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弥勒五论》的特色(净戒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彻底通达,连十地大菩萨也如夜晚观物一般难以明见。无著菩萨的《宝性论释》中说七金刚处是无法用分别心测度了知的,《大涅槃经》明文宣说十地菩萨不能了了见佛性。在《无上依经》、《如来藏经》、《宝女问经》、《陀罗尼自在王经》、《胜鬘经》、《不增不减经》等诸多经中或少分、或多分或圆分宣说了七金刚处,但都共同宣说是深奥不可思议的。本论云:“真如有垢及无垢,无垢佛德佛事业,从彼生起三宝善,证悟胜义诸佛境。如是三宝此种性,遍知诸佛妙境界,彼亦四相依次第,以四根据不思议。清净而具杂染故,无有杂染而净故,法不离而不现故,任运而无分别故。”又云:“一切种智之行境,如来非是三慧境。”又云:“此因如盲不见色,凡夫从来未曾见,且如产房内婴儿,不见日轮圣亦尔。”又如:“佛种性与佛菩提,佛陀法及佛事业,清净有情亦难思,此等唯是诸佛境。”

  四、与般若相比是圆满了义:般若无相*轮诠示了如来藏的如实空义,善辨*轮在此基础上又宣说了如来藏的如实不空义,也就是说般若仅仅抉择了如来藏是远离戏论的这一侧面,而善辨*轮圆满抉择了本体空与自性光明。因此,佛在《解深密经》中解释自己的密意说,二转*轮还有增上的,三转*轮是无上的、圆满的,相比之下三转*轮比二转*轮更圆满、更殊胜。在本论中慈尊也解释了在空性基础上宣说光明的密意。《大涅槃经》、《楞严经》、《起信论》等诸多三转经论中都圆满抉择了空性和光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如来藏狮吼论》云:“然而以与空性的自性身无离无合的智慧光明作简别而宣说如来藏,此是第三转*轮了义经的密意,仅此一点超胜第二转*轮。”

  五、见解是最圆满的他空大中观见:《般若经》与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均是以胜义理抉择轮涅诸法自性空的见解,称为自空中观见。三转如来藏了义经与本论都是以名言净见量抉择如来藏自性光明。前者是以现空二谛或无遮的方式抉择的,后者是以实相现相二谛或非遮的方式抉择的。抉择的结果认为蕴界处等或者说由分别心所安立的法都是迷乱的世俗客尘法,在如来藏本体上从本以来就不存在,或者说就是自性空。世俗客尘空后胜义中存在着具有超过恒沙数自性功德的如来藏。与有部、经部、唯识、中观相比,这种见解最圆满。

  六、连接显宗与密宗的桥梁:金刚密法是快速成佛的殊胜方便,连接显宗与密宗的中间桥梁,藏地觉囊、噶举、宁玛等派的许多高僧大德一致认定就是《宝性论》。如宁玛大法王龙钦绕降尊者云:“如来藏作为因续义,可出生金刚乘窍诀之关要故。”因此,想依靠密宗成佛的人,首先应当学好《宝性论》。

  七、修学本论可以断五种过失、生起五种功德:五种过失是:(1)障碍生起菩提心的怯弱之过;(2)障碍摄受众生的轻慢之过;(3)障碍证悟实相的执着虚妄之过;(4)诽谤无有自性功德法的损减之过;(5)障碍自他平等的贪执自我之过。由学修如来藏教法后,了知自他都具有佛性如来藏即可断除五种过失,并能获得五种功德。五种功德是:(1)生起勇猛精进修道之心;(2)对众生发起如大师一般的恭敬心;(3)证悟客尘无自性的般若慧;(4)证悟觉空无别的大智;(5)生起自他平等心。

  八、听闻生信获得不思议功德:对论文宣说的七金刚处,无须说以十法行修习会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聚,即使仅仅听到文句,相信是真实不虚的,就会获得超胜于广大施类福、清净戒类福及殊胜修类福的巨大福德。暂时会获得发起菩提心、趣入六度行的利益,究竟会获得速疾成佛的利益。若欲详知请参阅论文。无等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在为上万僧俗大众讲授本论《校量功德品》时,以种种譬喻,作种种比较,数数殷勤赞叹听闻本论的功德,上师曾说:“在显宗中再也找不出比《宝性论》功德更大的论典,可以称它为显宗中的“闻解脱”。”

  四、《大乘庄严经论》

  《大乘庄严经论》,又名《经观庄严论》,具有七种大义,称为大乘。以五种义阐述妙法庄严大乘经典,称为庄严经。五种义是所安立、分别所知、所思惟、不可思议及圆成证得。所安立是安立大乘经典是佛说,遮遣对大乘经的未知、邪证、怀疑,如把黄金打制成庄饰品一般,使人见到大乘经就会引生欢喜;分别所知是将大小乘从归依、种性、发心、二利等方面作比较,得出大乘超胜于小乘,由此会如莲花开敷一般,对大乘道生起难以抑制的欢喜;所思惟是对大乘中诠示的真实性、菩萨的神通以及成熟自他的方便作思惟,由此趣入其中,犹如享用美膳一般,生起体味法的欢喜;不可思议是指大菩提,虽然尚未获得大菩提,但由于坚信入于大乘道中就决定会现前,犹如听到国王敕封的喜讯一般,生起大欢喜;圆成证得是为了证得大菩提,修习一切道法,犹如打开宝箧获得珍宝一般,生起欢喜。其特色如下:

  一、内容丰富: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宝性论》解释了三转如来藏诸经,《现观庄严论》解释了二转般若诸经,本论是将上二类经之外的大部分经典的法义汇集在一处的大疏,也是五论中篇幅最大的一部论。论中广泛宣说了归依、种性、发心、二利、真实性、神通、成熟、大菩提、明信、述求、弘法、随修、教授、度摄、供养、亲近善知识、梵住、菩提分、菩萨功德、行住、敬佛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是当之无愧的大乘广大方面的百科全书。

  二、细作比较、赞叹褒扬大乘:慈尊弥勒为了让所化众生对大乘生起决定信心和不变的欢喜,以及为引导小乘行人回小向大,论中分别从归依、种性、发心、二利四方面,对大小乘作了详尽的对比,而对大乘作了殊胜的赞叹与褒扬。如讲归依时说,在归依三宝的行人中,大乘的归依是最为第一的,其原因有四点,(1)为了普遍救度一切众生故;(2)为了求取无上佛果而发勇猛大愿故;(3)为了证悟人法二我空性故;(4)超胜世间凡夫及声闻故。论云:“若人归三宝,大乘归第一,一切遍勇猛,得果不及故。”讲种性时说,大乘种性,有大悲大信大忍大行的相状,这是小乘种性根本不具有的。由大乘种性的力量,纵然不慎造罪堕地狱也会迟缓入、迅速出、受苦微、见苦能生起大悲心,而且由大乘种性能增长菩提觉树、产生安乐、灭除痛苦、成就自他二利等功德,因此迥然超出小乘。从发心而言,无论世俗菩提心还是胜义菩提心,小乘一个都不具有。诸多大乘经中说初发菩提心时就超胜二乘行人。在讲二利时说,为了圆满二利,菩萨发大菩提心,行持无量苦行,获得无上大果,这些也远非小乘声闻的境界。

  三、开示大乘菩萨的稀奇修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大乘菩萨伟大的精神。在利他中圆满自己的觉悟,是大乘佛法的殊胜善巧。论中充分地阐明了这一不共特色。论中说:三界六道的所有有情都贪求自己获得安乐,不但没有实现所愿,反而感受着极剧的生死众苦。菩萨却一反常轨,精勤地饶益利乐他人,最终成就二利,获得圆满解脱的安乐。菩萨爱惜他人胜过爱惜自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苦乐,心心念念想着利益有情,为了能够实现利他的大愿,初发菩提心就能守护无边的罪恶,修习无量的善法。为了利他在欢乐时菩萨会欢喜,在痛苦时菩萨依然会欢喜。菩萨由通达般若,以大愿投生三界饶益有情时,作游赏花园观,对于轮回中的烦恼毫无怖畏。菩萨大悲心猛利,为了利益众生,纵处无间地狱中,如同住于禅天的安乐境界,所以对痛苦毫无怖畏。由于菩萨心中恒时生起大悲心,以众生的苦乐作为自已的苦乐,所以不会等待众生的劝请,而是以大悲推动常作众生不请之友。论云:“荷负众生担,懈怠丑非胜,为解自他缚,精进应百倍。”又云:“凡是诸所作,回以利众生。”在世间上发起利益儿女、亲友、自己的心是很了不起的,而菩萨的发心是为了普度一切有情,这种发心是整个世间中最为殊胜的。为了使众生发起获得安乐,不惜施舍自己的身体、眷属、财物等一切。如果能够让众生发起一念善心,菩萨宁愿在久远劫中精进不息。总之,菩萨的六度、四摄、三十七菩提分、四无量心等等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本论的《二利品》、《随修品》、《度摄品》、《梵住品》中都曾宣说。通过学修本论后决定会对大乘法与大乘菩萨的稀有生起信心及求取之心。

  四、圆满宣说六度、四无量心、觉分,其余经论中极为罕见:论中从六度数量决定、体相、次第、释名、修习、差别、摄行、治障、功德、互显十个方面诠释六度,将六波罗密解释的淋漓尽致,在一部经论中很难见到如此详尽的解释。四无量心与菩提分也是如此。

  五、主要解释唯识经典的密意:如《真实品》云:“思惟决定已,通达义类性,已知义类性,善住唯心光。”又云:“心外无有物,物无心亦无,以解二无故,善住真法界。”尤其在《述求品》中广说。

  六、讲闻功德巨大: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讲闻本论会获得讲闻一切大乘经典的功德。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本论注释《胜乘甘露喜筵》的结文中云:“多劫积资难遭遇,大乘法要之总汇,殊胜补处此论义,于彼若作讲与闻,定获一切大乘法,普作讲闻之功德,诚如无着大车尊,菩萨地论所宣说。”

  五、《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又名《现证庄严论》。本论是阐释所有《般若经》的密意,在阐释时将《般若经》每会均分作八大段解释,可以说是《般若经》的总科目。全论共有八品,阐述八事。八事是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智、圆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刹那加行、法身。八事可合为三种,前三事是境,次四事加行是因或竺,最后一事法身及事业是果。八事展开成为七十义,还包括了《般若经》中所说的一百零八法。其特色如下:

  一、所有《般若经》的纲要:论中并未偏于哪部《般若经》而作阐释,而是开显了所有二转《般若经》的密意。大中略三品《般若经》都可与本论对应,历史上很多高僧大德都以经论对照讲解,如宗喀巴大师、全知麦彭仁波切等。

  二、法义深广:《般若经》中从色法至一切智智间的染净诸法无不包含,所以内容广大;又一一指示诸法的究竟本性是实相般若,以及诸佛菩萨所修所住的甚深般若智慧,所以极为甚深。换言之,从广大来讲八品、七十义、一百零八法或境行完备宣说,从深而言,唯是各别自证智之行境。

  三、开辟般若现观次第: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是从甚深见上抉择般若的意趣,对于如何现观的方法并未直接涉及,而本论以修行阶位为纲要,引导行人实践修行现观般若。

  四、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总教授:《广论》是一部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树、无着二大菩萨的道轨,引导众生趣往一切种智之地,圆满具足上中下三类士夫修行所有次第的无上宝典。而广论的总教授即是本论,宗喀巴大师云:“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证庄严》所有教授。”

  

  

《《弥勒五论》的特色(净戒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