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的十事成佛之法(继平)▪P2

  ..续本文上一页佛道。佛语贤者阿难,我本求佛道时勤苦无数,乃得无上正真之道。

  佛陀告诉阿难,他自己在往昔修行时,因为精勤辛苦行持以上十事,才得以成就佛道。佛陀因此劝诫众弟子,如果想成就佛道,也应当修行十种事。这十种事的第一种为“以法立于诫德”,就是在道德修养的基础上来修习佛法,佛教历来注重学佛者的思想道德修养,许多经典都劝诫我们要“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现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也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些佛言祖语都告诫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十事之二为”常行忍辱”。修习忍辱之行是诸佛菩萨在往昔修行时必修的基本内容。所谓忍辱就是能够忍受各种耻辱,这些耻辱不仅是来自身体上的,还有来自精神上的。佛陀在往昔修行时,曾经有过各种忍辱之行。诸佛菩萨中修忍辱行的弥勒菩萨,更是“常行忍辱”的典范。他不仅在身背布袋化缘时,经常受到别人的冷眼相对,有时还会受到别人的戏弄。但他并不发火生气,而是以乐观忍辱的心态来对待。弥勒菩萨的忍辱之行有时令人难以想象。他曾在忍辱偈中讲到自己对待别人侮辱时的做法: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气,我也无烦恼。

  翻开中国佛教高僧传记,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高僧在成就伟业之前,都曾受到各种磨难,都曾经历了忍辱负重的过程。仅就近现代高僧而言,像紫柏大师、憨山大师、虚云老和尚、来果禅师、星云大师等高僧,都是在忍辱中成长起来的。

  作为现代的修行者,我们若是能够做到这种超人的忍辱,不仅现世能够成为品格高尚的人,而且来世还可成就佛道了。

  十事之三为“常行精进”。精进是佛教六度之一。诸佛菩萨在往昔修行时,都是精进用功的楷模。佛教中就有一位叫常精进的菩萨。常精进就是精勤用功,毫不懈怠。佛教用功修行的方法有多种,比如参禅、念佛、打坐、诵经等多种多样,一个精进修行者,如果能够选择其中一种修行法门,持续不断的用功行持,将来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在佛教史上有许多高僧都是常行精进的典范。净土宗祖师善导大师住世时,曾坚持一天念诵十万声佛号,因念佛的感应,他每念一声佛号口中就出现一尊金佛。宋代高僧明月禅师长期坚持坐禅,经常在夜晚坐禅不倒单,当时人称“不倒翁”。明末高僧紫柏大师经常看经聚精会神,以至于内不见身心,外不见世界。一天黄昏时分,憨山大师前去拜望紫柏大师,当时天色已暗,紫柏大师仍然心无旁骛地看着经书。憨山大师一声:

  ”天黑了,你怎么能看得见经文呢

  ”一下把他从看经的境界中拉回到现实中来。当他再看经书时,便什么也看不到了。以上种种事例都说明了历代祖师常行精进的坚毅精神。

  十事之四为“常一其心”。所谓“常一其心”就是劝诫修行者应当在修行时一心专注于一处。俗话说,一心无二用,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当专注干自己的事业,并且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假如做事没有毅力和主见,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最终往往一事无成。成就一番事业是比较艰难的,在很多时候你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见不到什么效果,这时要学会一心专注,坚持下去,你往往就能取得成功。俗话说: “掘井九尺,而不及泉,犹弃井也。”意思是说,如果你挖井挖了九尺,仍然没有见到泉水。此时你若停止挖掘,就与放弃挖井没有两样。所以,只有永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你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修行也是如此。

  十事之五为“常行智慧度于无极”。佛教的修行就是通过修行使得众生与佛等同的智慧显现。在佛教六度中,智慧能够度化愚痴的行为。佛教认为,众生之所以没有智慧,不能明见自己的本性,都是因为自己被无始以来的贪瞠痴所迷惑。只有通过修行或者经过明师的指点,人才能最终破除贪瞠痴等困惑,得到般若之智。一个人以般若的智慧,能够开启苦海众生的智慧,度化更多的人破迷开悟。

  修行的十事之六为“不舍一切”。佛陀在夜睹明星悟道之后,开始了长达四十九年的说法历程。佛陀认为众生平等,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地位高低,或是贫富贵贱,他都会同样对待。佛陀从不因一个人的高贵而逢迎,也不因一个人的贫贱而抛弃。很多时候,佛陀反而更加看重一个贫贱者的虔诚之心。佛教中“贫女一灯”故事中的贫女,虽然贫穷,却十分虔诚,她就是因为乞讨一灯供佛的功德,得到永久富贵的善报。

  历代祖师也都是不舍有情的行持者,唐代的法明禅师住持圣恩寺,一次一位贫女以所乞之物供养常住,法明禅师亲自为她主法诵经。这位贫女因为供僧功德成了贵夫人,她想到了到圣恩寺去还愿。这次,她带着成箱的绫罗绸缎和金银珠宝,在丫环仆女的簇拥下来到圣恩寺,这时,法明禅师以神通力照见该女有贡高我慢之心。他只派了普通僧人为她诵经念佛,贵夫人想到自己贫穷时,方丈和尚亲自为她主法诵经,而今富贵了,反而让一般僧人为其诵经,心中十分恼怒。他便找到方丈理论。方丈告诉她说,你当初虽然供养很少的东西,但你的心是虔诚的,所以我亲自主持为你诵经;现在你富贵了,虽然供养的东西很多,但你是怀着傲慢之心来的,我让一般清众为你诵经已经足够了。贵夫人听后哑口无言,满脸羞愧。

  佛陀所述的十事之七为“已得忍心等于一切”。这句话是让人修忍辱之行。佛陀是忍辱的代表,在上文中已经有所论述,在此不再赘述。佛教认为,修行忍辱是佛教真正的修行之一。一个人能够具足忍辱之行,他就能够宠辱不惊,始终处于心态平和之境中。而且一个人具足了忍辱的行为,他便能够成就六度之行,从而在修行上取得成功。因此,佛陀认为,一个人能够修忍辱之行,就等于成就了一切善行。

  十事之八为“不习空”。 “空”是佛教中最常用的一个术语。佛教认为法界之诸法,理体本来空寂,谓之空;也就是说,一切诸法从其本体来看,最终都是空寂的,没有一个真实的存在,因此被称为空。佛教中称诸法皆空之相状,称为空相。佛陀所说的“不习空”,就是让我们不要执着于虚假不实的事物,要认识到一切万法都是虚幻不实的,最终都会归于虚无,只有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之境才是真正的解脱。

  十事之九为”得空法忍”。所谓“空法忍”,也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指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 《大智度论》卷五十: “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 《大乘义章》卷十二: “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这句话本意是劝人要勤习善行,达到无生法忍之境地。

  十事之十为“得无想之法”。修习无想之法,就是修习禅定所达到的境界。在佛教中有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就此天之禅定而说的,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禅定而称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是无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顶上,故又称有项天。佛陀修习得无想之法,即是令修行之人在平日生活中,精进行持以得无想之法,乃至达到非想非非想之境界。

  佛陀在本经中,分别以自己修习两种十事得以成就佛道的经验,劝诫众弟子,应当在修行过程中像自己一样,精进修习十事成就正觉。目的在于让弟子在修行中掌握正确的修行方法,少走弯路,从而早日成就无上菩提。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的十事成佛之法(继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