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
有一天夜深了,崇信禅師說:夜深了,你該回去休息了。他說:外面太黑。崇信禅師就點了個紙撚子給他,他剛要去接的時候就被崇信禅師吹滅了。德山當場大悟。他悟了什麼呢?你打死他,他也無法說。
你要從這邊找訊息,這是大麻煩。這個除了直覺,沒有其他。你想得愈多,離主題愈遠,你想用這種方法接引現代人,根本行不通。過去參話頭,參個十年、八年的大有人在。葛藤扯不完,皓首窮經,頭發白了,一輩子研究經典沒有開悟的人大有人在。
禅可以變化氣質,轉凡成聖
現在是工業社會,西方人說:時間就是金錢。柏克萊說:時間就是生命。浪費了時間,就是浪費了生命。所以,有一個老禅師說:我若一向舉揚宗乘──我一向按規矩,把禅宗的法拿出來說。法堂前草深叁尺──這表示人家不來了。禅宗是這麼銅牆鐵壁,高不可攀,高不可仰。而且高倨大雄峰頂,呵佛罵祖──坐在山頂上,佛也罵,祖也罵,只有我最大,叫人怎麼能接近?在這個情況之下,實在很討人嫌。但是,你想變化氣質、轉凡成聖,非“禅”不可。離開禅,就不可能成功的。各位都知道,宋、明理學是從禅來的。宋、明理學那時正步入了僵化的末路,有了“禅”的新血注入,它就複活了。古代的思想、學問主要是這樣子複活的。所以,王陽明說:我的良知猶如金丹一粒,點鐵成金。他不是誇贊自我,他是贊美禅。王陽明、朱熹、陸象山、程頤、程颢,這些人都是一天到晚罵佛教、罵和尚,人家說他們“披著袈裟罵和尚”,他們的罵其實是贊美。
禅宗是不是能變化氣質、轉凡成聖?那的確是真實而且快速的,同時也是可以證明的。能證明什麼呢?佛法有一句話說:學佛難,難在“狂心難歇”呀!你這狂妄的念頭、你這庸俗的念頭、你這無明的念頭很難停歇。什麼叫無明?你自己想什麼,自己都不知道!有的人散步,垂頭想心事,回來後,你問他一路想什麼?他說:我什麼都沒想。這是說謊。人什麼都可停止、可以煞車,唯獨念頭不能停止。如果念頭一停止就是“佛”。所以,禅宗有一首詩說:
十方同聚會──四面八方來的人一同聚會。聚會幹什麼?
個個學無爲──什麼叫“無爲”?如果一天忙到晚,往床上一躺,說我今天沒做什麼,有這個感覺,這個就是無爲法。
此是選佛場──這個地方是用來選佛的。誰當選呢?
心空及第歸──心空與不空有多少差距呢?禅宗講沒有差距,空就是不空,它是不二法門。
不入不二法門,你就不能入禅,禅的門是不二的。比方說:煩惱與菩提不二,煩惱很難受,菩提是生命的覺醒,爲什麼不二呢?因爲當你煩惱的時候,證明你有覺性。如果你是泥人、是木人,你就沒有煩惱啦!所以煩惱、菩提不二。入了不二法門,一切都是不二。
直覺必須經過鍛煉才有用
禅,這麼好,禅的境界這麼高,禅能改變一個人,而禅又沒人能懂,這就難了。自古以來,開悟的人寥寥可數,沒有多少人。所以,要使大家開悟,要使人人成佛、心空。空與不空不二。空是體,空也是用。心思能不能停止?可以停止的。現在,各位找一找心裏有什麼念頭?你在想什麼?我敢保證,各位腦子空空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頭,這就是成佛了,成佛就是這麼簡單。
“心空及第歸”,那你不是“狀元及第了”嗎?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保持這個心,這個心,就是方先生講的“直覺”,你要保持它、鍛煉它,好比學遊泳,從一下水就沈,到扒在遊泳池邊踢水,然後捏著鼻子練習潛水,然後可以狗爬式的遊泳,然後再自由式、蛙式、蝶式::直覺不經過鍛煉沒有用。這種心境,外在的事務不能幹擾你。禅這麼好,可以擺脫煩惱。各位現在的心態,沒有昨天、沒有明天,只有現在。把現在這一秒延伸到無限遠,有什麼煩惱可以打入你的內心呢?這不是很美好的事嗎?
“禅”在入門的時候,你很難接受啓發,因爲它的語言,你不適用,你不習慣。于是我就把禅的內涵外舉出來。禅的內涵是什麼?就是一種“安祥”的心態。也就是達摩大師帶來一本楞伽經所講的“自覺聖智”。現在各位不都是自覺嗎?沒有睡覺,自己覺自己,我覺故我在,這是真實的。“我思故我在”那是第二次的産物,于是我們把禅加以稀釋,把不適應時代的那一部分暫時封存。假如各位以現在的安祥感受爲滿足,那你立刻受用,不需要參話頭,因爲六祖也沒有參過話頭,五祖以前也沒有參過話頭。他們都大澈大悟。過去參話頭,參得“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沒關系。你現在見汽車不是汽車,見樓梯不是樓梯,那很危險。現在生活條件改變了,生活方式改變了,人際關系改變了,社會結構改變了,佛法如果不改變,就不具備實用性。所以我們安祥禅的特點,就是以安祥爲究竟。過去安祥是禅的內涵,現在我們把內涵當作外舉,表裏如一。就禅來講,這顯然是有罪過的,有罪過的話,我願意承當。只要對人們、對大衆有福利,我願意下地獄。所以,我們把禅的內涵外舉出來,它就是“安祥”。你根據這個觀點解公案,沒有一條解不開,就怕你被它吸住了,被它轉了,太著相,否則條條解得開。
禅的基本架構
安祥禅、祖師禅與如來禅的基本架構就是正見加正受。正受是自受用跟他受用。學禅如果沒有受用的境界,那豈不是太苦?人生本來就苦,你學了很久的禅,沒有受用,那你學什麼呢?所以正受與正見就是安祥的兩個翅膀。
安祥爲什麼不叫別的?因爲“心安則祥”。如何心安呢?要做每件事都問心無愧。宗教有很多戒條,有兩、叁百條戒,人活得夠苦了,受了戒以後,有幾百條不能犯,動轭得咎,一邁步就犯錯,那更加不解脫。所以安祥禅沒有這麼多戒,只有一條戒:“不可告人之事,你不要去做,不能做的事你想都別想。”只有這麼一條。誰要能做到,他就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做不到的話,也沒有什麼法條去處置他,只有國法能處置人,我們沒有權處分任何人的。因爲用教規整人,那是宗教的範圍,我們不去做,但我們一定要守法。安祥禅就是以安祥爲究竟,以心安爲人生的取向。我們一生要求什麼?只要求心安無愧。安祥禅要求做生意的不逃漏稅;做公務員的不貪汙舞弊;做法官的不要歪曲事實、、、、如果人人都安分守己的話,那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人人團結,國家就有救了。
這兒,我插一句話。有人喜歡說“臺灣經驗”,那是值得驕傲的。的確五0年代來到臺灣,那時很窮,小孩上學帶便當,一塊堿魚,半盒的飯,放些青菜,沒有油。八百萬人糧食不夠,還靠進口。現在呢?二千多萬人,糧食吃不完。耕地面積也因蓋了房子、建了工廠而耕地減少,爲什麼糧食會過剩呢?因爲便當裏頭放了牛排、豬排、雞腿、鹵蛋,小孩子都抗議:吃都吃膩了。這跟禅有什麼關系?乍聽之下好像沒有關系,其實跟我們安祥禅有直接關系。臺灣突飛猛進,就是一個“安”字。如果四十年前沒有戒嚴令,人人上街鬧事,個個去請願、罷工。外人不敢投資也不敢來觀光,還玩什麼?這個“安”字最重要。臺灣的經濟起飛,得力于社會安定。只有社會安定,才能有繁榮,才能有發展。
安祥禅的修行方法
說到安祥禅的修行方法,它既不燒香也不打坐,也不念阿彌陀佛。從達摩西來到現在,禅的修行都是靠自力。人們常常發牢騷,說我這一生懷才不遇、被埋沒。其實,是你自己埋沒自己,沒人埋沒你,是你被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埋沒,你根本不認識你自己。所以禅,首先琢磨、研究、認識自己。你連自己都不認識,說認識法界,那是荒謬絕倫。先認識自己,認識自己之後就會大澈大悟。因爲佛法是不二法門。你是在宇宙當中,不是跟宇宙對立,你是宇宙的一部分、一個小細胞,所以,我們安祥禅要求人人安分守己、心安無愧。不要改變生活,人家能吃的我也能吃;人家不敢吃的,你也別去嘗試。你昨天怎麼過,今天還是怎麼過;今天怎麼活,明天還是怎麼活。不必燒香、磕頭,不要增加生活負擔,現在的人夠忙了。安祥禅修行的起點就是反省,藉著反省來認識真正的自己。我們人常常犯的錯誤,就是看到太太不順眼、孩子不順眼、朋友不順眼、領導不順眼、幹部不順眼,就是自個兒好。這煩惱就來了,你每天看到的,都是你不願看到的。這就是佛法講的八苦之一“怨憎會”,你討厭誰,他天天在面前給你看;你希望他死,他長得愈來愈壯;愈是討厭的人,愈在你眼前晃,看你怎麼辦?這就是“怨憎會”。你愈是喜歡他,他愈跟你分開,這就是“愛別離”。
人由于沒有反省自己,沒有認清自己,所以不知道自己有太多的缺點。人如果不反省自己,不改正自己的缺點與錯誤,就不叫修行。什麼叫修行呢?修是修正,行是想念行爲,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爲。你以爲打坐念經就是修行,那就太離譜了,太脫離現實了。安祥禅,就是要你修正自己的想念行爲,反省過去,過去跟現在有什麼關系?“眼”往前看吧!不然,如果你不徹底把自己清理一番,檢討一番,你不能了解自己是誰,究竟背了多少債。你如果全面清理,把錯誤改掉,你才有開悟的可能。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你不懂得緣生,就不懂得空。沒有緣生,佛法的“空”就不能成立。而“因、緣、果”是大自然的齊一律,也就是因果律。在學術、邏輯上它是自然齊一律,既然是大自然的法律,它就是天律,沒有人能推翻它,也許你說這是迷信。或許你只認爲死人會下地獄,活人不會,或者你只看到活人擔枷,沒有看到死人受罪。其實活人也感覺得到地獄之苦。我的看法是“錯誤與煩惱同在,罪惡與毀滅同步。”也就是說:當你走向罪惡的時候,就是走向毀滅,當你活在錯誤裏的時候,你不可能開心,再說得通俗一點,錯誤永遠是煩惱的原因,毀滅永遠是罪惡的結果,這就是因果。你想那些販毒的、販賣人口、搶劫的,他不毀滅才怪!違反因果嘛!如果我們繼續講下去,太浪費各位的時間了。
安祥禅的特色
由此各位也可以知道,安祥禅是反迷信的。安祥禅是尊重人的。安祥禅是在血肉現實裏生根的。安祥禅不是虛無主義。安祥禅不拜神、不迷信。安祥禅雖然重視因果,但是主要在改變自己,使自己活在心安無愧裏。安祥禅是工業社會的禅。安祥禅是現在進行式的禅,不是過去式的禅。不崇拜偶像,不燒香、不吃素。中國人已經夠可憐,你看漢、唐時代,中國的武器,中國人的體格。中國人“千金市骨”,以重金購買“千裏馬”,爲什麼那麼重視馬?因爲要打仗,自己身體很重,兵器又很重,穿上铠甲,沒有好馬就不行了。關公打敗仗,不是關公老了,沒用了,是赤兔馬老了,赤兔馬要不老的話,能夠跳過那個障礙,關公就不會打敗仗。所以修學安祥禅不必吃素,我們過正常的生活,我們也不贊成獨身,獨身的人很苦,能獨身固然很可貴,但是很苦,爲什麼呢?第一不能克製本能,第二不能克製他的機械慣性。過去的修行人日中一食,只吃中午一餐,保持半饑餓的狀態,他的本能就降低了。樹下一宿,在樹底下不倒單、打坐,他就沒有那麼多邪思妄想,但那樣也是肉體的宗教,爲我們所不取。我們做個正常的人,盡責任、盡義務,求心安的過日子就好了,在日
常空閑的時間裏,使自己的心態安祥,這就是幸福、快樂的人生!
各位珍重!
《禅的特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