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中的十事成佛之法
繼平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是學習彌勒法門的重要經典之一。該經是釋迦牟尼佛應彌勒菩薩的請問而講說的一部經典。作爲《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的重要內容之一,佛陀在本經中向阿難尊者講述了自己修十事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接著又告訴阿難,一般的修行者修習十事能夠速得成就佛道。本文現僅就《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中速得成就佛道的兩種十事修習方法作簡要介紹。
佛陀在妙華山恐懼樹間鹿所聚處向大衆說法時,除了解答彌勒菩薩所問的菩薩修十法行,可以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之外,還向阿難講述了自己和一般修行者速成佛道的具體方法。對于佛陀成就佛道,經中有雲:
佛告賢者阿難,我以十事致最正覺。何等爲十
一者所有無所愛惜;二者妻婦;叁者兒子;四者頭目;五者手足;六者國土;七者珍寶財物;八者髓腦;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阿難,我以此十事疾得佛道。
佛陀所談及自己以十事成就佛道,可歸結爲他在往昔修行時,常行大布施。在佛教六度之中,布施度是第一。佛教認爲布施能夠度化悭貪不舍,培養一個人的慈悲之心,而且廣行布施的人,將來還能夠得到富貴長壽的善報。佛陀認爲自己之所以能夠修行鹹佛,是由于自己廣行十種布施。十事第一爲“一者所有無所愛惜”,表明佛陀在往昔修行時首先修行慈悲布施之心。對于那些處于生活困境或身體疾病之中的人,凡是能夠解救對方一點困難的,佛陀都會毫不憐惜地舍棄自己的一切,並且從不爲自己的施舍而後悔。
佛陀行持的十事之二爲“不惜妻婦”。佛陀在出家前身爲王子,便對世事無常作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礎上便有了出家修道之心。淨飯王擔心佛陀出家,爲其娶漂亮的妻子耶輸陀羅,婚後不久便生了兒子羅候羅。雖然娶妻生子,但佛陀從沒有打消出家尋求人生真谛的決心。于是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佛陀深情地看著熟睡的妻子,然後悄悄地離開王宮,出家修道去了。其實,作爲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佛陀舍棄妻子時,心中難過是可以想象的。但是,他爲了大法,甯願舍棄王位和深愛的妻子和兒子。佛陀在離家之後,經過六年苦行,最後在菩提樹下發願不成正覺,終不起此座。因緣具足,佛陀終于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佛陀認爲,一個想上求無上佛道,下化苦海衆生的修行者,應當有“難舍能舍,難行能行“的決心,這種舍棄包括妻子和兒子等常人難以舍棄的最親愛的人。
佛陀如此,曆史上的許多大德高僧也都是“難舍能舍”的典範。現代高僧弘一大師在出家前風流倜傥,不僅擅長音樂、書法,而且精通戲劇和繪畫,可謂是在各方面卓有建樹的奇才。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才子,當他決定舍棄世間的一切出離紅塵之時,他不僅放下了他心愛的音樂、繪畫等事業,而且義無反顧地丟下了深愛他的日本妻子。當他的妻子要求到虎跑寺見他最後一面時,他告訴寺僧緊閉寺門,竟連最後一面也不願意見。他的妻子只得淚流滿面地回到日本。多少年來,很多人對弘一大師的絕情之舉存有爭議。認爲他對家庭不負責任,對人薄情寡義。我認爲弘一大師作出這一決定時,他並非心如止水。當他決定不見自己妻子時,內心一定有過激烈的掙紮。只不過,當他有了堅決向道的信心之後,他不得不忍痛割愛。這就是一位高僧堅定意志的表現。
與弘一大師相似的,還有現代高僧談虛大師。俠虛大師在出家前,不僅有了妻室,而且還有四個兒子。當他決定出家之後,面對如何安頓妻兒的生活問題,他曾做過痛苦的抉擇。他想到了妻子在他出家之後生活的艱難,想到了妻子將來會不會再另行嫁人,以及妻子嫁人後他應當如何面對等問題。他認爲人生短暫,如果不及時修道,將來有可能錯過修道的機會。在經過痛苦的思索之後,俠虛法師最後決定瞞著妻兒出家去了。而且,他這一走就是四年,在四年之後他回家探親時,他的妻子見到他竟然臥床痛哭,責怪他的無情無義。後來,經過俠虛法師的勸解與度化,妻兒不僅理解了他的選擇,而且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受他的影響也都出家修道。所以,佛教中有很多高僧爲了尋求佛道,都放下了常人難以放下的俗情,我們要想到他們向道的決心。他們這種決絕的行爲,是我們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佛陀在講述自己成就佛道時,不僅能夠舍棄妻子和兒子,而且還能夠舍棄頭目和手足。這是佛陀所做十事的第叁和第四方面的內容。對一般人來說,我們對自己的身體都非常珍惜,生怕受到一點損傷。特別是在儒家理論盛行以來,人們更是認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得損毀。孔子認爲,一個人保持身體的健全就是對父母的孝敬。
但是佛陀卻認爲,爲了救度衆生的苦難和滿足衆生的種種願望,他自己甯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在佛陀看來,若能夠使衆生生起歡喜心,哪怕自己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佛陀在本經中向阿難講述了自己在往昔修行時以身布施的故事。佛陀說,他在過去世修行佛道時,非常勤苦。當時他爲王太子,名叫一切現義,長相端莊妹好。一次,他見到一人病入膏肓,心有哀傷之感,便上前詢問病人,用什麼方法能夠治愈他的疾病。病人回答說: “只有以你的身血,能夠讓我身體得以痊愈。”這時,太子毫不猶豫地以利刀刺身出血,將血送給病人。而且佛陀將自己身血布施給病人時,沒有一點悔恨之意。佛陀告訴阿難,四大海水,尚可用升來量,而自己以血布施是不可稱量的。
佛陀不僅可以以身血布施,而且還能夠以頭目來布施。佛陀在經中也向阿難講述了自己過去修行時曾以眼布施給病人的故事:佛陀過去爲月明王太子時,長相威嚴端正。一次佛陀從宮中出來,見到一個貧窮饑餓的人在四處乞討充饑。這個盲人聽到佛陀對他的歎息聲之後,便來到佛陀跟前對佛陀說: “大王你過得尊貴安穩快樂,而我卻過得貧窮而且還有眼病。”這時,佛陀見到這個盲人悲哀地流出了眼淚來,便對盲人說,用什麼藥物能夠治愈你的病
盲人說: “只有得到大王你的眼睛,才能治愈我的眼病。”佛陀聽過此言,自取兩只眼睛布施給盲人。心中沒有一點後悔。佛陀告訴患眼病的人說: “須彌山尚可稱知斤兩,我眼睛布施的功德不可稱計。”
佛陀認爲,自己能夠成等正覺,還因爲他能舍棄國土和珍寶等財物。對于一個王太子而言,他本可以成爲統理國土和人民的一國之君。若是這樣,他不僅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且還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但就是這些一般人花費畢生精力孜孜以求的王位和榮華,佛陀卻不屑一顧,其目的不是爲了自己求安樂,而是爲了讓苦海大衆都能脫離世間衆苦的困擾。他認爲只有自己舍棄了王位國土和榮華,才能使自己安心于道業,從而最終成就佛道,讓更多的苦海衆生得到度脫。這就是佛陀所說十事中的六者國土、七者珍寶財物都能舍棄的大致內容。
佛陀爲滿足衆生的願望,還能夠毫不憐惜地布施自己的體腦。佛陀在過去世爲王太子時,名叫蓮花王。一次從園林中出遊,見到一人病重,心生哀憫。便問病人,用什麼藥能夠治療你的疾病。病人回答說: “如果得到大王身體塗抹我的身體,我的疾病才能治愈。”聽過病人的話語,蓮花王太子隨即以刀刺破身骨,得到骨髓拿給病人。病人之病即得痊愈。蓮花王雖然布施了自己的骨髓,心中沒有絲毫悔恨,而且還爲自己爲人做了一件善事而心生歡喜。佛陀講過故事後說: “四大海水尚且可以用升量,以骨髓布施的功德是不可稱計的。”此爲十事之第九種腦髓布施。
佛陀爲了解救衆生的疾苦,還能夠不惜生命。在佛門中流傳很廣的佛陀“舍身飼虎”和“割肉喂鷹”的故事,正是佛陀爲了救脫衆生,不惜生命的最好例證。我們這裏僅就佛陀“舍身飼虎”的故事作簡要介紹:久遠以前,有位國王名號大車,他有叁位王子,其中小王子名曰摩诃薩埵。一天,叁位王子遊賞山野谷地,來到一處竹林。見一母虎新産七子,看似多日未進食,奄奄一息。大王子說: ”七只幼虎纏身,母老虎無暇覓食,最後餓壞了,一定是把幼虎給吃了。”二太子附和道:“可憐啊!這些老虎勢必無法活命,我有什麼能力幫助它們呢
” 小太子摩诃薩缍不發一言,深思“我這身體千百劫來生死不休,未曾有真實利益,今日爲救老虎,何不能舍棄呢
此身之大用,在于能行大善業、于生死輪回中作大慈航。若舍離這些,此身不過一具軀殼罷了。我應舍棄對身體的執著,以求無上究竟涅槃,離悲憂無常苦惱,成就一切智,布施一切衆生無量法樂。”小王子生起大勇心,悲願力增強其信念。但顧慮兩位皇兄,故請其先行回宮。
于是摩诃薩缍太子來到虎穴,脫去衣裳,挂于竹枝,然後躺臥老虎前面,但老虎餓極耗弱,無力吃他。慈悲的太子見狀,就以幹竹枝刺頸出血,舍身飼虎。一時感得大地六大震動,如風激水,湧沒不安;天地日月昏暗,天雨衆華,缤紛墜遍竹林。虛空一切天人,皆共贊歎。這時餓虎舐血、啖肉皆盡,唯留余骨。國王皇後身處宮中,忽夢不祥。這時驚聞宮女禀報,小太子外出曆久未歸!國王派員四處尋找,最後得報王子舍身之事。國王、皇後悲不自勝,一起前往王子舍身之地,唯見遺骨四處交橫,母後傷心欲絕,如魚處陸、若牛失犢,情何以堪!國王谕令左右收拾薩埙太子遺骨舍利,啓建寶塔供養。
“.舍身飼虎”故事中的摩诃薩缍就是釋迦弁尼佛的前身,國王就是淨飯王,過去的長子、次子就是彌勒、文殊兩位菩薩。
佛陀不僅在經中講了自己以十事成就佛道的故事,而且還告訴阿難,現代修行人若能行十事,也能成就佛道。如經雲:
佛語阿難,複有十事疾得佛道。何等爲十
一者以法立于誡德;二者常行忍辱;叁者常行精進;四者常一其心;五者常行智慧度于無極;六者不舍一切;七者已得忍心等于一切;八者不習空;九者得空法忍;十者得無想之法。阿難,我以此十事,自致得…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中的十事成佛之法(繼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