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彌勒五論》的特色(淨戒法師)

  《彌勒五論》的特色

  淨戒法師

  佛學研究網訊《瑜伽師地論》雲:“一、爲如來法教久住世故;二、爲平等利益安樂諸有情故;又爲如來甘露聖教,已隱沒者,憶念采集重開顯故。未隱沒者,問答抉擇倍興盛。”嗣尊彌勒,爲佛長子也,秉著如此心懷,又親承佛囑,弘護正法,利益有情。由無著菩薩祈請宣講了在佛教史上有著深遠影響和重大意義的巨著——《彌勒五論》。五論堪稱爲開啓如來密意門的鑰匙,一代時教的綱宗,叁乘行人趣向解脫的指南針。由于五論均是從慈尊無礙智海中流出的甘露法水,故其密意熔融一味,然由于所釋經典的不同而又各具特色。其各自特色如下:

  一、《辨法法性論》

  本論詳盡辨析有法與法性。有法指生死,法性指涅槃。並指示如何悟于有法與法性,從而翻染爲淨,轉迷爲悟,了脫生死,悟入涅槃。其特色略有四點:

  1、易于通達經典一切所诠:千經萬論所說,不出有法與法性,此二攝盡一切所知法。論中圓滿宣說有法生死與法性涅槃,依此可通達一切佛經的所诠,猶如一口吞盡虛空一般。論雲:“當知此一切,略攝爲二種,由法與法性,盡攝一切故。”其實,《占察善惡業報經》中所說的真如心與虛妄心,妄心所現即生死法,真心即涅槃。也就是《大乘起信論》中的一心二門——心生滅門和心真如門,該論說此心能攝世出世一切諸法。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雲:“佛法不出唯心真如二觀,蓋一切色心,依正假實諸法,無非仗因托緣而生,皆是依他起性;不了依他,妄計實我實法,即名遍計執性;了其如幻,有即非有,體唯一心,即名圓成實性。”若明了此點,就會對所取涅槃及所舍輪回無倒認知。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辨析智慧光明論》中雲:“若能善加抉擇有法與法性,自然對經典所诠的一切義都不會愚昧。”

  2、中觀唯識融通無礙:世尊宣說的中觀唯識無有絲毫的抵觸矛盾,不但不相違,其實本來即是融通無礙的。後人不能洞明此意,各執一端,分河飲水,相互攻擊破斥,誠可悲哀。慈尊在本論中成功地將中觀唯識熔于一爐,名言以唯識安立,勝義以二取空的自性光明而安立,從而使中觀唯識雙行並運,以補處大士的智慧使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大乘中觀唯識是相輔相成的,並不是互相矛盾的。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上論中雲:“《辨法法性論》則同于二谛雙運瑜伽行中觀之理。”又雲:“《辨法法性論》是宣說見的秘密甚深義,故一切大乘學者都應了達,因此以中觀唯識的觀點解釋此論均無不可。”

  3、切中關要、群經總疏:有法生死有無量無邊的差別,法性涅槃亦有無量無邊的差別,如果在差別上或外相上尋求,那麼很難徹底通達。本論直接托出無邊生死的根本就是衆生的虛妄分別心,法性就是妄心二取空所顯的真如妙心,讓先行人當下明白所舍的輪回就是自己的妄心,所證的涅槃就是妄心的法性,不會向心外舍生死求涅槃,而于自心中求取諸佛的解脫。另外,論中昭然闡明大乘甚深的無分別智慧,即以六相宣說悟入無分別智慧的方法。無分別智是所有大乘經典的指歸,也是所有大乘聖者悟入法性的根本依處,即是禅宗所說的無念境界,因此堪稱殊勝論典的總疏。全知麥彭仁波切上論中雲:“經論中所明顯開示的畢竟是大乘究竟的無分別智,故被稱爲一切甚深經部的疏。”

  4、明示修法關要:由于論中以中觀唯識圓融的方式宣說了見解的關要,故開出兩種修法,即世俗修唯心識觀,勝義修真如實觀。論中由六相悟入虛妄分別,由此了知虛妄分別心于勝義中本無,在世俗中如幻如夢般妄現,又由六相悟入法性,並廣大宣說無分別智的修法,由此獲得轉依,使有法隱沒法性現前。禅宗所謂:“不用求真,但須息妄。”二祖覓心不得,當即悟明心性。《楞伽經》所說諸聖相傳,妄想無性,即能悟入自證聖智境界。《楞嚴經》說:“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如此等等,都以直指的方式令學人從妄心悟入真心,可以說極具關要。尤其《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菩薩開示唯心識觀和真如實觀,與本論完全相符。

  二、《辨中邊論》

  能辨是慈尊的大智慧,所辨的內容有七種,即相、障、真實、修對治、修分位、得果、無上乘。前六種是叁乘共同的,第七無上乘是特別闡明無上大乘。前六種又可攝于境行果或基道果中,即相、障、真實是境,修對治、修分位是行,得果是果。“中”是離一切邊的真實性,“邊”是常斷諸邊。衆生愚癡不能無誤了知境行果的真實性而落于邊見之中,菩薩慈悲辨析何者是中,何者是邊,從而使衆生起真實解、發真實行、入真實位、得真實果。其特色點如下:

  1、見解以隨教唯識爲主:略看論文即可深信。

  2、宣說叁乘廣大道相:先須了知輪涅之相,故說相;欲舍輪回現前涅槃必須斷障,故在相後說障;欲斷障必須緣真實性,故在障後說真實;緣真實性後修習對治法,故在真實後說修對治;修習對治後在行人相續中會出現不同分位,故在修對治後說修分位;修對治後會獲得哪些果,故在分位後說得果。在共同宣說叁乘廣大道後,爲令有情趨入大乘究竟成佛,故別說無上大乘。縱觀全論內容可知,本論攝盡大小經典所诠的境行果一切法,通于叁乘,導歸究竟一乘中。不同有的經論或有密意次第錯亂,或僅說境行果中一二。

  3、具有五種殊勝功德:〈一〉、論義深邃,非分別尋思所能通達;〈二〉、具有堅實義,能摧伏一切邪論,而不被摧伏;〈叁〉、具有廣大義,圓滿一切叁乘的精華義並能成就暫時究竟大義;〈四〉、具有一切義,普能利義一切叁乘行人;〈五〉、除諸不吉祥,能夠無余遣除無知、邪證、懷疑,永斷煩惱、所知二障。

  叁、《寶性論》

  《寶性論》全稱《究竟一乘寶性論》,又名《大乘無上續論》。寶是大乘的佛法僧叁寶,性是種性,也就是成佛的自性住種性。自性住種性在經論中有諸多異名,《華嚴經》中稱爲無礙法界、無師智、自然智、如來智慧,《法華經》中稱爲妙法,《圓覺經》中稱爲圓覺,《維摩诘經》中稱爲不思議解脫,《涅槃經》中稱爲佛性,《般若經》中稱爲實相,《如來藏經》中稱爲如來藏,還有法身、真如、實際等等不同異名。不同宗派也有不同的名稱,華嚴宗叫作自性清淨圓明體,法華宗叫作實相,禅宗叫作心性、本命元辰、本地風光等,淨土宗叫作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唐密、藏密對此佛性也賦予很多不同的名稱。總之,如永明延壽大師所說,千經萬論、宗門教下安立的百千名號都是在诠釋佛性。

  論中圍繞佛性如來藏宣講了七個內容:一、具八種功德的究竟皈依處佛寶;二、具有六種功德的法寶;叁、具有六種功德的僧寶;四、又以叁理、十義、九種比喻宣說了全論的核心——如來藏;五、從本體、因、果二利、叁身八個方面宣說了覺悟自性的大菩提;六、宣說菩提所具有的離系與異熟等衆多功德;七、進一步宣說自己覺悟後任運、相續利樂有情之佛事業。七個內容或金剛處開示衆生解脫還滅的因果。對此,又有兩種理解:一、自相續的如來藏爲因,佛法僧叁寶爲緣,因緣和合出生菩提、功德、事業之果;二、自相續的如來藏爲因,他相續的菩提、功德、事業爲緣,因緣和合成就佛法僧之果。無論如何,彌勒菩薩無非是想爲我等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已。其特色如下:

  一、究竟一乘是暢佛本懷之說:我佛最初成正覺時,以佛眼觀法界所有衆生都和他一樣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由于顛倒妄想的客塵覆蓋而不能證得,爾時世尊就想僅以大乘法度化衆生。然而又見衆生深深地貪著五欲,不求佛果及斷惡的妙法,根機著實下劣。所以佛隨順衆生根機意樂信解,以種種因緣、比喻、言辭,將一乘佛法分別說爲叁種。四十多年以種種法水洗滌弟子的心,直到法華會上,開權顯實,宣說一切衆生都具有佛性,都能成佛,廢除究竟叁乘,安立究竟一乘。《法華經》雲:“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爲一乘。”不僅釋迦文佛宣說究竟一乘,十方叁世諸佛都宣說究竟一乘。《法華經》雲:“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現在未來佛,其數無有量,亦以諸方便,宣說如是法。”又雲:“十方國土中,無二亦無叁,唯有一佛乘,除佛方便說。”論中廣泛抉擇的佛性如來藏就是究竟一乘的根本,能夠大暢佛陀出世度生之本懷,付矛衆生法財,賜于大白牛車,平穩速疾到達佛果安樂寶所。

  二、所诠如來藏是佛法的核心:(1)、如來藏是大乘顯密了義經的共同所诠,上文解釋《寶性論》時羅列諸經異名可以證實此點。(2)、如來藏是衆生迷悟的根本:衆生依何而迷,又依何而悟?《圓覺經》、《大乘起信論》中都依人迷失方向的比喻說明衆生依如來藏而有迷悟。所謂迷就是沒有認識如來藏心性,生起獨頭無明,由此展轉流浪生死。經雲:“于第一義谛不了,號曰無明。”古德雲:“由最初一念不覺,故有流轉。”所謂悟就是不執著四大五蘊爲身相,六塵緣影爲心相,以無分別智契合心性。(3)、諸佛所徹證,諸菩薩苦行由此而生:衆生的如來藏心就是諸佛法身,二者在本體上沒有絲毫的差別。換句話說,在衆生位時功德不減,在諸佛位時功德不增。華嚴宗叁祖賢首法藏大師雲:“亦可在聖體而不增,處凡身而不減。雖有隱顯之殊,而無差別之異。”諸佛依二種智慧斷除二種障礙,證得具二清淨的法身。《不增不減經》中說衆生即是法身。一切菩薩的妙行都是緣如來藏而得以成就,論中宣說了自性住種性和隨增種性,前者指如來藏,後者指緣如來藏的修行。《大乘起信論》中說心性上本無客悭吝,隨順本性修習布施波羅密,持戒乃至般若的修法類推可知。總之,如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如來藏獅吼論》中雲:“唯此主遍行如來藏,是叁世一切諸佛所說密意的精要,也是一切顯密諸法的唯一關要。”

  叁、論體七金剛處甚深難思:七金剛處都是佛甚深智慧的行境,唯佛與佛方能…

《《彌勒五論》的特色(淨戒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