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的十事成佛之法(继平)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的十事成佛之法

  继平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是学习弥勒法门的重要经典之一。该经是释迦牟尼佛应弥勒菩萨的请问而讲说的一部经典。作为《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的重要内容之一,佛陀在本经中向阿难尊者讲述了自己修十事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接着又告诉阿难,一般的修行者修习十事能够速得成就佛道。本文现仅就《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速得成就佛道的两种十事修习方法作简要介绍。

  佛陀在妙华山恐惧树间鹿所聚处向大众说法时,除了解答弥勒菩萨所问的菩萨修十法行,可以弃诸恶道不随恶知识之外,还向阿难讲述了自己和一般修行者速成佛道的具体方法。对于佛陀成就佛道,经中有云:

  佛告贤者阿难,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何等为十

  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阿难,我以此十事疾得佛道。

  佛陀所谈及自己以十事成就佛道,可归结为他在往昔修行时,常行大布施。在佛教六度之中,布施度是第一。佛教认为布施能够度化悭贪不舍,培养一个人的慈悲之心,而且广行布施的人,将来还能够得到富贵长寿的善报。佛陀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修行咸佛,是由于自己广行十种布施。十事第一为“一者所有无所爱惜”,表明佛陀在往昔修行时首先修行慈悲布施之心。对于那些处于生活困境或身体疾病之中的人,凡是能够解救对方一点困难的,佛陀都会毫不怜惜地舍弃自己的一切,并且从不为自己的施舍而后悔。

  佛陀行持的十事之二为“不惜妻妇”。佛陀在出家前身为王子,便对世事无常作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便有了出家修道之心。净饭王担心佛陀出家,为其娶漂亮的妻子耶输陀罗,婚后不久便生了儿子罗候罗。虽然娶妻生子,但佛陀从没有打消出家寻求人生真谛的决心。于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佛陀深情地看着熟睡的妻子,然后悄悄地离开王宫,出家修道去了。其实,作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佛陀舍弃妻子时,心中难过是可以想象的。但是,他为了大法,宁愿舍弃王位和深爱的妻子和儿子。佛陀在离家之后,经过六年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发愿不成正觉,终不起此座。因缘具足,佛陀终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佛陀认为,一个想上求无上佛道,下化苦海众生的修行者,应当有“难舍能舍,难行能行“的决心,这种舍弃包括妻子和儿子等常人难以舍弃的最亲爱的人。

  佛陀如此,历史上的许多大德高僧也都是“难舍能舍”的典范。现代高僧弘一大师在出家前风流倜傥,不仅擅长音乐、书法,而且精通戏剧和绘画,可谓是在各方面卓有建树的奇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当他决定舍弃世间的一切出离红尘之时,他不仅放下了他心爱的音乐、绘画等事业,而且义无反顾地丢下了深爱他的日本妻子。当他的妻子要求到虎跑寺见他最后一面时,他告诉寺僧紧闭寺门,竟连最后一面也不愿意见。他的妻子只得泪流满面地回到日本。多少年来,很多人对弘一大师的绝情之举存有争议。认为他对家庭不负责任,对人薄情寡义。我认为弘一大师作出这一决定时,他并非心如止水。当他决定不见自己妻子时,内心一定有过激烈的挣扎。只不过,当他有了坚决向道的信心之后,他不得不忍痛割爱。这就是一位高僧坚定意志的表现。

  与弘一大师相似的,还有现代高僧谈虚大师。侠虚大师在出家前,不仅有了妻室,而且还有四个儿子。当他决定出家之后,面对如何安顿妻儿的生活问题,他曾做过痛苦的抉择。他想到了妻子在他出家之后生活的艰难,想到了妻子将来会不会再另行嫁人,以及妻子嫁人后他应当如何面对等问题。他认为人生短暂,如果不及时修道,将来有可能错过修道的机会。在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侠虚法师最后决定瞒着妻儿出家去了。而且,他这一走就是四年,在四年之后他回家探亲时,他的妻子见到他竟然卧床痛哭,责怪他的无情无义。后来,经过侠虚法师的劝解与度化,妻儿不仅理解了他的选择,而且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受他的影响也都出家修道。所以,佛教中有很多高僧为了寻求佛道,都放下了常人难以放下的俗情,我们要想到他们向道的决心。他们这种决绝的行为,是我们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佛陀在讲述自己成就佛道时,不仅能够舍弃妻子和儿子,而且还能够舍弃头目和手足。这是佛陀所做十事的第三和第四方面的内容。对一般人来说,我们对自己的身体都非常珍惜,生怕受到一点损伤。特别是在儒家理论盛行以来,人们更是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毁。孔子认为,一个人保持身体的健全就是对父母的孝敬。

  但是佛陀却认为,为了救度众生的苦难和满足众生的种种愿望,他自己宁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在佛陀看来,若能够使众生生起欢喜心,哪怕自己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佛陀在本经中向阿难讲述了自己在往昔修行时以身布施的故事。佛陀说,他在过去世修行佛道时,非常勤苦。当时他为王太子,名叫一切现义,长相端庄妹好。一次,他见到一人病入膏肓,心有哀伤之感,便上前询问病人,用什么方法能够治愈他的疾病。病人回答说: “只有以你的身血,能够让我身体得以痊愈。”这时,太子毫不犹豫地以利刀刺身出血,将血送给病人。而且佛陀将自己身血布施给病人时,没有一点悔恨之意。佛陀告诉阿难,四大海水,尚可用升来量,而自己以血布施是不可称量的。

  佛陀不仅可以以身血布施,而且还能够以头目来布施。佛陀在经中也向阿难讲述了自己过去修行时曾以眼布施给病人的故事:佛陀过去为月明王太子时,长相威严端正。一次佛陀从宫中出来,见到一个贫穷饥饿的人在四处乞讨充饥。这个盲人听到佛陀对他的叹息声之后,便来到佛陀跟前对佛陀说: “大王你过得尊贵安稳快乐,而我却过得贫穷而且还有眼病。”这时,佛陀见到这个盲人悲哀地流出了眼泪来,便对盲人说,用什么药物能够治愈你的病

  盲人说: “只有得到大王你的眼睛,才能治愈我的眼病。”佛陀听过此言,自取两只眼睛布施给盲人。心中没有一点后悔。佛陀告诉患眼病的人说: “须弥山尚可称知斤两,我眼睛布施的功德不可称计。”

  佛陀认为,自己能够成等正觉,还因为他能舍弃国土和珍宝等财物。对于一个王太子而言,他本可以成为统理国土和人民的一国之君。若是这样,他不仅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还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就是这些一般人花费毕生精力孜孜以求的王位和荣华,佛陀却不屑一顾,其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求安乐,而是为了让苦海大众都能脱离世间众苦的困扰。他认为只有自己舍弃了王位国土和荣华,才能使自己安心于道业,从而最终成就佛道,让更多的苦海众生得到度脱。这就是佛陀所说十事中的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都能舍弃的大致内容。

  佛陀为满足众生的愿望,还能够毫不怜惜地布施自己的体脑。佛陀在过去世为王太子时,名叫莲花王。一次从园林中出游,见到一人病重,心生哀悯。便问病人,用什么药能够治疗你的疾病。病人回答说: “如果得到大王身体涂抹我的身体,我的疾病才能治愈。”听过病人的话语,莲花王太子随即以刀刺破身骨,得到骨髓拿给病人。病人之病即得痊愈。莲花王虽然布施了自己的骨髓,心中没有丝毫悔恨,而且还为自己为人做了一件善事而心生欢喜。佛陀讲过故事后说: “四大海水尚且可以用升量,以骨髓布施的功德是不可称计的。”此为十事之第九种脑髓布施。

  佛陀为了解救众生的疾苦,还能够不惜生命。在佛门中流传很广的佛陀“舍身饲虎”和“割肉喂鹰”的故事,正是佛陀为了救脱众生,不惜生命的最好例证。我们这里仅就佛陀“舍身饲虎”的故事作简要介绍:久远以前,有位国王名号大车,他有三位王子,其中小王子名曰摩诃萨埵。一天,三位王子游赏山野谷地,来到一处竹林。见一母虎新产七子,看似多日未进食,奄奄一息。大王子说: ”七只幼虎缠身,母老虎无暇觅食,最后饿坏了,一定是把幼虎给吃了。”二太子附和道:“可怜啊!这些老虎势必无法活命,我有什么能力帮助它们呢

  ” 小太子摩诃萨缍不发一言,深思“我这身体千百劫来生死不休,未曾有真实利益,今日为救老虎,何不能舍弃呢

  此身之大用,在于能行大善业、于生死轮回中作大慈航。若舍离这些,此身不过一具躯壳罢了。我应舍弃对身体的执着,以求无上究竟涅槃,离悲忧无常苦恼,成就一切智,布施一切众生无量法乐。”小王子生起大勇心,悲愿力增强其信念。但顾虑两位皇兄,故请其先行回宫。

  于是摩诃萨缍太子来到虎穴,脱去衣裳,挂于竹枝,然后躺卧老虎前面,但老虎饿极耗弱,无力吃他。慈悲的太子见状,就以干竹枝刺颈出血,舍身饲虎。一时感得大地六大震动,如风激水,涌没不安;天地日月昏暗,天雨众华,缤纷坠遍竹林。虚空一切天人,皆共赞叹。这时饿虎舐血、啖肉皆尽,唯留余骨。国王皇后身处宫中,忽梦不祥。这时惊闻宫女禀报,小太子外出历久未归!国王派员四处寻找,最后得报王子舍身之事。国王、皇后悲不自胜,一起前往王子舍身之地,唯见遗骨四处交横,母后伤心欲绝,如鱼处陆、若牛失犊,情何以堪!国王谕令左右收拾萨埙太子遗骨舍利,启建宝塔供养。

  “.舍身饲虎”故事中的摩诃萨缍就是释迦弁尼佛的前身,国王就是净饭王,过去的长子、次子就是弥勒、文殊两位菩萨。

  佛陀不仅在经中讲了自己以十事成就佛道的故事,而且还告诉阿难,现代修行人若能行十事,也能成就佛道。如经云:

  佛语阿难,复有十事疾得佛道。何等为十

  一者以法立于诫德;二者常行忍辱;三者常行精进;四者常一其心;五者常行智慧度于无极;六者不舍一切;七者已得忍心等于一切;八者不习空;九者得空法忍;十者得无想之法。阿难,我以此十事,自致得…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的十事成佛之法(继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