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牛的禮贊▪P2

  ..續本文上一頁也有“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的說法,但是成佛的目標卻只有一個,爲什麼只有一個?因爲千佛同源,萬靈一體。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通寶所。

   這一首頌是說已經找到自己應該走的修行之路了,不過還沒有開始走,還沒有上路。   

  (叁)見牛

   黃莺枝上一聲聲 日暖風和岩柳青

   只此更無回避處 森森頭角畫難成

   這首頌象征法眼初開,初見自性,所謂“見性成佛”,所指只是因地佛,就如具備了甲等候選人的資格,並不等于就是總統,但是若不見性,修便只是盲修、妄作。見性也可以說是“得道”——各到了自己該走的道路。

   修行要如雞孵卵,如爐煉丹,發長遠心,不可操之過急,更不可半途而廢。有一位會友寫信給我,他說:“我要沖!”這事是不能沖的,要有耐性,要甘于淡泊,樂于寂寞,只要肯堅持正行,功到自然就會成就。     

  (四)得牛

   竭盡精神獲得渠  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繞到高原上  又入煙雲深處居

   這首頌是指安祥心態已經呈現。禅,是向上法門,向上,就必須具備正見和正受,因爲正見與正受的當體,就是安祥的覺受,就是得牛。牛象征安祥的心態,修行人必須以牧牛的要領來調和、主宰自己的心,管製住自已那慣于分別、取相的表層意識,才能使“生處變熟”。因爲得到安祥並不就是到家,就像牧牛一樣,在牛尚未調教、訓練好以前,野性猶在,稍一疏忽、懈怠,它就會落入草,犯人苗稼;如果它把繩子掙脫跑掉了,一時難找,你還得到處去追尋。所以,得到安祥,並非就是圓滿,還須一段長時的調柔的功夫。     

  (五)牧牛

   鞭索時時不離身  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  羁鎖無拘自逐人

   純和就是“熟處轉生,生處使熟”。修行的主要著眼在于把過去的慣性糾正過來,讓以往熟悉的東西逐漸淡化、疏遠,取而代之的就該是清淨無染、純一無雜的安祥。可是,人們的分別心是念念相續,停息不住的,念頭多到連自己想什麼都不知道時,當下便是“無明”。活在無明中的人,六根時時面對六塵,如膠似漆般地粘在一起,苦樂、哭笑皆由不得自己,這是多麼可悲、可憐的人生!而修行人觑破了虛幻,看清楚了真實,便開始“離執”、“調心”。一旦調伏久了,由“離執”到“去執”,不斷地抛丟,不斷地自我反省、批判、修正,逐漸地會念起自知,進而正念多妄念,最後至于沒有邪、妄之念,正念也只是“用心如鏡”的隨境而“照”。到此地步,無念心體的安祥心態便出現了,安祥雖然出現了,要知珍惜它,盯牢它,使它由生變熟到須臾不離,秒秒都在。所以,此刻的保任、管帶工夫特別重要,千萬別讓它隱沒、退失。

   我經常說:法的修行落實在“觀心”,觀心的始終要訣在“念念自知(覺)”,自知、自覺裏面沒有任何相對的二邊。如果出現了人或事物的他、它……那就是我形容的“小偷、賊!”觀心觀得好,就是盯牢這小賊,看他能做什麼?古德也說得好:“識得不爲冤!”因爲“家賊”是誰呀?你如果搞清楚了,賊不是別人,你會親切得很。不過,還未臻此境地的人,就要好好地“牧牛”,牧牛就要盯牢它,不主它亂跑、亂來。所以,得到了牛(有了安樣)並非了事,還需要慢慢地馴服(保任)它,緊緊地看管住它。如果一個修行人不肯把過去那些機械慣性丟掉,和它絕緣,是很難自在的。     

  (六)騎牛歸家

   騎牛迤逦欲還家  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  知音何必鼓唇牙

   這是指生處已經轉熟了。剛才說到我們舊時所有的那些毛病,始終與我們離不開的懷疑、嫉妒、生氣、恐懼、貪心、不滿、抱怨、牢騷……都和我們變得陌生了,面安祥則漸漸和自己熟悉了,熟到走到哪裏,它都形影不離的跟著,顯然“保任”接近成功,家鄉在望了。     

  (七)忘牛存人

   騎牛已得到家山  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叁竿猶作夢  鞭繩空頓草堂間

   很多人修學到這裏,就認爲已經到家了,其實還沒有,爲什麼呢?法執雖然沒有了,微細的我執尚在;牛雖沒有了,但是人還在。比如說:我在修行,我很安祥……有我、有安祥是二法。必須是到了安祥就是我,我就是安祥,安祥成爲人格化,是人的屬性了;沒有安祥就沒有我,有我就有安祥時,就更上一層樓了。     

  (八)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盡屬空 碧天遼闊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容雪 到此方能合祖宗

   這一首頌在說明保任成功後,自牧的功夫已達圓滿,顯然法執已泯,漸臻無爲,安祥已經成爲自己的內涵,而成爲秒秒不離、相續不斷的正確的覺受與知見,到此粗漏已盡,得大休歇。     

  (九)返本還源

   返本還源已費功  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  水自茫茫花自紅 

   這首頌的意境是什麼呢?是“大事了畢”。到些境界,才真正沒有牛,也沒有人了。不過“人牛皆空”以後有一條岔路,搞不好就會走入歧途,要特別參祥,不要搞錯。

   惡取空見者,說空是什麼都沒有;因果也沒有,人也沒有,佛也沒有,法也沒有……看見《證道歌》雲:“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過往聖賢如電拂!”便執爲實法,修行人修到這裏切須留意,一起空見便墮偏空,那就完了。人牛俱忘以後,應該圓滿了,爲什麼說還不圓滿呢?因爲只要有人、有法都不圓滿,凡情已盡還有聖解,也不圓滿。因爲禅是絕對的,是不二的,存了聖解落在聖邊仍是“邊見”,必須把聖解也丟掉,那就“大事了畢”,才真的是“澈了”。

   我曾一再說過:人的青層意識,分爲四個階段:

   第一、睡眠意識:有些人買過“睡眠學習機”,睡著了若沒有意識怎麼學習?有些人湖裏糊塗地度日,過了一生,也和睡著了沒有什麼兩樣。

   第二、相對意識:人從早上醒來,便開始人我、是非、好惡、好壞、得失……在二元的相對意識裏打滾;相對意識亦即是分別心的作用。

   第叁、自我意識:自我意識不是指主觀、我執,而是指“純我”意識。什麼是純我意識?比如參禅參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時,便是獨我(純我)意識:獨我(又名獨頭)意識觸機遇緣,像虛雲師倒開水,“燙著手,打破杯!”獨頭意識粉碎了,便是“無我意識”,到此才是心靈的大解脫!

   第四、無我意識:又名客觀意識。這裏的無我,請不要起斷滅之見,若果如此,不修個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要知道,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的即是最初的,最初的也是最後的。佛法常常畫“○”來表示,圓代表什麼?代表不二,代表起點就是終點——下班是工作的終點,也是休息的起點;早上起床是休息的終點,也是工作的起點。點與點重疊起來便是一個圓。如果不明白之個旨趣,亂畫圓相,那是欺人自欺。

   參禅參到無我(客觀)意識時,切勿起斷滅見,而是“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山河及大地日月星辰都是自己,宇宙即我,我即宇宙。

   以上四個階段,大家不要誤會,以爲是走一段丟一段,而是後者涵攝前者,讓四者相互沖淡、調和而成爲中道的心態。《六祖壇經》上說得很清楚:“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又說:“若覓真無念,念上有無念。”又說:“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如果你以不動爲不動,那就成了“無情無佛種”了。一落邊見,就違背不二,就不是圓。自救不了,遑論救人?

   所以,我們應該像莊子講的“至人用心若鏡”,不管什麼東西,來了,很清楚;去了,不留絲毫痕迹(絕不留影爲念)。有句詩形容得很好;“事如春夢了無痕。”古德也說:“若片雲點太虛。”這就是整個四種意識都開發了以後的境界,也就是返本還源到家以後的絕對心態。    

  (十)入廛垂手 

   露胸跌足入廛來 抹土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秘訣 直教枯木放花開

   修行圓滿,已經大事了畢,爲什麼還要回到市廛(社會)的人群中來呢?這就是不舍衆生,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陀行、願,參禅合當如此。

  

  六、結語

   “牛的禮贊”一開始就說:學法要發無上心。無上心包括知、情、意叁大部分:

   知——要澈證宇宙實相及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找出真理的始祖來。

   情——要升華自我情懷爲大慈大悲而不舍衆生,修行是爲了衆生而修,不專是爲自己。

   意——發長遠心,不悟不休,海枯石爛,生生不退,所有偉大的事業,都不會是馬拉松的成績,而是接力賽的成果。

   如果一個修行人“大事了畢”而不“入廛垂手”,那就是自了漢。若是不昧初因,當初修行曾發無上道心,是爲了衆生而修,那麼修行圓滿以後,當然應該回到人間普度衆生才對。再次回到人間和以前有什麼不同呢?古德說:“依然還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了——人還是那個人,但是他的人格內涵、生活感受、風度、行履……卻完全不一樣了。再次入廛幹什麼?垂手度生啊!如何度法?《金剛經》說:“度盡一切衆生,實無衆生如來度者。”

   度而不度,不度而度。

   觸機遇緣,接引有情。

   這就是興慈遠悲,不舍衆生。

   在“牛的禮贊”中,引經據典地說了那麼多牛與佛、牛與禅、牛與佛法,請問各位:到底是牛牧人?還是人牧牛?試說看!若說是人牧牛,未免喧賓奪主;若說是牛牧人,顯然栽贓誣蔑。究竟該怎麼說呢?

   本來有個答案,可惜讓別人搶先說了——

   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牛的禮贊》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禅是生活的宗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