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生命的圓滿
耕雲先生講述
目錄
一、人生的使命
二、向上的基礎——誠、敬、信、行
叁、解脫者的風骨
四、禅的正行
五、到達生命的圓滿
六、結論
一、人生的使命
我們爲什麼要提出“邁向生命的圓滿”這個主題?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就是有著太多的人不曉得人活著爲了什麼?因而糊裏糊塗的糟蹋了大好人生,而且也不只是與草木同朽而已,甚至用自己的錯誤釀造著人生的苦汁,在生活的曆程中呈現出太多的黯淡、淒苦、無奈,當然更不曉得何以生而爲人,以及怎樣活下去,因而偏離了人生的方向。
如項羽看見秦始皇出巡,辇從甚衆,聲威烜赫,就豔羨地說:彼可取而代之。曹操唱完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無多”時,緊接著就遭到赤壁之敗。
人,大多數都趨向功利主義,追求生活享受,但物質的滿足,何嘗能填滿心靈的空虛?有些人恣意追求歡樂,但歡樂過後接踵而來的是更多的空虛;有的人成天找刺激,而所能得到的卻是更多的寂寞;也有人努力創造人生的高潮,殊不知沒有低潮又怎會有高潮?高潮一過去,接著就是低潮。在這相對的糾纏中,往往使人迷失自我,背離了人生的使命。
人生的使命是什麼?圓覺經中有一個很寶貴的啓示:
金剛藏菩薩問布大:一切如來,什麼時候會再退轉成爲衆生呢?布大善巧地說:當金子從礦石中提煉出來,成爲純金後,這純金什麼時候會再恢複成爲礦石呢?我們知道從礦石中提煉出純金固然很困難,再要讓純金恢複到原來的礦石,就幾乎是不可能了。
可知人的出生,是一件莊嚴的大事,而人生的使命更是神聖無比的。所以人生也必須經過一段由痛苦而覺醒,由陶冶而淨化的時期,才能擺脫那無常的幻滅,把捉到生命的真實、永恒。也唯有修正自己的想念行爲(起碼要能做到無罪一身輕),才能保持內心的安祥、心靈的和諧,進而廓除生命的陰暗面,達到光明圓滿,這才是人生真正的使命。如果不能清除掉生命的陰暗面,就沒有辦法得到光明、喜悅、安祥的心態,最後難免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它去”的再次迷失了。
所以人生真正的使命,應該是修行——修正想念行爲,以恢複原本自在解脫的生命原態。人要修行,首先要透過真理智的抉擇,厘定目標,確定路線,這是首要的問題。
佛教的宗派很多,沒有洞澈法源的淺見之徒,難免會相互非難;但就佛法的本身來講,誠如佛陀所言“譬如食蜜,中邊皆甜”,“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沒有什麼優劣,但爲什麼又分出那麼多宗派呢?須知佛陀並不專屬于任何一宗,後來人的智慧、心力,只能了解和弘揚一部經,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個宗派。但“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無論哪一宗,只要能一門深入,而且所皈依的不是徒擁虛名、追求名聞利養之輩,而是真正具眼的宗師,都會幫助你去掉心中殘余的雜質,完成生命的淨化;也只有生命淨化後,才能證得生命的永恒,擺脫一切煩惱的糾纏、煎熬與無奈。也只有腳踏實地的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爲,才能夠從容乎中道,以到達生命的圓滿。
古往今來,沒有一個人得到完全適合他、完全符合他主觀願望的環境,不管是叁皇五帝、秦皇、漢武,都只能活在或多或少的無奈之中。
孔子周遊列國,在宣揚大同理想的過程中,曾有過陳蔡絕糧之困。佛陀也不只一次的遭到他堂兄弟提婆達多的陷害、毀謗。
基督抱著一顆愛心,告訴人如何放棄自私,活得光明、活得無愧,但走到哪裏也都有人驅逐他、陷害他,最後被弟子出賣。
你我凡夫固然活得無奈,即使是聖人也一樣有著「把手拽伊不肯入”的無奈,否則衆生豈不早已度盡?只不過聖人的無奈僅是發自悲憫的淡淡輕愁,並沒有我、法二執的困惑。而你我的無奈,則是發自一我之私,來自自我欲、自我保存的蝕骨椎心,仰天泣血、悱恻纏綿、新愁舊恨等障蔽本心、動搖根本的無奈。
了解了這些,我們就應該迸發出生命的潛力,來追求生命的圓滿,贏取人生徹底的勝利而證得生命的永恒。這絕對不是妄想,往聖先賢既留有“典型在夙昔”的榜樣可循,也留有金口親宣的寶貴經教可學,我們應該精研覃思,朝向解脫的大道邁進。
二、向上的基礎——誠、敬、信、行
我們認清了人生的使命,決定朝向生命的圓滿邁進,首先就要奠立幾個基礎,也可以說是基本前提或前方便。若不能堅持這個基本前提,必然會空過一生,絕難成就。那就是誠、敬、信、行。
(一)誠
提到誠,大家總會感覺得很抽象,名詞固然陳舊,含意也欠明確,其實只怪我們沒有深刻地去玩味思索。誠,不但是構成中國人文精神的特質,也是中國倫理哲學的標志。人類的思想大概可以分爲叁大類:一爲主知主義。一爲主情主義。一爲主意主義。
主情主義雖然充滿詩情畫意,但不免淪于執著、沈湎。
主知主義雖然不缺少樂道的精神與真知灼見,但不免流于空疏、冷漠。
主意主義的思想也很容易形成武斷、霸道。只有中國人標榜的“誠”才能揭示人天一貫的真精神。
誠就是當你的真理智,到達止于至善的境界時,同時也把你整個生命的真情感,投入這真理智之中,而反映爲死守善道的堅決意志,成爲純一不雜的誠。唯有誠才不致有知、情、意分離的偏頗,能誠就能擇善固執,能誠就能用真理智抉擇真理,以到達不疑之地,到達不疑之地才能斷惑,斷惑才能證得宇宙的真實。
所以學正法首先要堅持一個誠字。不誠無物。假如是爲了一時的煩惱不能排遣,才來學佛法,忽然境遇改善而有的太多的歡樂與閑情逸致,就丟到佛法,這是虛僞的因;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虛僞的因就只能得到幻滅之果了。所以只有一本至誠,學法才會成功。
(二)敬
敬並不是一天到晚磕頭禮拜,而是不隨便、不散漫、不松懈、不放逸。有些人吊兒郎當,不求甚解,即或于法少有心得,也是叁天打漁兩天曬網、忽冷忽熱,像這樣就是不敬。因爲他沒有把法當作生命,也沒有如救頭然的切身感。敬是很嚴肅、很規矩,不是隨隨便便、馬馬虎虎。所謂齋戒沐浴就是敬的一種表現,要有這種身心一致、表裏如一的態度,才能夠符合敬的要求。
(叁)信
信有智信與迷信。迷信是以一種私我欲望的功利心理爲出發,執幻爲真,自我安慰。真正的智信是到達不疑之地然後再信,才是正信。如果模棱兩可,將信將疑,那就缺少肯定,缺少肯定就不可能正確把握修行的方向,也不可能完成人生的使命。所以信必須是依智慧抉擇的正信,然後堅定不移地作爲想念和行爲的指針,才能獲得成功。
(四)行
佛法講求解行相應,能夠理解多少,就應該做到多少;如果光是理解而不肯去做到,那就是知而不行,就等于不知。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說明一切進化都顯現在“行”。如果求知解而離開實踐,就只不過是一種空疏的道理,既不能夠在生命中發酵,也不可能變化氣質,更談不上完成佛法人格化的生命的熔鑄了。
叁、解脫者的風骨
一個真實修行的人,畢竟跟不修行的人有所不同,起碼他應該如同儒家所講,是有所爲,有所不爲。由修行人而成爲解脫者,必須先樹立自己的風骨,好比要建築一幢房子,必須先要完成房子的架構一樣,解脫者的架構是什麼呢?
(一)不爲形役
一般人之所以修行不成功,中途會退轉,就是因爲讓心做了肉體的奴隸。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我們總以爲這話太消極,其實不然。本來一個真實修行的人是自在解脫、無私無我的,但是冷了卻不能不加衣服,熱了就要脫一件下來,餓了就得進食;倘使甲狀腺分泌過盛而精神亢進時,就會失眠;當性激素分泌旺盛時,你會坐立不安,萌生追求異性的欲望,這些都是有身爲患的淺例。試問,當你饑腸辘辘的時候,是否還能安祥地坐而論道?必定是要先安撫腸胃吧!坐久了小便別得很難過,體內水分下滲,膀胱容納不下時,你能不給它找出路?還能夠沈得住氣安然地靜坐沈思?像這些幾乎是一般人無可避免和無可抗拒的。
老修行都知道名、利、食、色、睡,地獄五條根。因爲這些能夠覆蓋本心,所以又稱爲五蓋。大多數人都被這五蓋覆蓋了真如、般若、真心,或說是本來面目,覆蓋的下面當然是陰暗的。假如不能克服這障礙,去掉五種覆蓋,修行就絕難達到理想的境界。
這五蓋都是五蘊所派生的,自我意識也是因爲妄執五蘊爲我而形成的。
名——有了虛假的自我意識,必然就有虛榮心的萌生,而求名、好名、愛面子。
利——就是自我我欲的占有欲和自我保有的得失心。
食——肚子餓了,除了要吃東西,還要挑精揀肥。
色——見少艾則慕少艾,這好像是一般人心理的自然反應,不能說是一種罪惡;不過若是踰東牆而…
《邁向生命的圓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