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弥勒五论》的特色(净戒法师)

  《弥勒五论》的特色

  净戒法师

  佛学研究网讯《瑜伽师地论》云:“一、为如来法教久住世故;二、为平等利益安乐诸有情故;又为如来甘露圣教,已隐没者,忆念采集重开显故。未隐没者,问答抉择倍兴盛。”嗣尊弥勒,为佛长子也,秉着如此心怀,又亲承佛嘱,弘护正法,利益有情。由无著菩萨祈请宣讲了在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的巨着——《弥勒五论》。五论堪称为开启如来密意门的钥匙,一代时教的纲宗,三乘行人趣向解脱的指南针。由于五论均是从慈尊无碍智海中流出的甘露法水,故其密意熔融一味,然由于所释经典的不同而又各具特色。其各自特色如下:

  一、《辨法法性论》

  本论详尽辨析有法与法性。有法指生死,法性指涅槃。并指示如何悟于有法与法性,从而翻染为净,转迷为悟,了脱生死,悟入涅槃。其特色略有四点:

  1、易于通达经典一切所诠:千经万论所说,不出有法与法性,此二摄尽一切所知法。论中圆满宣说有法生死与法性涅槃,依此可通达一切佛经的所诠,犹如一口吞尽虚空一般。论云:“当知此一切,略摄为二种,由法与法性,尽摄一切故。”其实,《占察善恶业报经》中所说的真如心与虚妄心,妄心所现即生死法,真心即涅槃。也就是《大乘起信论》中的一心二门——心生灭门和心真如门,该论说此心能摄世出世一切诸法。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云:“佛法不出唯心真如二观,盖一切色心,依正假实诸法,无非仗因托缘而生,皆是依他起性;不了依他,妄计实我实法,即名遍计执性;了其如幻,有即非有,体唯一心,即名圆成实性。”若明了此点,就会对所取涅槃及所舍轮回无倒认知。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辨析智慧光明论》中云:“若能善加抉择有法与法性,自然对经典所诠的一切义都不会愚昧。”

  2、中观唯识融通无碍:世尊宣说的中观唯识无有丝毫的抵触矛盾,不但不相违,其实本来即是融通无碍的。后人不能洞明此意,各执一端,分河饮水,相互攻击破斥,诚可悲哀。慈尊在本论中成功地将中观唯识熔于一炉,名言以唯识安立,胜义以二取空的自性光明而安立,从而使中观唯识双行并运,以补处大士的智慧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乘中观唯识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上论中云:“《辨法法性论》则同于二谛双运瑜伽行中观之理。”又云:“《辨法法性论》是宣说见的秘密甚深义,故一切大乘学者都应了达,因此以中观唯识的观点解释此论均无不可。”

  3、切中关要、群经总疏:有法生死有无量无边的差别,法性涅槃亦有无量无边的差别,如果在差别上或外相上寻求,那么很难彻底通达。本论直接托出无边生死的根本就是众生的虚妄分别心,法性就是妄心二取空所显的真如妙心,让先行人当下明白所舍的轮回就是自己的妄心,所证的涅槃就是妄心的法性,不会向心外舍生死求涅槃,而于自心中求取诸佛的解脱。另外,论中昭然阐明大乘甚深的无分别智慧,即以六相宣说悟入无分别智慧的方法。无分别智是所有大乘经典的指归,也是所有大乘圣者悟入法性的根本依处,即是禅宗所说的无念境界,因此堪称殊胜论典的总疏。全知麦彭仁波切上论中云:“经论中所明显开示的毕竟是大乘究竟的无分别智,故被称为一切甚深经部的疏。”

  4、明示修法关要:由于论中以中观唯识圆融的方式宣说了见解的关要,故开出两种修法,即世俗修唯心识观,胜义修真如实观。论中由六相悟入虚妄分别,由此了知虚妄分别心于胜义中本无,在世俗中如幻如梦般妄现,又由六相悟入法性,并广大宣说无分别智的修法,由此获得转依,使有法隐没法性现前。禅宗所谓:“不用求真,但须息妄。”二祖觅心不得,当即悟明心性。《楞伽经》所说诸圣相传,妄想无性,即能悟入自证圣智境界。《楞严经》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如此等等,都以直指的方式令学人从妄心悟入真心,可以说极具关要。尤其《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菩萨开示唯心识观和真如实观,与本论完全相符。

  二、《辨中边论》

  能辨是慈尊的大智慧,所辨的内容有七种,即相、障、真实、修对治、修分位、得果、无上乘。前六种是三乘共同的,第七无上乘是特别阐明无上大乘。前六种又可摄于境行果或基道果中,即相、障、真实是境,修对治、修分位是行,得果是果。“中”是离一切边的真实性,“边”是常断诸边。众生愚痴不能无误了知境行果的真实性而落于边见之中,菩萨慈悲辨析何者是中,何者是边,从而使众生起真实解、发真实行、入真实位、得真实果。其特色点如下:

  1、见解以随教唯识为主:略看论文即可深信。

  2、宣说三乘广大道相:先须了知轮涅之相,故说相;欲舍轮回现前涅槃必须断障,故在相后说障;欲断障必须缘真实性,故在障后说真实;缘真实性后修习对治法,故在真实后说修对治;修习对治后在行人相续中会出现不同分位,故在修对治后说修分位;修对治后会获得哪些果,故在分位后说得果。在共同宣说三乘广大道后,为令有情趋入大乘究竟成佛,故别说无上大乘。纵观全论内容可知,本论摄尽大小经典所诠的境行果一切法,通于三乘,导归究竟一乘中。不同有的经论或有密意次第错乱,或仅说境行果中一二。

  3、具有五种殊胜功德:〈一〉、论义深邃,非分别寻思所能通达;〈二〉、具有坚实义,能摧伏一切邪论,而不被摧伏;〈三〉、具有广大义,圆满一切三乘的精华义并能成就暂时究竟大义;〈四〉、具有一切义,普能利义一切三乘行人;〈五〉、除诸不吉祥,能够无余遣除无知、邪证、怀疑,永断烦恼、所知二障。

  三、《宝性论》

  《宝性论》全称《究竟一乘宝性论》,又名《大乘无上续论》。宝是大乘的佛法僧三宝,性是种性,也就是成佛的自性住种性。自性住种性在经论中有诸多异名,《华严经》中称为无碍法界、无师智、自然智、如来智慧,《法华经》中称为妙法,《圆觉经》中称为圆觉,《维摩诘经》中称为不思议解脱,《涅槃经》中称为佛性,《般若经》中称为实相,《如来藏经》中称为如来藏,还有法身、真如、实际等等不同异名。不同宗派也有不同的名称,华严宗叫作自性清净圆明体,法华宗叫作实相,禅宗叫作心性、本命元辰、本地风光等,净土宗叫作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唐密、藏密对此佛性也赋予很多不同的名称。总之,如永明延寿大师所说,千经万论、宗门教下安立的百千名号都是在诠释佛性。

  论中围绕佛性如来藏宣讲了七个内容:一、具八种功德的究竟皈依处佛宝;二、具有六种功德的法宝;三、具有六种功德的僧宝;四、又以三理、十义、九种比喻宣说了全论的核心——如来藏;五、从本体、因、果二利、三身八个方面宣说了觉悟自性的大菩提;六、宣说菩提所具有的离系与异熟等众多功德;七、进一步宣说自己觉悟后任运、相续利乐有情之佛事业。七个内容或金刚处开示众生解脱还灭的因果。对此,又有两种理解:一、自相续的如来藏为因,佛法僧三宝为缘,因缘和合出生菩提、功德、事业之果;二、自相续的如来藏为因,他相续的菩提、功德、事业为缘,因缘和合成就佛法僧之果。无论如何,弥勒菩萨无非是想为我等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已。其特色如下:

  一、究竟一乘是畅佛本怀之说:我佛最初成正觉时,以佛眼观法界所有众生都和他一样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是由于颠倒妄想的客尘覆盖而不能证得,尔时世尊就想仅以大乘法度化众生。然而又见众生深深地贪着五欲,不求佛果及断恶的妙法,根机着实下劣。所以佛随顺众生根机意乐信解,以种种因缘、比喻、言辞,将一乘佛法分别说为三种。四十多年以种种法水洗涤弟子的心,直到法华会上,开权显实,宣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都能成佛,废除究竟三乘,安立究竟一乘。《法华经》云:“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不仅释迦文佛宣说究竟一乘,十方三世诸佛都宣说究竟一乘。《法华经》云:“佛说过去世,无量灭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说是法。现在未来佛,其数无有量,亦以诸方便,宣说如是法。”又云:“十方国土中,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佛乘,除佛方便说。”论中广泛抉择的佛性如来藏就是究竟一乘的根本,能够大畅佛陀出世度生之本怀,付矛众生法财,赐于大白牛车,平稳速疾到达佛果安乐宝所。

  二、所诠如来藏是佛法的核心:(1)、如来藏是大乘显密了义经的共同所诠,上文解释《宝性论》时罗列诸经异名可以证实此点。(2)、如来藏是众生迷悟的根本:众生依何而迷,又依何而悟?《圆觉经》、《大乘起信论》中都依人迷失方向的比喻说明众生依如来藏而有迷悟。所谓迷就是没有认识如来藏心性,生起独头无明,由此展转流浪生死。经云:“于第一义谛不了,号曰无明。”古德云:“由最初一念不觉,故有流转。”所谓悟就是不执着四大五蕴为身相,六尘缘影为心相,以无分别智契合心性。(3)、诸佛所彻证,诸菩萨苦行由此而生:众生的如来藏心就是诸佛法身,二者在本体上没有丝毫的差别。换句话说,在众生位时功德不减,在诸佛位时功德不增。华严宗三祖贤首法藏大师云:“亦可在圣体而不增,处凡身而不减。虽有隐显之殊,而无差别之异。”诸佛依二种智慧断除二种障碍,证得具二清净的法身。《不增不减经》中说众生即是法身。一切菩萨的妙行都是缘如来藏而得以成就,论中宣说了自性住种性和随增种性,前者指如来藏,后者指缘如来藏的修行。《大乘起信论》中说心性上本无客悭吝,随顺本性修习布施波罗密,持戒乃至般若的修法类推可知。总之,如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狮吼论》中云:“唯此主遍行如来藏,是三世一切诸佛所说密意的精要,也是一切显密诸法的唯一关要。”

  三、论体七金刚处甚深难思:七金刚处都是佛甚深智慧的行境,唯佛与佛方能…

《《弥勒五论》的特色(净戒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