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中的十事成佛之法(繼平)▪P2

  ..續本文上一頁佛道。佛語賢者阿難,我本求佛道時勤苦無數,乃得無上正真之道。

  佛陀告訴阿難,他自己在往昔修行時,因爲精勤辛苦行持以上十事,才得以成就佛道。佛陀因此勸誡衆弟子,如果想成就佛道,也應當修行十種事。這十種事的第一種爲“以法立于誡德”,就是在道德修養的基礎上來修習佛法,佛教曆來注重學佛者的思想道德修養,許多經典都勸誡我們要“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現代佛學泰鬥太虛大師也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些佛言祖語都告誡我們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爲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十事之二爲”常行忍辱”。修習忍辱之行是諸佛菩薩在往昔修行時必修的基本內容。所謂忍辱就是能夠忍受各種恥辱,這些恥辱不僅是來自身體上的,還有來自精神上的。佛陀在往昔修行時,曾經有過各種忍辱之行。諸佛菩薩中修忍辱行的彌勒菩薩,更是“常行忍辱”的典範。他不僅在身背布袋化緣時,經常受到別人的冷眼相對,有時還會受到別人的戲弄。但他並不發火生氣,而是以樂觀忍辱的心態來對待。彌勒菩薩的忍辱之行有時令人難以想象。他曾在忍辱偈中講到自己對待別人侮辱時的做法: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他也省力氣,我也無煩惱。

  翻開中國佛教高僧傳記,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高僧在成就偉業之前,都曾受到各種磨難,都曾經曆了忍辱負重的過程。僅就近現代高僧而言,像紫柏大師、憨山大師、虛雲老和尚、來果禅師、星雲大師等高僧,都是在忍辱中成長起來的。

  作爲現代的修行者,我們若是能夠做到這種超人的忍辱,不僅現世能夠成爲品格高尚的人,而且來世還可成就佛道了。

  十事之叁爲“常行精進”。精進是佛教六度之一。諸佛菩薩在往昔修行時,都是精進用功的楷模。佛教中就有一位叫常精進的菩薩。常精進就是精勤用功,毫不懈怠。佛教用功修行的方法有多種,比如參禅、念佛、打坐、誦經等多種多樣,一個精進修行者,如果能夠選擇其中一種修行法門,持續不斷的用功行持,將來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在佛教史上有許多高僧都是常行精進的典範。淨土宗祖師善導大師住世時,曾堅持一天念誦十萬聲佛號,因念佛的感應,他每念一聲佛號口中就出現一尊金佛。宋代高僧明月禅師長期堅持坐禅,經常在夜晚坐禅不倒單,當時人稱“不倒翁”。明末高僧紫柏大師經常看經聚精會神,以至于內不見身心,外不見世界。一天黃昏時分,憨山大師前去拜望紫柏大師,當時天色已暗,紫柏大師仍然心無旁骛地看著經書。憨山大師一聲:

  ”天黑了,你怎麼能看得見經文呢

  ”一下把他從看經的境界中拉回到現實中來。當他再看經書時,便什麼也看不到了。以上種種事例都說明了曆代祖師常行精進的堅毅精神。

  十事之四爲“常一其心”。所謂“常一其心”就是勸誡修行者應當在修行時一心專注于一處。俗話說,一心無二用,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都應當專注幹自己的事業,並且持之以恒,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假如做事沒有毅力和主見,朝秦暮楚,見異思遷,最終往往一事無成。成就一番事業是比較艱難的,在很多時候你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卻見不到什麼效果,這時要學會一心專注,堅持下去,你往往就能取得成功。俗話說: “掘井九尺,而不及泉,猶棄井也。”意思是說,如果你挖井挖了九尺,仍然沒有見到泉水。此時你若停止挖掘,就與放棄挖井沒有兩樣。所以,只有永不放棄自己的努力,你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修行也是如此。

  十事之五爲“常行智慧度于無極”。佛教的修行就是通過修行使得衆生與佛等同的智慧顯現。在佛教六度中,智慧能夠度化愚癡的行爲。佛教認爲,衆生之所以沒有智慧,不能明見自己的本性,都是因爲自己被無始以來的貪瞠癡所迷惑。只有通過修行或者經過明師的指點,人才能最終破除貪瞠癡等困惑,得到般若之智。一個人以般若的智慧,能夠開啓苦海衆生的智慧,度化更多的人破迷開悟。

  修行的十事之六爲“不舍一切”。佛陀在夜睹明星悟道之後,開始了長達四十九年的說法曆程。佛陀認爲衆生平等,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地位高低,或是貧富貴賤,他都會同樣對待。佛陀從不因一個人的高貴而逢迎,也不因一個人的貧賤而抛棄。很多時候,佛陀反而更加看重一個貧賤者的虔誠之心。佛教中“貧女一燈”故事中的貧女,雖然貧窮,卻十分虔誠,她就是因爲乞討一燈供佛的功德,得到永久富貴的善報。

  曆代祖師也都是不舍有情的行持者,唐代的法明禅師住持聖恩寺,一次一位貧女以所乞之物供養常住,法明禅師親自爲她主法誦經。這位貧女因爲供僧功德成了貴夫人,她想到了到聖恩寺去還願。這次,她帶著成箱的绫羅綢緞和金銀珠寶,在丫環仆女的簇擁下來到聖恩寺,這時,法明禅師以神通力照見該女有貢高我慢之心。他只派了普通僧人爲她誦經念佛,貴夫人想到自己貧窮時,方丈和尚親自爲她主法誦經,而今富貴了,反而讓一般僧人爲其誦經,心中十分惱怒。他便找到方丈理論。方丈告訴她說,你當初雖然供養很少的東西,但你的心是虔誠的,所以我親自主持爲你誦經;現在你富貴了,雖然供養的東西很多,但你是懷著傲慢之心來的,我讓一般清衆爲你誦經已經足夠了。貴夫人聽後啞口無言,滿臉羞愧。

  佛陀所述的十事之七爲“已得忍心等于一切”。這句話是讓人修忍辱之行。佛陀是忍辱的代表,在上文中已經有所論述,在此不再贅述。佛教認爲,修行忍辱是佛教真正的修行之一。一個人能夠具足忍辱之行,他就能夠寵辱不驚,始終處于心態平和之境中。而且一個人具足了忍辱的行爲,他便能夠成就六度之行,從而在修行上取得成功。因此,佛陀認爲,一個人能夠修忍辱之行,就等于成就了一切善行。

  十事之八爲“不習空”。 “空”是佛教中最常用的一個術語。佛教認爲法界之諸法,理體本來空寂,謂之空;也就是說,一切諸法從其本體來看,最終都是空寂的,沒有一個真實的存在,因此被稱爲空。佛教中稱諸法皆空之相狀,稱爲空相。佛陀所說的“不習空”,就是讓我們不要執著于虛假不實的事物,要認識到一切萬法都是虛幻不實的,最終都會歸于虛無,只有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之境才是真正的解脫。

  十事之九爲”得空法忍”。所謂“空法忍”,也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指觀諸法無生無滅之理而谛認之,安住且不動心。又作無生忍、無生忍法、修習無生忍。 《大智度論》卷五十: “無生法忍者,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 《大乘義章》卷十二: “從境爲名,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這句話本意是勸人要勤習善行,達到無生法忍之境地。

  十事之十爲“得無想之法”。修習無想之法,就是修習禅定所達到的境界。在佛教中有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就此天之禅定而說的,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禅定而稱之。此天之定心,至極靜妙,已無粗想,故稱非想;尚有細想,故稱非非想,是無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叁界九地之頂上,故又稱有項天。佛陀修習得無想之法,即是令修行之人在平日生活中,精進行持以得無想之法,乃至達到非想非非想之境界。

  佛陀在本經中,分別以自己修習兩種十事得以成就佛道的經驗,勸誡衆弟子,應當在修行過程中像自己一樣,精進修習十事成就正覺。目的在于讓弟子在修行中掌握正確的修行方法,少走彎路,從而早日成就無上菩提。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中的十事成佛之法(繼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