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彌勒上生經》導讀(寂雯)

  《彌勒上生經》導讀

  寂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的彌勒佛,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了。彌勒佛的大腹便便表示包容世間一切的喜、怒、哀、樂;而開口常笑正是其內心修養的透露。彌勒佛與我國衆生有深切的因緣,在曆史上就有“家家彌勒佛,人人觀世音”的鼎盛。在我國也流傳著很多彌勒菩薩應化的事迹,有偈雲:“彌勒真彌勒,化身百千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

  在五代時,浙江奉化雪窦寺,彌勒菩薩曾應化成布袋和尚幫農夫插秧,並吟誦了一首很著名的偈句:“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是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首脍炙人口的詩篇一直以來成爲了我生活的座右銘!

  一、關于彌勒菩薩

  彌勒,是菩薩的姓,梵語,譯爲中文爲“慈氏”。菩薩的名叫“阿逸多”,譯爲中文爲“無能勝”。在《大日經疏》中說:“一切如來,必住四無量心,廣度衆生,此四無量心,從如來種姓中生,能念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稱慈氏。”因彌勒菩薩久遠以來以慈心教化衆生,所以又稱爲“慈氏”。

  菩薩,是梵語,即“菩提薩垛”,譯爲“覺有情”,就是指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爲願行的衆生。上求是大智的作用,下化是大悲的作用,所以菩薩都是智悲雙運的。在佛教中把發心行菩薩道的人,都稱爲“菩薩”,並不是專指在殿堂上供奉的菩薩。

  據經記載,彌勒菩薩出生于波羅奈國劫波利村中的一個大婆羅門家。初出生時,便具有叁十二相,八十隨相好。。有一天,其父邀請相師爲菩薩相命,相師對其子相貌如此相好莊嚴極爲驚奇,便問菩薩出生時的瑞相,其父說:“其母性格向不調柔,自懷子後,存心仁慈。”相師喜言:“此是兒志。”因此,起名“彌勒”(慈氏)。彌勒長大後出家,成爲釋尊弟子。釋尊在會一切大衆時,爲其授記:“當來成佛,字猶彌勒。”彌勒將來于增劫後,于此土(娑婆世界)成佛,龍華樹下,叁會說法,廣度衆生,爲一生補處菩薩。在十方世界中,一生補處菩薩有很多,如觀世音菩薩補處阿彌陀佛,維摩菩薩補處阿衆佛,彌勒菩薩補處釋迦牟尼佛。

  作爲一生補處菩薩,彌勒菩薩在滅度後,距離成佛之時尚遠,所以就上生至欲界第四天兜率天,此天有善法堂,清淨莊嚴,爲一生補處菩薩不退轉說法之處所。古往今來,有很多大德都以其大菩提心往生兜率天,如印度的無著菩薩、天親菩薩,在我國有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現代的太虛大師等。作爲一生補處的最後身菩薩,都能做到“無刹不現身”,宛如天月映千江之水,成千江之月,天月如法身之本,水月如應化之迹。悲心徹骨的彌勒菩薩,時刻都會以種種身份示現在我們面前。

  有一個故事永遠具有深刻的啓示——創立唯識學的那位尊者無著,曾入山閉關十二年,專修彌勒菩薩觀想法,期望見到彌勒菩薩,領受菩薩的教法。然而,十二年的苦竟然連一個吉祥的夢兆都未獲得。當他徹底放棄希望,出關下山時,在路上遇見一條生蛆的爛狗,奄奄一息,于是他生起了忘我的悲心,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喂狗,又准備用嘴吸掉狗身上的蛆,這樣既不傷狗也不傷蛆。當他這樣做時,那只狗卻變成了光芒燦爛的彌勒菩薩!無著對菩薩說:“你爲什麼不早一些示現?”彌勒菩薩說:“從一開始我就一直跟你在一起,但你的業障使你看不到我,你十二年的修行使業障減輕了,所以能見到那條狗,由于見到爛狗時你生起了徹底的慈悲心,進入了忘我的境界,業障完全淨化了,所以你就能見到我。你若不信,可以把我放在肩上,看別人是否能見到我。”無著這樣做了,結果,所有的人都說無著的肩上什麼都沒有,只有一位業障較輕的老太婆說他肩上扛著一條爛狗。悲心徹骨的菩薩時刻都會現在我們面前的,現種種身份,或比丘,或居士……恒常不斷的示現在每個所應度化的人前,只是因爲我們業障的屏障,不能識罷了。今天在座的各位中,可能就有彌勒菩薩的應化,對于這一點,身爲佛子的我們應堅信不移。

  慈心仁厚的彌勒菩薩求道時曾發本願:“使其作佛時,令我國中人民無有諸垢瑕穢,于淫怒癡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我爾乃取無上正覺!”佛也告阿難尊者:“後當來世,人民無有垢穢,奉行十善,于淫怒癡不以經心,正于爾時,彌勒當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所以者何?彌勒本願所致。”

  正是由于彌勒菩薩的深弘大願,化現兜率天彌勒淨土,作爲一生補處菩薩習修度生之所,將來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成佛,龍華叁會聞法,輪王治世,淨化身心,實現人間淨土。

  二、淨土之概念

  求生淨土,乃衆多修學佛法者的共同願望。佛說的淨土法門衆多,有西方世界彌陀淨土、東方世界藥師淨土、上方世界衆香淨土,兜率內院彌勒淨土,乃至十方淨土。

  要想求生淨土,必須要首先了解什麼是淨土?以及淨土的種類,否則行者就無從生信、發願而修行。

  根據“五果四報”的法則,我們的身體有知有覺,是有情,叫“正報”。正報是衆生各自具有的身心活動,因其善惡的差別,有“十法界”的分別: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除了有情身心以外的世界國土環境,無知無覺,是無情,叫“依報”。依報是衆生所居住所依止的處所,因有情(正報)善惡業的感召,依報國土也就有淨、穢之分了。

  “淨土”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叁乘聖賢清淨的身口意叁業所感召的莊嚴微妙的國土;

  “穢土”則是由凡夫衆生造下煩惱惡業所感召的“五濁”(命濁、衆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惡世。

  所謂“心淨衆生淨,心淨國土淨”。正報依依報而住,依報依正報而有。因此要想往生淨土,必先淨化身心,不造衆惡,廣集善業,方能感召莊嚴淨土。

  在依報的國土類別中又可以分爲叁種:

  (1)五乘共土。也叫凡聖同居土。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由凡夫業報感召而生,但在此中也有佛、菩薩乘願再來,爲度化衆生遊化其間。爲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所共住。在這五乘共土中,最爲顯著的就是天中的兜率淨土,其中的兜率內院爲最後身菩薩所住,在此天宮之特別區,莊嚴微妙,彌勒菩薩恒常爲聖者及天衆說法,以後一同下生人間成佛。

  (2)叁乘共土。也叫方便有余土,是佛、菩薩、聲聞(緣覺)所共住的清淨國土。因聲聞(緣覺)只爲自了,還未究竟,所以叫“方便有余土”。在此國土,只有聖賢,沒有凡夫。

  (3)大乘不共土。又可以分爲: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是登地以上法身大士所居住的清淨國土。登地菩薩已破無明,發廣大心,度脫衆生,積功累德,種大福田。所謂“毛端能現寶王刹海,一微塵裏轉大*輪。毛吞巨海,芥納須彌,色心圓融,依正無礙”。常寂光土,是唯佛所居的法性國土。佛是無上的衆生,因佛究竟生死,無過其上,故曰“無上”。寂,是不生不滅、湛寂常恒的大寂滅海,爲解脫德;光,是靈明洞照的大光明藏,爲般若德;常,是寂光不二,亘古亘今的法身德。常寂光土,就是這叁德的秘藏。到此才是究竟圓滿的境界。我們所知道的西方彌陀淨土、東方藥師淨土、南方寶生淨土、北方成就淨土都是屬于大乘不共土。

  衆生感召何種國土完全取決于衆生的身心活動。

  如我們來這裏聽經,若只分別了講堂中的男男女女,桌椅板凳,更在聽經中,起思量分別,即現“五乘共土”;

  若能一心聽經,見無一物,不分別色相,唯是空境現前,這便是“叁乘共土”;

  若能心田清淨莊嚴,發菩提心,希望與諸衆生,不論冤親,共得法益,見講堂莊嚴妙好,心生歡喜,這便是“大乘不共土”;

  若能以平等不二之心,來聽經,能所不二,正依不二,自他不二,色心不二,一心清淨,常寂常照,這便是佛之“常寂光淨土”了。

  同一講堂,同來聽經,而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完全取決于一個字--心。

  叁、彌勒淨土

  彌勒淨土,爲大乘、叁乘、五乘共屬國土,與我們同在娑婆,同在欲界,因同處同在,對欲界衆生因緣特別殊勝,最易得生。

  在佛法中,將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稱爲“叁界”:

  (1)欲界---是有淫食二欲且有色相的衆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即:四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東勝身州、南瞻部州、西牛貨州、北俱盧州。下自無間地獄,都屬于欲界。

  (2)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衆生所住的境界。即四禅十八天:

  初禅: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禅: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叁禅: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四禅: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3)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于深妙禅定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以上叁界的衆生都還未了脫生死煩惱,有的雖有甚深的禅定功夫,但不究竟。叁界無實有,猶如空花。叁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有什麼樣的心識,心與色隨類賦形,就呈現什麼樣的境界和事物,所以“能明自心方是道”。

  佛法行者雖都以跳出叁界爲目的,獨獨往生彌勒淨土---兜率天爲例外。它雖不出叁界,但又不染叁界,不見叁界之內有絲毫之法可取可舍,與我們凡夫共處欲界,舉頭便是,且彌勒淨土專攝欲界有情,其他淨土泛攝十方世界衆生,我們只要修持叁皈五戒、八戒即得上生兜率天,實可謂:“叁根普攝,利鈍全收。”爲方便中之方便,捷徑中之捷徑,穩妥中之穩妥,殊勝中之殊勝。

  上生兜率天與一般求生天道有著根本的區別:

  一般求生天道是爲了求壽命延長,福樂自在…

《《彌勒上生經》導讀(寂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