公克的苏打粉,摇一摇,放一会,等它冷却以后就变成淡水了,既无酸性也无碱性了,这就叫中和,在修行上如何行于中道呢?的确很多人都搞错了。比如有人以为离开两边,行于中道,或说: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都不正确。
你们不要怀疑,不必再找了,你只要保持安祥,你们就参学事毕,安祥就是老师的心,而你现在和老师的心一样,你还去找见性,找开悟做什么呢?问题在于你自觉、自肯、断疑(惑)、生信,善于解释安祥,你就有正见,经常保持安祥,你就有了正受,有了正见、正受就是禅了。既存在又超越、既入世又出世、既具象又抽象,如此活著极为潇洒、自在,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人人都应该活在这样的感受里。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他不解脱,自己把自己捆得太紧,因此,他不自在,活得无奈,他就没有诗情画意的觉受了。像这些,我本不想讲的,并非是吝法,因为他不到这个阶段,跟他说了会起副作用,那就不好了,好像刚刚出生的婴儿,正在吃奶的阶段,你给他来一客牛排叫他吃下去,那岂不是要他的命吗?你问我中道,我回答比较深入,希望你能接受。
常自生烦恼、好恶心重怎么克制?
问: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常为别人一句话而自生烦恼,好恶心很重,自己也知道不好,但是不易控制自己的心,请问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才能克制?
答:怎样克制?只有安祥。你没有安祥,太著相,做事情著相,对人也著相,你如果有了安祥,就有金刚心,金刚心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只活在责任义务里求心安就够了。你要努力提高安祥度,安祥度加深了,自然就契入离执禅定,离执禅定是修禅的起点,也是身去身来本三昧,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个是什么?安祥。能够不离安祥,就不会执著,不起分别心,一切就淡化了,要学“用心如镜,过化存神。”用心像一面镜子,男的来了是男的,女的来了是女的,脸上长了雀斑都清清楚楚,但是过去了就没有了,不感光、不留影为念,这样活才省心省力,切莫对什么都执著它。像你这样,多唱自性歌、安祥歌就可以了,每天有兴趣就唱,修行好的人,唱杜漏歌,一切漏洞都没有了,就是真无漏,真无漏即是无执禅定,那就到家了。
有所得与无所得的深意是什么?
问:共修会期满,有些人是以“寻宝”的心情来学禅,在六次聚会中,确实有不求而得的收获,但是老师曾开示过:“你要真学禅,你将毫无所得”;有所得与无所得的深意,恭请老师更圆满的开示。
答:对于寻宝人而言,没有办法作更圆满的解释了,因为“宝”原本在你那里,不在我这里和其他处。“宝”是什么?你应该自己很明白、很清楚才对,否则你又怎样寻?古人说:“无价大宝,秘在形山。”一本厚厚的妙法莲华经,也只说明一件事:无价大宝原本在你衣领里。你只要用心认真去找,绝不会入宝山空手回的。
修行人就是要不断做“粪扫”的功夫,把多余的东西──垃圾扫掉。当你认真反省、忏悔做“粪扫”工夫的同时,你会发现你自己很脏,乃至于比一般动物不会高明多少,甚至还要差劲。但在条件上,人却比一般动物优越了很多,所以说人身难得。人有本能、情感、理性、智性和思惟能力,而一般动物却只有突出的本能──运动功能和微弱的情感。所以,众生虽皆有佛性,但却不能皆成佛,唯独人有开悟的条件与成佛的可能。就是因为人的表层意识结构健全,因此唯人堪能到达生命的觉醒和圆满,既得人身,岂可不努力珍惜自己?
大家来参加共修会,如果只想得点知识,得些新的见解,来作为谈话的资料,那就错了。那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神,便是一种损失、浪费。“为道日损”,修行不是天天要充实些什么,而是要抛丢些什么,把心中多余的东西丢掉。要说有什么便捷的方法,那也很简单,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心态很好,你把它保持住,那就是最圆满的修行了。这种心态有如一个酵母分子在你心中,它会慢慢地发酵、膨胀、分裂变成无数个酵母菌。这即是有所得,所得只是安祥,无限大的时空──宇宙。无所得,你能得个什么?心经上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你只管行深般若──保有安祥,自然就会知道有所得、无所得皆是戏论之词。
达摩大师到中国来,告诉我们学禅有两条路:一是理入,一是行入。理入指研究道理,把一切道理研究通了,就会得到正见,有了正见,跟著就会出现正受。但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把道理搞通,自然也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时间浪费,生命也消失了。行入就是秒秒保持安祥,只要守著安祥,时间到了,就成功了。
如何才能粉碎独头意识
问:是否可由自己把独头意识粉碎,而让心的原态出现?恭请开示。
答:这个问题是属于参话头的紧要关头,安祥禅不注重参话头,既然你问,我就回答你。
自己起一念来粉碎独头意识,那已经没有独头意识了。独头意识是根本心念不起,是无法由自己来打破的,这要触机遇缘才能粉碎。古人的棒、喝,就是替别人启发真我的方便,而独头意识喻为参禅的末后牢关,既然是牢关,是很坚固的。所谓独头意识即是无意识、无思念、离分别,但却并非就是真心。所以古人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这一重山如不触机遇缘撞破,便到不了家。我不提倡参话头就是这个原因,我们不如去保任安祥,一样可以到家,参话头是不适合今天这个社会和时代条件的。更何况少见明眼宗师,当你“大死”之后,若不遇“活人剑”,谁能让你“大活”?岂不是死定了!
三心不可得时,是否即是本心?
问:当德山被那个婆子问及: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点那个心而答不出来在发呆时,那一刹那是否即是本心,也即是安祥心态的呈现?
答:在那个时候接近独头意识,前进不得,后退不得,念头起不来,恰似蚊子上铁牛,没有他用力处,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吼他一下,说不定德山可以把独头意识粉碎,无我意识呈现,但是当时的德山,绝非原本的心──安祥,距离真我还有一大步,他那个时候心灵已经统一了,只差一棒或一喝而已。
如何克制妄想?
问:我白天教书、晚上上课,平常很容易想个不停,想很多事情大都没有结论,请问师父,有什么方法能够克制妄想?
答:不二法门,想与不想是一回事,想即是不想。如果勉强给佛法下个定义: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成佛即是生命的觉醒,佛法即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坛经上说:若觅真无念,念上有无念……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什么是念上有无念?动上有不动?博陵王问道,法融禅师回答他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若问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现在在座的各位,应该都是无心的,无心并不妨碍你听话,也不妨碍你说话,有念无念也是如此。我之所以没有逐条的讲八正道,因为在我前后的讲话中都已…
《解惑录一(耕云先生讲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